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若夜昼光
楼主
http://www.sina.com.cn 2002/11/25 17:55 新浪读书 (三) 前面两篇谈了金庸小说中的历史和人物的状态,现在想谈谈对金庸小说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看法。一般而言,武林世界是一个缺乏理性的世界,这是就他的整体而言,虽然这可以看作江湖中人基本是以一种反理性的姿态出现的,但这并不是明其中就没有理性的成分,可以这样说,金庸的小说一直是在理性与反理性的交锋中不断展开其情节的。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一般都缺乏理性的描写,就以我们所熟悉的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除去<红楼梦>而外,基本对人性的描写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红楼梦与侠义小说的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多说。其余三部,在艺术上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其中我们看不到多少对人性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传统的正统思想的结合,甚至于现实主义的因素都不多,与武侠小说关系最密切的是水浒,我们基本可以把他当早期的武侠小说来看(我想水浒这样的书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恐怕是比不上现在的金庸),他写了一百多个江湖人士,详写的有几十人,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给出了一个明初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当时的江湖处在一种纯反理性的状态,个人的思想也还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水平上(这是指江湖中人),可以说我们在其间看不到多少对理性的正面歌颂,相反作者对大量反理性的简单思维是用一种欣赏的文笔来加以叙述的,内中除了一些盲目的英雄崇拜(如对宋江充满迷信的信任),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人生理想或偶尔冒出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宋江哥哥做了皇帝,我等弟兄都做大将”的所谓思想。替天行道并不是理性的反应,而只是一种招牌,忠义堂和聚义厅贩卖的货物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一想造反取而代之,一想招安以做顺民,仅存在一个形式的区别。一部水浒内中充满了非理性的描写,他对英雄人物的刻划还停留在一个以强力取胜的水平上,虽其中不乏对道义的宣扬,但在这种道义下是血腥的报复和杀戮,滥杀无辜,吃人心肝等暴力场面类见不鲜,这里面的道义没有一点理性的内涵,而只是一个随意杀人的堂皇借口。 金庸小说则不然,虽然他从形式上看本身就脱胎于水浒这样的侠义小说,但有着根本不同的内涵,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由于金庸这位大师出神如画的写作水平使人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他写的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其实他是借助了章回小说这个外壳。金庸小说和水浒最大的区别是他给我们的是一种虚构的历史画面,其中的人和事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自然其中也有不少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或者作为一种陪衬一闪而过,或者干脆只是借用这个人名重新朔造人物,比如王重阳,丘处机等人完全是武侠的虚拟,和历史上其人其事是两回事。但这种虚拟又不同于神话,他有一定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借代,也既金庸写的并不是古代的江湖,而是现实的一种模拟,他写的人是以现代人为蓝本的,具备了一切现代人的特征,因而在人物刻划上完全不同于水浒,在思想内核上更是天差地远,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对理性的描写,及江湖上理性和反理性的一种胶着状态,这是应当注意的一个现象。 金庸在小说中给我们塑造了精彩的性情世界,这其实是对理性的一种称颂,人的性情有两个基本特征,即他的理性层次和固定层次,所谓理性层次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由他的心理和思想来决定,所谓固定层次,也就是人的行为不是由他的心理而是由他的情绪和潜意识来决定,前者(也就是性格)一般都属于可以理解的范围,而后者(简单说也就是潜意识)则是一个广阔的未知数,人的感情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在文学作品中最难的也就是对人的感情特征的描写,金庸小说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007年05月16日 05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