level 9
当时,西洋剑普遍为双刃结构,只是比一般剑细一些,可同时用来割与刺,护手的样式还很简单。剑法强调进攻;不到万不得已,剑手不会有封挡或闪避的动作。很快,这种剑也被广泛地用于防御,剑刃因此常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又学会了使用剑身的平面,但不管怎样,剑尖总是最致命的部份。 随着格斗模式的变化,剑也有所改变。护手变成更为精致的环状以加强防护力,剑刃逐渐加长收窄。到了16世纪中叶,有延长护手的西洋剑基本成型。剑身颀长,是否开刃已不再重要。实际上剑身基本是方形的,直到最后几英寸才变扁出刃。这样剑手可以用抽击的方式割伤对手的脸和眼睛。有时剑身竟然长达60英寸,这样反而会给剑手带来不便。 带着60英寸的长剑走路不但非常笨拙,还会碰到东西、绊倒行人,很是讨厌,以至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不得不下令凡配剑长过一码者全部毁掉。 护手的工艺愈加成熟,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刺击的技法有所发展,这一点导致了剑身的无限制加长,不过剑身很快又收缩至36~39英寸的范围。与此同时,护手也出现了壳状结构,到了17世纪,出现了样式成熟的骑士佩剑护手,它和更早一些的碟状护手非常相似,人们经常会把它们和杯状护手搞混,这种事情一不留心就会发生,很令人困扰。此外,人们并不认为它看起来很考究,我的看法则正好相反,但我也发现它对我来说实在太浪漫了。 剑的变化并未停止,护手又开始变小,原来能为剑手提供很好保护的交叉护手逐渐退化为装饰品。剑身继续收缩,形成了小型剑的样子——三角形,异常轻捷,长度在30~33英寸之间。 小型剑看起来像美丽、致命的小玩具。它们轻盈纤细,非常迷人。很多人都把它们看作终极宝剑和最具杀伤力的决斗武器。我个人强烈反对这种看法。它们只有在现在所公认的规则约束下才是有杀伤力的,那就是不能夺取对方的剑。尽管在现代击剑运动中夺剑被视为违例,但它始终都是一种荣誉的、有价值的策略。对战时你可以轻易地用左手把对方的剑拨到一旁;如果他一击未中,收剑的时候只要慢上一瞬,你就可以抓住剑身。如果剑是开刃的,这种方法很不可行,但对于三角形的剑身,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虽然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对西洋剑发展的研究,但还是让我们总结一下从它开始出现,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直至最终的退化型(著者观点)的一系列设计进程吧。当时这种剑的用处是为普通市民提供保护。随着科学的发展,剑也因而受益;流行时尚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同样作用于西洋剑,但一直发展到的最终形态,它都未失其单独使用的单手防卫性穿刺武器的本色,就是说它根本不适合用来对付防具或出现在集体战中。 另一把值得关注的剑是中世纪十字剑,或骑士十字剑。它一直都被误当成阔剑。这种剑可以一直追溯到铁器时代的开端,我们可以从维京人开始说起。 早期的维京剑一般长33~34英寸、宽2~2.5英寸,带有一条血槽。剑刃平行,向前非常平缓地收窄,或者根本不收窄。钢在那时非常珍贵,而且大量获取极其困难。所以在制剑时,人们采取了“分范合铸”的方法。 在铸剑时,高碳钢被焊接在铁质的主体上,然后剑身被重新加以锻造,成为大马士革刃的样子之后,接着结合上高碳钢的刃。之后剑身再经过琢磨、回火、抛光。一把明亮坚固的剑就制成了,它能经受住任何猛烈的斩击。优质维京剑可以做到柔韧的剑身和坚硬的剑刃兼而有之。 这种剑一般配合木盾使用,它遇到的敌人一般也都是手擎木盾,头戴铁盔,身穿皮甲,要是敌人足够有钱的话,他也可能身穿锁子甲。 剑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它经常会砍中盾牌、躯干或腿骨,这时剑身会受到很大的反作用力,如果弹性不够,很快就会弯曲变形。把剑脊铸得更厚也可以对付这一问题,但这样的话剑就会因为过于沉重而影响使用。那时一流的剑重量都在2~3磅之间。战斗时只要先砍中对方,即可以获胜。到了14世纪,随着防具防护性能的完善,腿部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在500年后的一次对1361年堆积在瑞典维斯比的几百具尸体的勘察中,人们发现70%的尸体腿部受伤,大多数深可见骨。 由于同样的原因,剑刃必须足够坚硬。骨头是很坚韧的,包着钢边的盾牌也差不了多少。剑刃还常会和锁子甲发生撞击、摩擦,当时的战士为了避免这一点,都尽量以脖子、手臂、尤其是腿为目标。 有时你门户洞开,不得不承受一击,这时你就需要锁子甲的保护。制做锁子甲的铁丝并不经过回火,目的是为了保持其柔软,回火后制成的锁子甲在受到打击时会发生崩裂,无法防止剑刃的伤害。柔软的锁子甲会通过变形从而吸收打击力量并阻止进一步的切割。所有的锁子甲都会损伤剑刃,但如果斩击时角度足够精准,力度足够强劲,剑刃便会将锁甲切开。
2013年02月21日 13点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