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桂林山水》大型绒绣
民间工艺品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ecnart 楼主




看到李可染《桂林山水》大型绒绣,仿佛置身于国画大师那笔墨酣畅淋漓的意境之中。研究书画的人都知道:“李可染的作品仿造十分困难。因为李可染作品的创作是以力和积墨见长,且层次分明,特别是对光感的把握上有独到之处,这往往使伪造者望而却步。”(见《收藏》杂志总第
77
期:《李可染的艺术品及其收藏》)画家们用笔墨仿作都十分困难、望而却步的李可染作品,谁能以绒绣工艺制作得如此逼真,如此传神,如此具备大师原作风采呢?
这是中国绒绣高级工艺美术师张鹏翥生前少有的杰作之一。张鹏翥,山东省潍坊市人。
1958
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从师于雷圭元、程尚仁、柴扉、田世光等人。据《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记载:他“染、织、绣等专业及书法、绘画、碑帖的装裱都曾经过系统的学习。以绒绣为专长。
1954
年在天津东华公司为新西兰客户设计的绒绣沙发套,投入国际市场后,常年畅销不衰。六十年代初,为潍坊刺绣厂设计的绒绣沙发套,山东口岸编号为
#11451
。第一次成交即突破了山东口岸所有新样成交的历史纪录。
1983
年以绒绣沙发套
#11451
为主,又增添了排云殿和琼岛春阴等地方胜景,装饰北京首都机场贵宾楼餐厅,博得有关领导及外宾的好评。在壁挂艺术方面,曾创作和移植了毛主席韶山故居和毛度席视察郑州黄河大桥、长城八达岭、蓬莱晨曦、桂林山水等二十余幅,参加中央和山东省的工艺美展,博得广泛的好评,并受到嘉奖。”
张鹏翥曾在天津外贸工艺品公司、济南工业干校、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处工作;历年来先后在烟台、合肥、上海等地传授绒绣技艺。他与国画大师李可杂、田世光、李苦禅等交往颇深;其绒绣作品深得大师们欣赏与赞许。他生于
1918
年,卒于
1998
年,享年八十岁。
1977
年他去北京,向李可染借用这幅刚刚完成的画作原稿,经反复观摩,心灵震撼,深为国画大师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法和创意所感染,决心用自己的技能再现大师风范。而李可染也十分信赖这位山东籍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慷慨将这幅珍贵作品交给张鹏翥带到潍坊。
2012年12月26日 13点12分 1
level 10
ecnart 楼主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人们的经济利益观念尚非常淡薄,张豹翥和他的助手们更不会为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而是不计时间,不惜工本,追求完美艺术效果。这也是李可染对他的再创作寄予厚望的主要原因。当张鹏翥向其所在单位请缨后,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给他抽调六名手艺高超的刺绣老艺人做助手,开始精心加工。
绒绣,也叫绒线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手工艺品。这种工艺,最早起源于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所以其作品尤为受欧美人士青睐。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品敦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风格独特,非常适于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效果。但它的刺绣工作量极大,把握艺术效果的难度更大。
为了把握好色彩效果,张鹏翥亲自将纯毛线染成上百种不同的颜色;带领这六名老艺人,对照原作反复比较,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绣针多达近百万针,精绣不辍,历时半年而成。作品达到了出神入化,微妙微肖的境界。该作品完成于
1978
年,正值张鹏翥艺术创作高峰的花甲之年。他毕生的大型绒绣作品只有二十余幅,这是他的封顶之作。也是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建立四十多年来,最为优秀的作品。在这幅作品的右上角,绣着李可染的亲笔题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坐观小片写之,因略得其大意。一九七七年可染并记”。说明这是李可染大师多次游览漓江后,经反复揣摩而成的力作,也是他晚年罕见的巨幅山水画。
李可染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在国内外颇享盛誉,其艺术地位和作品价值跻身于超一流画家之中。由于他的画作精品多,存世量少,一生不足千幅;再加上仿制十分困难,赝品极少,所以投资者和典藏家竞相追逐,拍卖价格直线攀升。从
1990
年开始,他的画作动辄数十万元,许多作品突破了百万大关。
1999

12
月份,在北京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竟然以
407
万元高价拍出。足见其画作的艺术含金量之高。
巨幅绒绣李可染《桂林山水》加框长
2

,高
1.55

;其中画面长
1.5

,高
1.25

,与原作同大。木框装裱,巍然大器。它既是李可染晚年的鼎力创意杰作,也有张鹏翥技艺纯熟的再造之功,珠联璧合,集绘画与工艺双绝。由于李可染原稿轶失,其更弥足珍贵。



本文原载于
2000年
3月
14日《江南时报》

2012年12月26日 13点12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