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专题]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开放的浑源欢迎您
浑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资料整理:当年明月在谨以此专题,献给每一个热爱浑源的人,献给所有曾经与现在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
level 12
一、壮哉,灿烂的历史文化(1)李峪青铜器   李峪村位于山西浑源县城西南,八十多年前的1923年2月底,村民在其东南的庙坡掘土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据记载“铜器在地下排列于一堆,曾有粗大之木睴共生。”这批青铜器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别致,纹饰具有独特风格,出土后即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在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盗墓之风大盛。所以,这批春秋战国之际瑰丽的青铜器大部分流散于海外,国内仅存少数,有11件现为上海博物馆所藏。 浑源李峪村青铜器群的主要器物有牺尊和鸟兽龙纹壶等。 其中,牺尊是名闻遐迩的李峪出土的青铜器中佼佼者,它造型奇特,纹饰瑰丽,至今仍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独一无二者,堪称是古代艺术之瑰宝。 在惊叹古人无边的想象精湛的匠艺之余不禁问自己,青铜是什么?答曰:青铜是距今五千年中整整延续了一千五百年尊贵地位的古代贵重金属。  而在今天已然不能与铂金、黄金、白银、宝玉并列贵重的青铜,在商周时代它制成的礼器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由于珍贵,仅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中的礼器。而依着等级的不同,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的礼器也要与其地位相称。青铜礼器实用功能的增多记录着贵族们重酒体制向重食体制的转变,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剩余产品从一味的五谷而到肉类而到更为丰富的鉴证。  而见证了我国奴隶社会兴起衰落的青铜器,它的贵族地位终又随着铸造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时代的到来而一去不返。这些想象丰富且有着青绿斑驳的龙凤兽、无瑕无疵的金石镶嵌、完美的铸造雕刻,已然成了古人们留给我们的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2
level 12
简介: 这件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三个空穴原来应该有盖,但已经缺失,牛尾也没有了,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从其特殊的结构分析,它有可能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其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这种器物在青铜器发展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其造型与牺尊近似,而在考古和文献中均未有合适的名称取代,便姑且沿用旧称把它命名为“牺尊”。上海博物馆的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为目前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 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仔细观察为兽面衔两蟠龙,蟠龙的上半身从兽面的头顶伸出,后半身被兽面的双角钩住并向两边延伸。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造精美。 这件牺尊的牛鼻上还穿有一环,说明了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牛鼻环在当时称为“棬”,《吕氏春秋·重己》中提到:“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牺尊上的鼻环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状况,这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3
level 12
简介:  壶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壶的形制在商代多为圆形、扁形、瓠形三类,周代以后又增加了方形、椭圆形等。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汉代时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  绹索龙纹壶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厘米,宽26.6厘米,传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沿下饰内填一对夔龙的垂叶纹带。颈腹部有带状饰五道,均以绹索纹带为界纹。第一、三道纹饰为夔龙纹,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饰为鸟兽纹,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圈足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全器通体纹饰,极为精美。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4
level 12
简介:镶嵌狩猎纹豆(羹食器,专备盛放腌菜和肉酱等和味品)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1923年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5
level 12
简介:镶嵌兽纹敦春秋晚期 高:16cm口纵:13.5cm口横:12cm 上海博物馆藏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6
level 12
简介:吉日壬午剑春秋晚期长:55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一九二三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虽属春秋晚期剑,但出土时无锈无土,光亮出新。剑腊较长,锋刃尖锐,背呈凹条形,两面皆有铭文,共二十字。据资料显示,法国也藏有相同的一柄剑,故两件对照,以供欣赏。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7
level 12
简介:鸟兽龙纹壶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8
level 12
简介:春秋时期嵌赤铜鸟兽纹铜壶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高32厘米    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鼎、敦、盘、簋、匜、牺尊及剑、戈、车马具等。春秋末年浑源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所出青铜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9
level 12
简介:蟠龙纹鼎  饮食器,春秋晚期,约公元前6世纪~前476年。高18.9厘米,口径17.5厘米,重2500克。 1933年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鼎空口有盖,盖顶有环钮,可提携,其周围有三头小伏虎。鼎有附耳,三足从外貌看似款空足,实际上是实足。全器饰蟠蛇纹,蟠蛇纹有两种形式,盖面和腹部是体躯互相纠缠排列的蟠蛇纹,盖边则是倒顺置对称排列的形式,腹下部是倒置三角形的小兽面纹,纹饰极为精丽,一丝不苟,春秋晚期晋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其先进性于此可见一斑。原件藏于上海博物馆。 规格: 高18.9厘米,口径17.5厘米,重2500克。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0
level 12
`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4
level 12
1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5
level 12
2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6
level 12
3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7
level 12
4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8
level 12
5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19
level 12
6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20
level 12
7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21
level 12
8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22
level 12
9
2007年05月23日 11点05分 23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