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国历史上(仅次于菱纱)的十二大盗墓狂人
菱纱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我又要来“考古”了。(尽管之前没什么成效)如果对盗墓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不是好文章我肯定不会转的。看了之后肯定会有收获。当然,如果你毫无兴趣,尽管可以无视。因为菱纱的缘故,近期对盗墓也有了些许了解。我一直很想知道,身处盗墓世家的菱纱,她心中盗墓的目的是什么?而自称“独行千里”的她又是如何盗墓的?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调研。本人不喜欢看小说,《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从未涉足,所以也只能看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如果能看看小说的话,可能对盗墓的危险性有更深的认识。下为转贴。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伍子胥——最毒的盗墓者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孙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举荐为吴国将领,从而名闻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了越王勾践,结果好色的吴王不听,范蠡遂使出“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离间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亡了吴国。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杀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弑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记》上亦有记载,但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过了,称“怨毒之于人甚哉”。现代学术界还引发了“鞭尸”、“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当年根本未鞭尸,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现在已无存,史书上对此事记载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3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刘去——最变态的盗墓者盗墓有的是泄愤,有的是贪财,但中国历史上有一盗墓者却很变态,首先是为了好玩,他就是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刘去为西汉皇室,封地在河北、山西、山东相连区域,原为信都国,后称广川王。据说,刘去当年名声很差,做事不靠谱,吃喝玩乐样样精。 据晋人葛洪编著的《西京杂记》记载,在其封国内“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有点名气的古墓几乎没有一座能逃过刘去的铁锹。刘去盗掘的对象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晋灵公的陵墓都让他掘开了。宋代李昉奉敕编修过一套五百卷的大书,专收野史、传记和小说,因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遂定名为《太平广记》。这部书里对刘去盗墓有较详细的记录。魏襄王墓是石料做成的外椁,中间置放石床,石屏风。为防盗掘,入口用铁水灌注,刘去派人凿了三天才掘开。棺材是用生漆杂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几寸厚,刀根本砍不动,刘去则让人用锯子锯开。石床上放有一个玉痰盂,两把铜剑,几件金器。刘去看上其中一把铜剑,当场就拿起来带在身上。 晋灵公生前荒淫暴虐,民怨沸腾,宰相赵盾屡屡进谏劝说无效,史称“晋灵公不君”。死后几百年,晋灵公遭到报应,出现了冤家对头,他就是“不王”的刘去。晋灵公墓在今山西绛县境内,墓冢如馒头状,系五花土堆成。刘去进去时看到,墓室豪华富丽,四角都放置用石头雕刻成的鹰犬,上刻有壁画。在棺椁两边,有男女石人四十多个,捧着灯烛什么的站立在周围。虽然棺椁已经朽烂,但尸体还没有坏,晋灵公的九窍之中都放有金玉。刘去看上了陪葬品中一个拳头大的玉蟾蜍,拿回去当储水磨墨用的水盂使。 被刘去盗掘的有名古墓还有好多,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晋幽王墓、栾书墓等一大批古墓。但盗墓多了,刘去也害怕。《太平广记》记载,在掘开且渠墓时,刘去被吓得半死,里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刘去赶忙让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史称,刘去盗掘古墓的数量“不可胜数”,但具体有多少,又获得多少宝物,现在已无从考证。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5
level 1
其实……我也想去盗墓`~~我也想去盗墓`~`也想去盗墓~`想去盗墓`~```去盗墓~~~`盗墓`~墓~```销声匿迹中…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7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文首说明:此文接上篇 上篇,系《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一文的第二部分。中国帝王陵寑中最为辉煌的大唐皇陵被盗掘,就是这一部分要交代的,盗掘唐皇陵给中华文化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危害最大;而位于河南巩义市的北宋皇陵被盗掘同样令人痛心,是最不义的一次盗掘行为。为阅读方便,根据所述内容,标题改成《唐宋帝王陵寑最早被盗系何人所为?》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8
level 1
插楼了我~~~`~销声匿迹中…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9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董卓——最恶的盗墓者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到西汉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历史上,陵墓在100至200年内被盗的占80% 以上,据此,汉后必定形成一个盗墓高潮。史实证明,这推测是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三大盗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现在西汉末年至南北朝这一段时间。这一历史时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戏般交替频繁,因此世道很乱,饥民遍野,民间盗墓之风盛行,你盗我亦盗,大家一起盗。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盗曹操外,还有董卓、黄巢等人。不同的是,董卓没有曹操那样专业,但董卓手下能人多,规模亦很大,东西两汉的帝王陵墓多被他盗掘了,与其为人一样,“恶”名在外。 董卓原为汉时河东太守,曾带兵征讨黄巾军,官至西凉刺史(相当于省部级行政首长)。公元189年,即汉少帝昭宁元年,董卓在大将军何进授意之下进京铲除宦官,可何进却被杀了,让董卓得了一个大便宜,借机收编何进部队。又采李儒之计赠赤兔马,收伏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由此而来。从此,董卓称霸朝野,不可一世。董卓生性残暴,滥杀生灵,最受史学家指责的是废汉帝一事,当时少帝刘辩登上龙座仅五个月,就让董卓废为弘农,改立刘协为献帝,朝臣碍于淫威也敢怒不敢言。与历史上最毒的盗墓者伍子胥死于女人之手一样,董卓最后也中了“美人计”,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所害。司徒王允将貂禅许给吕布,再献董卓,离间这对“父子”,致二人反目,最后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了董卓。 西汉最有为作为,也是中国众多帝王颇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被掘开,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宫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记载的第一盗是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干的。盗掘茂陵前,赤眉军先把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掘开,已盗走了大量财宝。值得一提的是,在掘开长陵陵区内刘邦皇后吕雉的墓穴(汉制帝、后同陵不同穴)时发现,吕后的尸体历经那么多年仍如刚死不久,有兵士动了邪念,竟然奸了尸。掘开茂陵后,陵内财宝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茂陵的陪葬品太多了(前文已有介绍,见《盗墓贼眼里最值得冒险的三座帝王陵》)。到东汉末年,同为军饷发愁的董卓也盯上了茂陵,盗墓执行人就是他手下第一大将吕布。茂陵营建了54年,地宫巨大,为西汉皇陵中最大的一座。虽然之前已让赤眉军光顾,但吕布进去后,发玑陪葬品仍是堆放满地,吕布满载而归,把刘彻的棺椁翻得乱七八糟。 董卓在盗掘西汉诸陵之前,董卓已命令吕布盗掘了东汉帝王陵。在挟天子西入关中后。进入茂后吕布为何要乱翻刘彻的棺椁?据说是受命寻找可能陪葬的治哑巴秘方。董卓有个孙女叫董白,聪明伶俐,10岁就被封为渭阳君,但却是残疾人,天生哑巴。董卓极疼爱她,想尽了办法,遍请名医都治不了。于是想到了刘彻陵中陪葬品可能有失传秘方一说,要吕布注意寻找。可没有翻到秘方,却找到了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原来这是一句咒语,“千里草”、“十日卜”不就是一个“董卓”吗?“不得生”,是骂董卓不得好死呢! 没有找到秘方,反而遭到戏弄咒骂,董卓胆从“恶”边生,一怒之下欲把刘彻的尸骨拖出棺外“晒尸”,后经中国古代的音乐家蔡文姬之父、一代名儒蔡邕的苦劝方罢。有意思的,想取代汉帝做皇帝的董卓十分迷信,怕弄坏地脉风水,坏了霸业,竟然又派人将搬出来的部分陪葬品放了回去,又把陵重修了一下。董卓盗墓在正史上并无准确记载,演义小说里多有描述,所谓的“千里草”仍附会之说,刘彻再聪明也不可能想到三百年后会出现董卓这个盗墓恶贼的。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0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黄巢--最蠢的盗墓者从史载的众多盗墓事件中可以看出,掘坟盗墓多发生在乱世之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盗墓高峰,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中国四分五裂,或分或裂,分分合合,乱世出英雄,也出盗贼。黄巢的出现,也是因为出于乱世。黄巢虽粗通笔墨,但和曹操相比,由于没有盗墓常识,加上他左右多为没有多少文化农民,他对盗墓不是太在行,不少墓掘而未开,故称其为最蠢的盗墓者并不为过。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1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黄巢成为中国盗墓史上的狂人,是因为其盗掘的对象都是重量级。一是效法项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学赤眉军、董卓,掘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三是掘武则天与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对于黄巢盗掘的文字散见诸陵的盗掘记载中。在乾陵记载中,黄巢掘陵时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据说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后仅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此至今仍有迹可寻。由于农民军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结构实在太坚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结果挖错了方向,乾陵躲过了劫难,否则保存不到今天。 手下有那么多人,随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宝物啊,真是蠢死了。从当年的实际情况分析,在三座帝王陵寑中,黄巢不会一个未得手,最有可能掘开的是茂陵,茂陵之前已多次遭盗,地宫入口容易发现。现在分析,黄巢带领起义军盗掘帝王陵,乱挖一通,并不仅仅是盗宝,也有泄恨的意思,是对封建皇权的一种挑战。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2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黄巢中间一段死活发不上来。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3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温韬——危害最大的盗墓者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应该在大唐王朝,至今大唐遗风尚存。在全球好多地方和国家,把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中国的古式服装让外国人称为“唐装”,至今仍穿在国人的身上,并作为“国服”而出现在重要的国际外交场合。连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末二帝李晔葬河南和陵、哀帝李柷葬山东温陵,其余19位皇帝的陵寑都在汉陵以北的北山山脉一带,号“关中十八陵”(武则天与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盗掘了,而第一祸首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温韬也算是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的一个人,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让他给毁了,实乃危害最大的盗墓者。 温韬,易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这一时间内动手掘掉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而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闪,电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其给毁了,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从一批书画作品带出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4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文首说明:此文接上篇《唐宋帝王陵寑最早被盗系何人所为?》,系《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一文的第三部分。中国帝王被盗掘陵寑中最为悲惨的是南宋皇陵,无一帝王的尸骨能够得到保全,甚至有的头颅被贼人从尸身上拧下,制作成酒具使用;清东帝王陵被盗掘中,慈禧、乾隆的嘴巴都让盗贼撕坏了,惨不忍睹。为阅读方便,根据所述内容,标题改成《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帝王陵寑被盗事件》。
2007年05月21日 06点05分 17
level 7
完了吧~~貌似可以水了~~~
2007年05月21日 07点05分 22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除了中间黄巢少的那段,都全了。
2007年05月21日 07点05分 23
level 7
怎么少了??
2007年05月21日 07点05分 24
level 1
纤菱飞絮 楼主
那段不知为何发不上来,说是“广告贴”,其实里面没什么过激言论。吧主太客气了,居然给我加精,其实我这样的人一般都没人欢迎的。
2007年05月21日 07点05分 26
level 7
长了都会加精~、挖卡卡~~~
2007年05月21日 07点05分 27
level 7
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欢迎~~~~~怎么会不欢迎

~~~
2007年05月21日 07点05分 29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