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
真如书屋如如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粉色米粒 楼主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司马迁为了《史记》,做了惨痛的代价,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事实上,司马迁接受宫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里没有钱,只剩下一条路,也只能选择宫刑。按汉代律例,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一是伏法受诛等着处决;二是以钱赎命,交出五十万可以免死;三是接受宫刑。那么司马迁究竟犯了什么过错罪遭致死,这不得不从李陵事件谈起。 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紧张,战端重开,汉武帝打算让自己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立带兵出征借军功封候,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汉武帝下令让当时名将李陵负责队伍的后勤保障随同出征,但李陵不愿意这样做,他公开提出愿意带五千步兵单独出征分散匈奴对李广立的军事压力。汉武帝心里很不满但并没否决。李陵出征开始很顺利也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但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李陵兵败被俘。李陵投降的消息让汉武帝很恼怒,大臣们看到汉武帝很生气,纷纷赞同严惩李陵,汉武帝让做为太史令的司马迁表达看法,司马迁就讲了三点:“一、李陵是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他一心一意想的是报效国家,所以他的投降是暂时的;二、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几倍于自己的匈奴大军浴血奋战,他立下的功劳足以告慰天下;三、李陵是伪降,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本来他是为了宽慰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汉武帝龙颜大怒并下令将他投入大牢,定为诬上,诬上的处理决定就是死刑。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士可杀不可辱”,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做了宫刑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掉了,但是作为《史记》的太史令却重生了。我不得不思索,如果当时司马迁有钱何至于受此大辱,还会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年长叹吗?无人能体会“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无人能面对“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耻辱,无人能承受“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煎熬,耻辱和他的生命相伴,毁掉的只是身体却完整了灵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今天起我开始读《史记》,记录我的每一种感悟,拙见与大家分享!
2007年06月11日 11点06分 1
level 9
毁掉的只是身体却完整了灵魂。
2007年06月11日 13点06分 2
level 13
无人能体会“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无人能面对“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耻辱,无人能承受“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煎熬,耻辱和他的生命相伴,毁掉的只是身体却完整了灵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收获!请连载你的心得!
2007年06月11日 15点06分 3
level 10
等我也翻翻史记!期待你的感悟
2007年06月12日 07点06分 4
level 1
几点商榷意见:(1)“...汉武帝打算让自己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立带兵出征借军功封候...”,李广立应为贰师将军“李广利”。
2007年06月12日 07点06分 5
level 1
几点商榷意见:(2)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先生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惹怒了汉武帝刘彻所致。人们之所以知道,一是司马光总撰的《资治通鉴》这么记载;二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如是说,《报任安书》写得沉痛哀惋,动人心弦,被收入《古文观止》后,读者更多,影响更大。
2007年06月12日 07点06分 6
level 1
几点商榷意见:(3)司马迁和其父司马谈,都是汉武帝的近臣,关系亲密。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历活动,他们父子多是参与者,极受皇恩。其父司马谈写《史记》,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也是取得刘彻同意的。若皇帝不同意,司马谈是无权授儿子太史令这样的官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只说了几句为陵辩解的话就施之以腐刑。还有,《报任安书》中,他说皇帝之所以如此重地处分自己,是因名为替太陵辩解实为“沮贰师”(诬陷贰师将军李广利),这很值得推敲。贰师将军李广利虽是刘彻宠姬李夫人的哥哥,但他和李陵的征匈奴是两路人马,各不关联;李广利出兵在公元前99年的5月,李陵出兵在9月,前后相差4个月。况且,李广利虽然兵败,那是有原因的。开初他旗开得胜,“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余级而还”,只是在回军时因“乏食数日”才被围困的。尽管如此,由于部将赵充国杀出一条血路,大军亦随之突围。可以说李广利的失败是虽败犹荣的,司马迁为李陵的辩解,怎么也不可能是“沮贰师”。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汉武帝对司马迁下此毒手呢?
2007年06月12日 07点06分 7
level 1
几点商榷意见:(5)我是学文史的,对文和史比较爱好,《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弄清楚司马迁的遭宫刑,能够更好的读解史记和感受司马迁的人格震撼力,读史与读诗、读文相比,对严谨性要求更为重要。一些个人不成熟意见,有待商榷,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2007年06月12日 08点06分 9
level 1
粉色米粒 楼主
我赞成楼上:“汉武帝要严处司马迁,李陵事件只不过是个借口!”
2007年06月12日 11点06分 10
level 15
谢谢粉色米粒、 小鹰男孩,二位对史学认真研究,求真精神感人,我等从中也颇受教益。
2007年06月13日 10点06分 13
level 1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2007年06月14日 01点06分 14
level 10
米粒开段留两个空隔呀,看得舒服点
2007年06月14日 09点06分 16
level 13
真是个认真读书的人!见解还一套一套的!
2007年06月14日 16点06分 19
level 1
粉色米粒 楼主
谢谢身当时任,首先应该是造就自己进去的资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种坚忍和执著,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心灵!
2007年06月15日 14点06分 20
level 15
儿子做皇帝,母亲该是皇太后吧?
2007年06月16日 02点06分 21
level 1
粉色米粒 楼主
当时刘荣是太子,所以栗姬争的是皇后的位置!
2007年06月17日 10点06分 22
level 15
啊啊!是我理解错了,栗姬是争做景帝刘启的皇后啊。文景是西汉全胜时期,皇后母仪天下,自是一番殊荣,可惜栗没有这个福分。
2007年06月17日 11点06分 23
level 15
  读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跟上楼主读了这几节,增加了历史知识,知晓了历史人物和事件.中行说为泄私愤引起了民族相残,无论如何不是件光彩的事。
2007年06月26日 12点06分 25
level 13
谢谢了好几篇心得了,这段时间放假前工作忙,不能及时阅读与回复,请谅!你继续!
2007年06月26日 12点06分 26
level 1
粉色米粒 楼主
一定努力!
2007年06月26日 13点06分 27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