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金庸小说的读书笔记(3、4)(墨林)
神雕侠侣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若夜昼光 楼主
http://www.sina.com.cn 2002/11/25 17:55 新浪读书   (三)   前面两篇谈了金庸小说中的历史和人物的状态,现在想谈谈对金庸小说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看法。一般而言,武林世界是一个缺乏理性的世界,这是就他的整体而言,虽然这可以看作江湖中人基本是以一种反理性的姿态出现的,但这并不是明其中就没有理性的成分,可以这样说,金庸的小说一直是在理性与反理性的交锋中不断展开其情节的。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一般都缺乏理性的描写,就以我们所熟悉的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除去<红楼梦>而外,基本对人性的描写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红楼梦与侠义小说的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多说。其余三部,在艺术上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其中我们看不到多少对人性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传统的正统思想的结合,甚至于现实主义的因素都不多,与武侠小说关系最密切的是水浒,我们基本可以把他当早期的武侠小说来看(我想水浒这样的书在当时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恐怕是比不上现在的金庸),他写了一百多个江湖人士,详写的有几十人,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给出了一个明初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当时的江湖处在一种纯反理性的状态,个人的思想也还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水平上(这是指江湖中人),可以说我们在其间看不到多少对理性的正面歌颂,相反作者对大量反理性的简单思维是用一种欣赏的文笔来加以叙述的,内中除了一些盲目的英雄崇拜(如对宋江充满迷信的信任),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人生理想或偶尔冒出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宋江哥哥做了皇帝,我等弟兄都做大将”的所谓思想。替天行道并不是理性的反应,而只是一种招牌,忠义堂和聚义厅贩卖的货物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一想造反取而代之,一想招安以做顺民,仅存在一个形式的区别。一部水浒内中充满了非理性的描写,他对英雄人物的刻划还停留在一个以强力取胜的水平上,虽其中不乏对道义的宣扬,但在这种道义下是血腥的报复和杀戮,滥杀无辜,吃人心肝等暴力场面类见不鲜,这里面的道义没有一点理性的内涵,而只是一个随意杀人的堂皇借口。   金庸小说则不然,虽然他从形式上看本身就脱胎于水浒这样的侠义小说,但有着根本不同的内涵,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由于金庸这位大师出神如画的写作水平使人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他写的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其实他是借助了章回小说这个外壳。金庸小说和水浒最大的区别是他给我们的是一种虚构的历史画面,其中的人和事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自然其中也有不少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或者作为一种陪衬一闪而过,或者干脆只是借用这个人名重新朔造人物,比如王重阳,丘处机等人完全是武侠的虚拟,和历史上其人其事是两回事。但这种虚拟又不同于神话,他有一定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借代,也既金庸写的并不是古代的江湖,而是现实的一种模拟,他写的人是以现代人为蓝本的,具备了一切现代人的特征,因而在人物刻划上完全不同于水浒,在思想内核上更是天差地远,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对理性的描写,及江湖上理性和反理性的一种胶着状态,这是应当注意的一个现象。   金庸在小说中给我们塑造了精彩的性情世界,这其实是对理性的一种称颂,人的性情有两个基本特征,即他的理性层次和固定层次,所谓理性层次就是一个人的行为由他的心理和思想来决定,所谓固定层次,也就是人的行为不是由他的心理而是由他的情绪和潜意识来决定,前者(也就是性格)一般都属于可以理解的范围,而后者(简单说也就是潜意识)则是一个广阔的未知数,人的感情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在文学作品中最难的也就是对人的感情特征的描写,金庸小说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007年05月16日 05点05分 1
level 1
若夜昼光 楼主
  一般人的性格的产生和发展,大至有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外因是由家庭,社会,职业,地位等因素决定的,内因则复杂得多,他基本可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因素,而金庸恰恰在揭示非理性的形成原因上有其独到之处,(注意这里说的是原因而不是描绘),比如在天龙八部中,虚竹与西夏国的公主在天山童姥的威逼引诱之下偷吃了禁果,这对于作为出家人的虚竹而言在理性的心理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必须遵从出家人的清规戒律,但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必然有一个正常人的欲望,其实佛教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不然也谈不上一个戒字,虚竹在面临欲望和戒律的双重挑战时,最终是感情战胜了理智,这里面的原因何在?并不是说虚竹是一个感情冲动没有理性因素的人,而是在于他原本的理性(也就是他必须要尊守的清规戒律),其本身就是一种反理性的限制,也就是和人性相悖的伪理性因素,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他可以勉强维持住这一信念,一但受到某种直接的冲击,他原有的这种不合常理的所谓理性必然土崩瓦解,这实际是隐藏在虚竹内心的一种反抗意识的胜利,这种反抗意识就是一个人固有的潜意识,其实何止虚竹,就连他的〕父亲,少林寺的主持玄慈同样有这样的潜意识,而且同样不能抑制,这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抗,而遭到反抗的正是一种反理性的教条,内中折射出的是理性的胜利。   再如段誉被钟万仇困于万仇谷中,段延庆把钟灵和段誉关在一起,并且给他们服了迷药,对于常人而言,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又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加上药物的作用,其时很难控制,但段誉知道钟灵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姐妹(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而当时钟灵并不知道)他的理智告诉他不能冲动,这时他的理性战胜了他的非理性,也就是他的感情因素战胜了他的潜意识,虽然很艰难,而且几乎就放弃了这种努力,但他终究是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在这里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他的潜意识还有药物作用等外因),和上面说的虚竹的例子比较,这是一个理智战胜感情的反例,这里他的感情是不理智的。   当然,金庸写的也不全是理性的赞歌,在《连城诀》这不书中,他也写了理性的脆弱,这主要集中在一个前后反差极大的人物花铁干身上。花铁干一开始的出场完全是正面人物形象(这样的说法只是相对于血刀老祖之类的人物而言),但他几乎是在一刹那间由人变成鬼,他的转变之突兀,在金庸的塑造的人物中也可算得独一无二了,这貌似难于理解的描写实际有这非常合理的内核,花铁干的潜意识就有一种更甚于常人的对死亡恐惧,这种心理在正常的不受威胁的生活中被他的理性所笼罩,但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如误伤好友后又面临死亡的现实威胁,他的潜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轻易地战胜他的感情,这也是平时刻意压制的必然结果,而在这种潜意识彻底得到发挥后,他为维持住最后一点求生的理性,而又被激发出了更多的不理性的意识,花铁干是一个理性彻底失败的例子,在金庸的小说中,这样的理子还有很多,而且各有不同的特征,这里就不多说了。   金庸小说中写了很多性情中人,也就是所谓的至情至性之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其思维基本处于一种反理性的状态,而这种反理性中又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理性因素。这里的代表人物是杨过。他是一个非理性的典型代表,这集中表现在他为了与小龙女的爱情,几乎违背了当时的一切礼教宗法,而这种礼教正是当时社会公认的理性,杨过是一个彻底的叛逆者形象,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极端的自由,这样的自由在江湖这个无法无天的世界大概也只能在爱情中才能被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因为除了爱情以外,武侠意义上的江湖对人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也只剩下男婚女嫁这一块最后的礼教遮羞布,而杨过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极端地进行了抗争,他所固有的潜意识完全是为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服务,也几乎全是被他和小龙女的感情所激发,其原因也是一种反抗意识,这种意识在桃花岛和终南山被压抑得达到了变形的地步,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杨过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激烈碰撞的人物,这两者在他身上的交叉是其他人身上少见的。
2007年05月16日 05点05分 2
level 10

2007年05月23日 10点05分 5
level 0
bs bs bs
2010年02月28日 06点02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