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网络真是一个好东西,你尽管自由地发表你的观点,包括中医人的中医观点.在网络里逛游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以中医为例吧.凡是那些观点奇特,言语激昂,愤怒的指责传统保守平淡的诊疗方法和用药思路的,往往会得到一部分人的同情认可和强烈的支持.尤其是患者,你越把中医说的普通人看不懂听不懂,越让人觉得遇到了高人遇到了救星.所以那些八卦六十四卦的理论,宇宙的理论,火神的理论每每会受到追捧.
事实是这样吗?不是的,只要你是一个从中医临床中走过来的人,你就会深切的体会到中医的神奇之处在于平中见奇.
2013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1
level 6
平中见奇这个词咋一听起来太平淡了,可是如果临床应用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儿.
温病大家赵绍琴老前辈用药以"平正轻灵"著称,每遇疑难杂症,开方常常药不过几味,量不过几克.他把提壶揭盖法和升降散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其论述也没有大惊大奇之处,但是临证效如桴鼓,可谓平中见奇.
2000年在西苑医院进修,得遇八十高龄的著名针灸家闫润铭,其选穴之精用针之巧,令学员们无不惊叹.曾有一名山西来的面瘫患者患者,辗转半年之久,不但不效反而越重.闫老只选三阴交,风池,合谷三穴,两次即见效.闫老曰:一穴治血,一穴治风,一穴通络也.可谓平中见奇.
经穴按摩泰斗曹锡珍老前辈,创了一个内科基础按摩手法和外科按摩基础手法.就是这个基础的手法,许多疾病在基础治疗的时候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下面的手法有时候也基本不用做了.也可谓平中见奇.
2013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2
level 6
有一部分现代中医人把火神派捧上了天.姜附桂轻则几十克,重则一百多克,更有甚者用至半斤或一斤.把此作为特殊的个例尚可,令人担心的是有些中医人把它当作了常法.据著名中医学教授黄煌先生对张仲景方药的统计,附子在<<伤寒论>>入23方,在<<金匮要略>>入26方次.最大量方附子用量只有3枚,而在肾气丸中附子的用量微乎其微.
而且张仲景用附子只在危重急性期,中病即止.非为一些人所标榜的常用.即使有名的李可用起附子来动辄一个月,甚至三五个月.经曰:大毒治病,十去其五.附子为大毒之剂,岂可常用.
2013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3
level 6
曾有幸在网上看到名医李可的几个方子,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用大量姜附桂的同时,佐以大量养阴重镇的药.这到底是补阳呢还是补精呢?如果是补精气,那么阴阳互根,阴阳同补是无可非议的,如果像李可所说,没有见到一个纯阴虚的人,注重扶阳,那么阴阳同等,分不出君臣佐使,则于理不通.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不加用同等的养阴和重镇药就会出现阳火上浮的现象,就会药过病所,就会出问题.所以尽管李可用了大量的姜附桂,也几乎没有出现医疗事故.所以,其他人在效仿李可的时候,当心中明了,不可盲目,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013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4
level 6
又曾见过一贴,<<中药的不传之密在于药量>>.于是乎把大剂量用药的神效也捧上了天.像黄芪用到240克,青风藤用到30克,甚至把石膏用到半斤至一斤也作为常法.多亏一些临床经验丰富,态度冷静的网友直指这种孟浪行事的弊端.也算中医之幸也.
或许,大多数中医都知道大量黄芪的使用始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但是我相信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医不知道王清任的告诫: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证.
而青风藤的过敏现象和肾损害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石膏,近代名医张锡纯的拿手用药.张锡纯故里河北盐山县,号寿甫,盐山县的寿甫中医院,就是以他的号命名.我县和盐山县相邻.相聚不过二三十公里.关于张锡纯神技的传说很多.关于他失败的说法也不少.张氏一生致力于中西汇通,愈人无数,而因药误夺命也不少.
所以中医人实在不应该拿一味药物的大剂量来炫耀它的神效.
” 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为医当小心.
2013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5
level 6
只要仔细查看部分网友的发言,就不难发现,之所以反对中医是因为不懂中医.之所以对中医某一学派偏颇偏执,吹捧抬高,是因为对中医认识不全面.
中医是由<<黄帝内经>>奠定了基础,进而发展成为多个辨证体系和诊疗体系的庞大系统.每一个体系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治疗专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每一个中医要想提高疗效,必须全面了解,认识和应用中医的这些体系.
2013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6
level 6
我最初应用中药还是在西苑医院学习期间,利用假期开始治病.那时候还没有开展伤寒课程.就小心翼翼地试着应用方剂学上的一些方子.第一个治愈的是一个**胀痛十几年的患者,我辨证为肝郁气滞,就用了柴胡疏肝散的原方原量,区区几块钱,就解决了一个十几年的疾病.心中大喜.始知中医之奇妙.从此凡是肝郁气滞,必以柴胡疏肝散化裁.无不取效.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7
level 6
那时候还没有开展伤寒课程.就试着应用方剂学上的一些方子.第一个治愈的是一个**胀痛十几年的患者,我辨证为肝郁气滞,就用了柴胡疏肝散的原方,几块钱,就解决了一个十几年的疾病.
始知中医之奇妙.从此凡是肝郁气滞,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无不取效.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8
level 6
后来,摸着石头过河,又体会了众多方剂的神奇疗效,像九味羌活汤治疗颈背酸痛;再造散治疗虚人感冒;清胃散治疗胃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牙痛;四君子汤,理中汤,失笑散,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完带汤治疗白带如水;苏子降气汤治疗老慢支痰喘,复元活血汤治疗外伤腰肋痛,简直是效如桴鼓.其他如一贯煎,银翘散,清营汤,桃红四物汤,三仁汤,指迷茯苓丸,清气化痰丸,独活寄生汤等只要辨证正确,无不应手取效.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9
level 6
再说伤寒学说的牛气.
一个儿童发热,39°高烧不退.打针吃药,降下一度,又升上来,输液干脆一点用也没有.恶寒,脉浮紧,舌苔薄白.给予麻黄汤,半剂就汗出热退.
2009年前后,咳嗽的病人比较多,服用西药西药效果不明显.我就用三拗汤,华盖散,麻杏石甘汤斟酌使用.每天上午开始用煎药壶煎药,再用塑料袋封口,随煎随卖,一天卖二三十袋.将近有一半的患者服用一天即可痊愈.其神奇功效令患者赞叹。
一个心源性哮喘水肿的老年女性患者,受水肿之苦一年多,反复治疗无效.服用利尿剂又因为缺钾无力.其女婿招我前往诊治.
见其周身水肿,哮喘憋气,自汗恶风,脉却浮缓.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三剂.只服用一剂即微汗出,小便利,三剂服完,喘平肿消,一个冬季未发.此乃不治水而水肿消.这个病例一直是我的骄傲。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0
level 6
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个顽症.病程长,疗程长.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灸推拿,中药膏药,封闭,都能各显神通.
全息针灸专家王文远用中平奇穴,一针一穴治愈者大有人在.
推拿三五次治愈者也大有人在.
封闭一次治愈者也不少.
传统思路的辩证应用中药和膏药,虽然有效,但是疗效不甚令人满意.
但是就是有那么一部分肩周炎患者,你就是用尽浑身解数,也不能取得几分疗效.怎么回事儿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药不对症.
通过翻阅多种资料,得知,肩周炎的病机是痰停中脘所致,用指迷茯苓丸导痰通络,效如桴鼓.五剂之内所愈者多矣.<<是斋百一选方>>说: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此种臂痛,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若误用风药,则贻误病机.徒伤正气,唯以祛痰为要.”
方剂学在运用项下标注“慢性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于湿痰者,可加减用之.”可见这种错误没有经过临床验证.贻误中医后学,危害很大.
推而广之,用指迷茯苓丸治疗痰停中脘,湿痰凝于颈间的颈椎病,颈肩综合症,疗效令人惊奇.
再推而广之,以祛痰通络之法,膏药外敷,一次治愈者也多矣.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1
level 6
吞酸吐苦是慢性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西医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和胃酸中和剂治疗。轻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顽固者只要一顿不吃就会反复,或者根本不管用。而左金丸确是一个有效的小方。本方处于《丹溪心法》,重用苦寒的黄连为君,清肝火兼清胃火。清肝火则肝部横逆犯胃,清胃火则胃气自降,此乃标本兼顾。有加少量吴茱萸以其温热之性开郁疏利,使肝气调达通畅。本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肝胃同治,是一首平和效高的代表方剂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2
level 6
产后腹胀一案
某女,28岁,产后3天不排气,腹胀如鼓,难受非常。脉浮虚软。乃产后气血具虚所致。生产伤血,气血互依,气主推动。气血虚,则不能推动肠的蠕动。给予:党参30克,当归9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水煎,顿服。一小时开始排气,半日许,腹部平坦。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3
level 6
产后大汗一案
某女,33岁,产后大汗十余日,不管卧床还是坐立,皆汗出如淋雨。脉芤。乃气血虚所致。气主固摄。生产伤血,气血互依。气虚则不能固摄汗液。予:黄芪20克,白术15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麻黄根15克。一剂见效,五剂汗止痊愈。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4
level 6
鼻出血:
女,52岁,鼻干,反复出血,服药不效。舌尖红,苔薄黄。 火热上攻。
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各六克。水煎服。一剂血止。
女,56岁,反复鼻出血半月,伴有鼻干,鼻堵。舌红无苔,舌面干燥。 火热上攻。
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各6克,水煎服,三剂血止。后诊断为腺样体癌,手术。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5
level 6
我向来只论实际和实践。即使有更多神秘和玄妙之处,凡是我不懂的,不知的,我都不去随便说道,以免贻笑大方。这也是我很少在贴吧发言的原因。
况且天文历算是我信服的,只是尚未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而把八卦和命理应用于中医,历代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则是我反对的。我认为在现实情况下,只要熟练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对各家的学说有所了解做到平淡出奇是可以的。
中医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扎实的基础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7
level 6
现在,在中医界由于受火神(扶阳)理论的影响,医者动辄温阳的做法很盛行。在中医吧里也有不少火神派的粉丝。殊不知这陷入了一个天大的误区。
火神粉丝的一个理由竟然是因为张仲景没有提出关于温病的治疗体系。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张仲景在《伤寒论》开始一节就提出了温病的治禁,那就是禁用火,禁用热。只是由于当时的医学发展的条件所限,张仲景还没有确定温病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不但确定了中医治法的八法,而且温病学的起源就是《内经》---《伤寒论》----《瘟疫论》----《温热病篇》--《温病条辨》。这样一步一步发展完善的。也就是说,《内经》和《伤寒论》就是温病学说的起源,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8
level 6
男,67岁,眩晕不能起坐,五天。在他医处输液三天,无效。我也曾为其肌注一天,稍微见效,但不明显。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脉弦。
诊断:眩晕
辩证;水饮上犯
治则:温化水饮
处方:生白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9克,猪苓6克。桂枝6克。荆芥6克(后下)。
一剂知,三剂已。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9
level 6
某男,64岁,腹痛,腹泻2月余。曾在多处医院和诊所治疗,中西药,打针输液都曾用过。越治越重。来诊是即腹痛阵阵。在医院诊断为结肠炎。两越来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饮食减少。腹泻日三五次,稀软便。下坠感。
查:痛苦面容,左下腹及脐周,胃脘部皆有明显压痛。舌淡红苔腻微黄。“脉大虚软”。
治疗:当时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补)。左侧三阴交(平补平泻)。腹痛5分钟缓解。
中药:补中益气汤加白芍15克,黄连6克。五剂。
二诊:腹泻日1--2次。偶有腹痛。继续原方。
共服用25剂,患者不但腹泻腹痛痊愈,而且自述干活再也不觉得累了。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20
level 6
某男 30岁,胃脘痛。有胃溃疡病史。此次发作一个月余,西药无效。每次均在工作劳累和饥饿时加重。进食可缓解。饮食可。
查:腹软,喜按。脉虚软,舌淡嫩苔薄白。
R:黄芪15克,当归10克,党参20克。桂枝9克,白芍12克。大枣12枚。
一剂减轻。服用10天,不再发作。
2013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