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只要我们活得够久。总要面临丧失亲人的悲痛。 只要我们活得够久,总要面对死亡。 在这堕落的世界里,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悲伤与痛苦总会在不知不觉间攫住我们。我们知道无法幸免,但内心总存有一种压抑著的盼望,假装自己能够幸免。然而,当我们的子女或配偶死亡,当我们看到我们所爱的人承受痛苦的疾病,或看到一个聪慧谦逊的心灵在我们眼前逐渐崩溃,甚或是我们自己突然面对最恐怖的痛苦,或身体功能丧失,而且复原无望,这时我们自以为可以幸免的托词,一下子转变成另一形态:「为什麽神要这样做?」虽然对神很不敬,我们还是忍不住会这么想。我们使劲地呐喊神不公平,我们的悲伤与痛苦和我们的罪根本不成比例;我们被神丢弃了。 在某些方面来说,本章是相当难写的。因为可能不少各种受苦不一的读者已沉在悲痛的泥淖中,正在寻找一些早已存在的答案。复仇的呼喊、圣战、地狱——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稍有距离,因此我们向知识与理论上寻找答案。但是当我们哭泣时,我们需要的是安慰。仅仅知性的回答并不能适切地满足人。 比如说,毫无疑问的,「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但是如果一对夫妇的孩子刚刚在马路上遇到交通事故而丧命,把这句话告诉他们,是否合适呢?如果他们很深地认识主,那麽或许假以时日,他们自己会以更新的信心与领悟引述这句话,但是我们不应该用不当的方式,或在不当的时间,或没有眼泪、不带同情之下,把这经文一下子丢给他们,使得这经文显得只是一则廉价的问候、不带感情的安慰和冷酷的文字而已。 然而,虽然我在第十三章安慰者关怀部分会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但我们在遭受痛苦打击以前,先行建立神「已赐予」的信仰架构,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在本章所写的不一定是针对每一个伤心人,但是我会用在讲坛上教导会众,目的要使更多基督徒在面对将来的苦痛时,有更好的预备。如果你想学会处理不同阶段的悲伤过程,关於这个主题有不少好书。如果你正处在一种无法避免的、像呼吸的空气、像头顶的天空般,无处不在的痛苦,而你吵著要求立刻纡解的话,最好去读诗篇二十三篇和九十篇,一天不少於五、六次。但是,如果你预备好训练脑子来思考,在这些困难又敏感的主题理,圣经的看法是什麽,那麽,以下的反思或许对你有帮助。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
level 1
罪恶、疾病、死亡 我们已经谈过,所有苦难,当然包含疾病与死亡,都与罪恶有关。如果没有罪恶,也就不会有死亡和疾病,这可说是死亡的序曲,但其中的关联必须更确切地解说。 首先,死亡不能被视为宇宙中欠缺公平的最高例证,而必须视为神对我们的罪所作考虑周到的宣判。 但这是丧失亲友的人不愿意听到的:我知道在讨论死亡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量,本书他处有多次提及。但这一点是圣经中很重要的观点,所以不能弃如敝屐般地,推挤到我们思想中的最周边。 死亡不是意外,那是神的作为。摩西大胆地说:「你使人归於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乾。」(诗九十3—6)然而神的这项举动不只是反映无限与有限、超越与限制之间的距离。死亡在这里并非被视为全能者在玩弄小生物,因为摩西继续解释说:「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煌。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接著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诗九十7一11)这个对死亡的长景描写,正是神审判的作为:「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这句话永远是
正确的
。 但为什麽要死呢?难道不能有其他的惩罚方式吗?人的罪是自己想当神(创三4-5;罗一18一23),神因此把死亡的限制加在人身上。真神是圣洁、独一无二的;以他的本性而言,是无法容许人不以他为绝对的神。我们不是神,我们从死亡学到我们只是人,我们的托词於是被毁去。我们被隔绝,我们所有的昨日将「与尼尼微城和腓尼基城同一遭遇」。 同时,我们呐喊反对这种限制,不仅因为我们仍叛逆地想当神,也因为我们原是按照神的形像受造。为什麽该死?我们又不仅是哺乳动物,我们是人。如果我们真要相信人不过是原子分子的偶然聚集,那么任何精神与道德上的愤怒都没什麽道理可言。我们还是想要活下去,但因我们的骄傲,意谓我们与那位赐生命的主已经隔绝。如果我们是哺乳动物,就表示死亡有物质性的一面,然而我们不只是哺乳动物,死亡也是神要限制我们骄傲的一个决定。 如此说来,在我死亡这件事上,我自己仍是要负责任的参与者。死亡不仅是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而已,它发生在我身上,乃是因为我是罪人。在此意义上,是我造成死亡,我是死亡的主格,而不是它的受格。我的犯罪引起神的义怒,这怒气不是不管个人原则的结果,更不是时间与永恒之间随便的分界,乃是我之为人而沉溺於罪行,所引起神自己公义的反应。 帝立克( Helmut Thielicke )更进一步地说:「换句话说,就神与我之间的个人关系而言,我也不可以在死亡来到时抱怨神。神要藉死亡告诉我一些事,他要在我的死亡这件事上对我作回应,他从中给我信息。针对我,让我看到他的手和他的话。」(注1)希望我的论点没有被误解。我并不是说对死亡愤怒是错的,也不是说,保罗把死亡当作「未了的仇敌」(林前十五)是错的。圣经中多处提及丧失亲人的哀恸,而他们的悲伤从未被神轻看。约伯在丧失十个子女後,悲恸不已(伯一20,二13);拿因的寡妇死了儿子亦是如此(路七11—13),并且引起耶稣的怜悯同情(注2)。然而当我们看到恶人长寿、小孩却夭折时,悲伤的心似乎总有不平之感。 我们的失落,亦是我们的救赎;掌握其中的神学要义是很要紧的:死亡,最终是我们罪恶的结果,因此把愤怒指向神,觉得他对我们犯罪所给的惩罚似乎不公平,这是很愚蠢的,就像批判法官对银行抢劫犯的公平判决一样的愚蠢。我们的愤怒最好要指向死亡的丑陋、犯罪的邪恶,以及我们对神和对自己的背叛,这些可作为纡解我们巨大失落感与挫折感的出口。思虑周密的基督徒绝不会忘记看到我们罪恶的起源,至少,不会因此把愤怒指向神。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2
level 1
接受死亡 我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为死亡感到愤怒毕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在西方世界中的文化因素。死亡是最碰不得的禁忌。虽然我们可以写性写乳房,可以在公开场合讨论同性恋,辩论堕胎的道德性,但我在体面的客人面前,句切不可提到死亡。 一般来说,遗体总是速速被送入殡仪馆,在没有「准备好」之前,连家人都见不着,甚至遗族也觉得直接面对死者有困难。有许多置身悲恸的家庭拒绝谈论他们的哀恸,甚至在家人彼此间,都很缺乏足够的慰藉与健康的想法。同时,医药科技的惊人进步令我们确信,我们有权长命百岁。 清教徒曾出版过讲道集和书本,论及如何安然离世;他们搜集已与主同在的基督徒的「遗言」。但是我们还是发现直接面对死亡、谈论死亡,实在是无比困难。 纳旭( Thomas Nashe, 1567— 1601)是伊莉莎白王朝时期没什麽名气的诗人,与同时代几十万人一样,因感染瘟疫而病故,他写下一首或可堪称他诗作中最佳的作品:(注3) 再会吧!挥划地上的喜悦。 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生命的情欲悦乐叫人欢喜, 死亡证明它们不过全是玩具, 无一得以逃逸飞去,我病了,我会死。 主啊,怜悯我们! 富人,别信任财富吧! 黄金买不到健康, 躯体总要凋萎, 万物总将归於尽。 瘟疫速速来临, 我病了,我会死。 主啊,怜悯我们! 美丽不过花一朵, 皱纹将它吞噬, 明艳半空中坠落, 青春美后玉殒, 尘埃封了海伦的眼泪, 我瘸了,我会死。 主啊,怜悯我们! 力量飞扑进坟, 蠹虫啃噬赫特的英勇, 利剑无法与命运比斗, 尘土永远敞著它的门, 来吧!来!钟声在哭泣, 我病了,我会死。 主啊,怜悯我们! 那麽,得快呀, 每一步,都迎接我们的命运。 天堂我们可以承继, 地上不适演者舞台; 我们攀登天际,我病了,我得死了。 主啊,怜悯我们!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5
level 1
比死亡更糟的事 以前我的医生曾告诉我,我患了一种相当罕见的疾病。诊断也无法确定,因为此一疾病可以轻微,也可以致命。几个月过去,显然我的病是属於轻微的。但这一病,给了我机会彻底思考自己对死亡前景的反应。 最後我得到一个结论。对我来说,死亡最困难的部分在於离开妻子与儿女,当然有不少的因素是我的孩子还很小。如果病况恶化,以我的馀力,我决定要为我的妻子,尽可能地把死亡过渡期变得平稳,同时,在我孩子的心目中,留下鲜明的基督徒父亲印象。而除了此一牵绊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原因,会让我感到死亡是坏事。 我有点惭愧地承认,这个结论并非源自长期思想与基督同活的荣耀的结果。在道理上,我相信保罗说的「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一21、23)但我在属灵上还没成熟到可以毫不间断地把握这些真理,我只是有时候能掌握,却还作不到持续地活在这些道理的光照中。 但我清楚记得希西家王的命运(王下二十;代下三十二24-31;赛三十八-三十九)。当他得知死讯,求主再多给他十五年,并蒙主应允。在那十五年当中,由於他的愚昧傲慢而引起的一次事件,竟毁去他毕生正直的名声,不单是他的名声遭受危机,他的行为也为国家的未来带来了灾害。 那就是为什麽我说有比死亡更糟的事。我不知道自己多少次在哼唱著:「喔,让我永远,永远不要活得太久,而失去对你的爱。」我是真心其意地唱,我宁愿死而不愿最後对我妻子不忠,我宁愿死而不愿活出违背我书中所述的生命,我宁愿死而不愿拒绝或否认福音。神清楚知道我过去许多自己深感羞愧的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要再让这些羞愧重演,使基督蒙羞。所以说,人生会有比死亡更糟的事。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7
level 1
苦难、丧亲,与神的安慰 我在前文多次略为涉及此一主题,现在是好好思考它的时候了。 在诗篇九十篇中,我们已看见摩西部分的祷告。他先有许多抱怨,然後知道在神的愤怒之下,加上了解自己死亡有定时之後,他向神求智慧。更特别的是他如此祷告:「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诗九十14)在诗篇一0二篇中,受折磨的诗人详述他的悲苦,检视他迫在眉睫的死期,然而当他思想到神的信实与恒久不变,他的心中就充满安慰和音乐。 我们应该随时自然地转向神。如果我的孩子跌伤膝盖,一定会流著眼泪跑来找我。他不会先去作一番哲学思考,想想他的父亲是否会关心,而是会很自然地走过来要我抱抱。当然我们某些方面并不是小孩子,而神的天父形像,也和我这个当爸爸的不一样(事实上我也不过是来自他形像的拙劣模仿:弗三15)。但是从比喻上来说,我们应该回转到小孩子的样式。如果我们受了伤害,就快快向神寻求安慰,这不是不成熟的表现,而是一种归属的象徵。的确,如果我们不本能性地转向我们的天父,这种犹豫的态度,正显示出我们已让自己与父神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这种本能性的独立极「不自然」——也就是说,不属灵了。 能欣赏体会:神所赐的安慰是真正的安慰,这是无比重要的。这绝非道貌岸然、面无表情地宣称神了解所有一切就够了——虽然相信神了解一切也有助於安慰人,但是其中仍还有值得我们深究之处。我现在并非谈〔教义上的安慰」,而是该「对个人的安慰」——即神在人灵魂上的感动(在此我找不到更好的描述)。那是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爱,享受他的同在,从他的关怀与智慧中得到安慰。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在他的殿里求问。因为我遭遇患难,他必暗暗的保守我,……我心向你说,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诗二十七〕,「耶和华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稳固,你掩了面,我就惊惶。」(诗三十7),「我曾寻求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救我脱离了一切的恐惧。」(诗三十四4),〔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三十四8),神自己就是他子民的「极大的赏赐」(创十五l)。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百姓的力量,不仅在尼希米时代而已(尼八川),甚至保罗在他的书信里也写信徒们祈求,使他们都能愈来愈亲身体会在基督耶稣里,神那无可限量、长阔高深的爱(弗三17一19)。三位一体的神藉由圣灵居住在他子民的生命中(约十四23),耶稣留下他自己丰盛的平安(约十四27)和喜乐(约十五11),使我们心里不必忧愁,也不必胆怯(约十四27)。 那麽,我们需要培养的就是个人对神的体认,使我们在周围梁柱倒下时,还能支撑站立。因此我们要操练热切祷告,长时间默想神的话,因为神就显现在他的话中,并且经历复活主的同在与藉著圣灵在我们里面动工的大能(弗一18及下,三16一17;腓三10),「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弗三17)。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1
level 1
主,因此气氛极明显的不同。虽然仍有眼泪,但是没有阴沉的绝望感。我们若是流泪,是因为看见在死亡的妖魔权势前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4
level 6
主,因此气氛极明显的不同。虽然仍有眼泪,但是没有阴沉的绝望感。我们若是流泪,是因为看见在死亡的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6
level 1
举止所流露出的深深绝望。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哀悼者会不断发出哭泣悲叹的声音,因而又更加深其绝望之情。然而在一切笃定的基督教丧礼中,无论死者或前来哀悼的生者,因为个人信仰中认识主,因此气氛极明显的不同。虽然仍有眼泪,但是没有阴沉的绝望感。我们若是流泪,是因为看见在死亡的妖魔权势前,基督徒不屈不挠的单纯见证,令人深受感动。我们哀恸,但是不会〔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四13—14)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二十一3一4) 如前所述,基本上,死亡是神对人类傲慢所加的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7
level 8
举止所流露出的深深绝望。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哀悼者会不断发出哭泣悲叹的声音,因而又更加深其绝望之情。然而在一切笃定的基督教丧礼中,无论死者或前来哀悼的生者,因为个人信仰中认识主,因此气氛极明显的不同。虽然仍有眼泪,但是没有阴沉的绝望感。我们若是流泪,是因为看见在死亡的妖魔权势前,基督徒不屈不挠的单纯见证,令人深受感动。我们哀恸,但是不会〔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四13—14) 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二十一3一4) 如前所述,基本上,死亡是神对人类傲慢所加的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8
level 6
举止所流露出的深深绝望。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哀悼者会不断发出哭泣悲叹的声音,因而又更加深其绝望之情。然而在一切笃定的基督教丧礼中,无论死者或前来哀悼的生者,因为个人信仰中认识主,因此气氛极明显的不同。虽然仍有眼泪,但是没有阴沉的绝望感。我们若是流泪,是因为看见在死亡的妖魔权势前,基督徒不屈不挠的单纯见证,令人深受感动。我们哀恸,但是不会〔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二十一3一4) 如前所述,基本上,死亡是神对人类傲慢所加的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19
level 1
举止所流露出的深深绝望。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哀悼者会不断发出哭泣悲叹的声音,因而又更加深其绝望之情。然而在一切笃定的基督教丧礼中,无论死者或前来哀悼的生者,因为个人信仰中认识主,因此气氛极明显的不同。虽然仍有眼泪,但是没有阴沉的绝望感。我们若是流泪,是因为看见在死亡的妖魔权势前,基督徒不屈不挠的单纯见证,令人深受感动。我们哀恸,但是不会〔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四13—14) 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二十一3一4) 如前所述,基本上,死亡是神对人类傲慢所加的
2007年06月17日 17点06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