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历时近两年的时间,“首都经济圈”终于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即将成为一个整体规划。据悉,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已经列入国家发改委2012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争取在2013年1月底前上报国务院。
在此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留在设想层面,而“京津冀都市圈”、“环首都”等各种规划层出,却总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种种困境。[相关报道:廊坊成环首都经济圈置业新热点|首都经济圈发展已列入审批计划|邯郸邢台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 “珠三角、长三角都有都市圈,只有渤海湾还没有。”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一位人士告诉时代周报,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都经济圈的工作还没有启动,目前仍处于各省市自己做调研规划阶段,“应该很快就会启动”。 尽管北京的发展离不开河北支持,此前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北京的态度一直不置可否,不反对也不怎么积极,但对于此次“首都经济圈”规划,北京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不仅表现在努力推行规划出台,还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交通还是通讯,北京都做好了准备,包括地铁、公交的延伸,还有“010”的北京电话区号也准备在河北诸多县市普及。 “我们一直期盼‘首都经济圈’的规划能早点出台,这样大家就能早点受益。”张家口市地区经济处处长王永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京冀利益之争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时至今日,这一等待了8年之久的规划一直未能获批。“我们了解到没批的原因是因为范围的问题。”前述国家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当时国务院建议将规划改成两市一省,并扩大范围。 在第二份京津冀规划中,方案变成了河北7个市以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但国务院依旧没有批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十一五”时期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夭折原因,在于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轴心。京津冀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仍有不同,尤其是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于是,首都经济圈概念浮出水面。2011年3月,首都经济圈在正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被正式提出。至此,首都经济圈由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尽管国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但在规划的具体制定上,却因为几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而停滞不前。 2011年5月,河北省率先提出了“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也一度准备在怀涞、涿州等离北京很近的地方建设京东、京北等几个新城,并希望这些新城形成集聚效应,以此来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受此影响,当时几个城市的房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阶段性上涨,但这不过是昙花一现。对于北京来说,那是河北省一厢情愿的想法—没人去住,就无法给所谓的新城注入活力,自然也无法带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2012年7月,由北京市发改委牵头制订的“首都经济圈”规划初稿出台,在征求其他省市意见的时候,河北表现出了对这个规划不太满意的态度。河北省认为,这个规划各个方面太过于倾斜北京,对于河北考虑得不够。 在提出异议后,河北省主动找国家级专家经过多方调研后,想重新做一个规划,希望国家发改委在制订总体规划的时候,在政策、经济等方面多倾向于河北,“不是国家要求做的,是自己要做的,做出来总会(对国家发改委)有些影响吧。”一名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说。 国家给出的方案是“1+6
+3
”,所谓“1+3+6”是指北京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和天津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但河北想的则是“1+9+3”,就是想把衡水、石家庄、沧州也列入“圈内”。 显然,河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在努力的。11月21日,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研究编制课题组前往衡水调研。 “衡水的规划,目前正在制定当中。”衡水发改委综合科一位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证实,召开首都经济圈工作会议的时候,衡水有关领导才知道,衡水没有被纳入“圈内”,这个事实让衡水不能接受,于是通过各方努力,目前有关部门终于答应将衡水列入首都经济圈,“还没有正式文件,只是口头上答应了。”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首都经济圈内,北京一定会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天津,最后才会考虑河北,“河北省其实并不占有竞争的优势,只有自己说,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利益上的损失。”
[1] [2] [3] [下一页]
2012年12月13日 16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