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http://www.sina.com.cn 2002/11/25 17:57 新浪读书 (一) 金庸小说的引人入胜处首先在于他的小说构思精巧,人物刻划鲜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识,及语言运用的纯熟,但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读金庸小说时挥之不去的那一份历史厚重感和悲剧意味,这使得金庸的小说读来如饮陈酒佳酿,令人玩味无穷,这也是金庸作品在市民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他在这一点上不仅超过了几乎所有 其他人的武侠小说,甚至也超过了一些比较严肃的历史小说,关于这一点,很多研究金庸的学者都注意到了,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从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起,金庸就与中国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主要作品中,只有寓言似的《笑傲江湖》没有明确的历史背境,在所有的武侠小说家中,梁羽生在这一点上和金庸颇为相似,但梁羽生的作品有了这样一种广度,却没有金庸的深度,这是他与金庸的最大差距。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笼罩在一种无处不在的历史悲剧的阴影中,这使他笔下的人物无法逃脱这种阴影下的宿命。从陈家洛,袁承志这样的单纯以反抗民族压迫和暴政为己任的单一英雄形象,到郭靖,萧峰这样侠之大者,再到张无忌,令狐冲似的走在道德的悬崕边,徘徊于善恶之间的边缘人,到非武非侠的政治怪胎韦小宝,他们或与现实作以卵击石似的碰撞,或为一己之私而远走他乡,或因看破红尘而归隐江湖,总之,我们看不到一个真正的成功者,这其实是一种小人物的悲剧,小人物总是不能把持自己的命运,那怕你成为你这个群体里的佼佼者,假如你不能真正融合到主流中,你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 写小人物在大历史下的缩影,这是金庸的独到之处,而小人物的命运往往是一个悲剧,当然这样的悲剧在成王败寇的历史大喜剧中又带有滑稽的意味。金庸的小说写的虽然只是某一段历史,但给人感觉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浓缩。在他的书中江湖与政治是没有区别的,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某一时期的江湖就是某一时期的政治的翻版,武林中人最为渴望的东西是天下无敌的剑法,密笈,因为这象征着权力,除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所有的人在练成了绝世武功后,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千秋万代,一统江湖,而江湖在这里已有了新的含意。在射雕,天龙,神雕,倚天这几部小说中,江湖上的血腥仇杀和现实中残酷的战争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一副内忧外患并存的历史画卷。郭靖,萧峰们的辛苦奔波,实际是为小人物能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但现实是民族大义远不足以打动武林中人放下屠刀,无论黑道白道,他们都只把自身的利益喜好放在第一位,而对武林恩怨以外的事漠不关心,郭靖只有拿一个武林盟主的金字招牌才能把那些武林人士招集起来,杨过为了给郭襄过生日,可以凭借一勇之力杀死蒙古大汗,但他的动机终是离不开武林中的恩怨情仇,襄阳本身能否守住,他丝毫不放在心上。郭靖最终只能无助地孤军奋战,他最后的悲剧性结局也就顺理成章了。萧峰的悲剧则比郭靖多了一些无奈,他是丐帮帮主,看似武林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其实在丁春秋,白世镜,慕容博,鸠摩智这些人中间,他还是一个小人物,当民族仇恨的焦点集中在他身上时,他其实显得非常的不堪一击,虽然他作了激烈的抗争,一种万千人我往矣的英雄主义似乎使他无坚不摧,但这只是他被绞杀前的回光反照,他注定要成为这场争斗的牺牲品,唯一可选择的就是他最后的一种还算有意义的自我终结方式,作为一个小人物,萧峰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以使自己的死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仅此一点他就不愧英雄之誉,他和郭靖是金庸朔造的理想中的英雄的典型代表,但最终的结果是在一个热衷于快意恩仇,争权夺利的江湖,这样的英雄只会沦为某种斗争的牺牲品和众人议论纷纷的对象。
2007年05月16日 05点05分
1
level 1
张无忌则是另一类型的小人物,在他身上已经没有了郭靖等人的影子,他是一个无法融入主流的典型代表,他的宽厚,他的优柔寡断,他天性的善良使他在靠一系列意外得到了权力后不知所措,他的一身都徘徊在善恶之间,事实上,在武当派与明教,周芷若与赵敏之间,他一直不是在凭判断而是凭本能在作出选择,他善良的天性使他在朱元障,陈友谅等人面前形同弱智,他无力介入翻云覆雨的权力之争,又没有为信念而献身的勇气,最终只能选择一条归隐之路,满足于自身的幸福和安定,远离凶险的江湖,而且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这可能是小人物在动乱年代的最好归宿,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部分选择了这条路,实际反应了金庸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小人物在兵危战凶的历史震荡期,所能做的就只是回避,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假如你没有足以保护自己的本钱(这种本钱在江湖上体现为高超的武艺),你仍然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金庸作品中唯一没有特定的历史背境的是笑傲江湖,这实际是两千年中国历史的一种浓缩,在这个武侠世界中集中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集体无意识现象,这里的江湖实际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角斗场,而参与角逐的人处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层次,正邪之分在这里几乎失去了意义,其中的人除了目的没有任何思想,他们所有的思维都只为唯一一个目的服务,争夺象征着权力的辟邪剑法(葵花宝典),而金庸在这里给这种权力的象征给出了极有象征性的含意,欲练神功,挥剑自宫。这两句话我认为是整部书的中心,所有的一切变故,一切偶然,一切无理智,无不与这句话息息相连,可惜没有那个金庸研究者指出这一点。练成神功意味着获得权力,而为了获得权力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挥剑自宫,这是一种强迫自己变态的方式,正常的人是没有资格得到权力的,这真是一个让人疯狂的世界,正邪两派在这里已完全丢掉了在其他几部书中还免强维持的一点区别,剩下的只有横行无忌的阴谋,邪恶,杀戮,而被卷入其中的令狐冲在江湖上几大势力的火拼中,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虽得以平安靠岸,但已成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回到江湖这吉凶难测的旋涡中,无奈也只得携新婚妻子退出江湖,抚琴弄箫为乐。曾经在街上见过笑傲和倚天的续集,实际这样的续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令狐冲等人的命运早已有了归宿,他已经去了他该去的地方,而且有了足够的聪明,他在江湖上的生命已随着他们的退出而完结,在他们走后江湖上将会有另外的人来继续同样的故事。 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则反应了中国历史中带有喜剧色彩的一面,但这中形式上的喜剧却蕴含着一种让人欲哭无泪的辛酸。在这部书中,在江湖上起决定作用的已不是武功的高下,金庸朔造了一个反武侠形象韦小宝,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一个政治怪胎。他是中国历史上权术运用的集大成者,是无数政治人物的结合体,他在江湖上,在皇宫,在妓院,在赌场上的通吃,实际告诉了读者一个简单事实,既从本质上看,上述几个地方没有任何的区别,他在这几个地方使用的手段是相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相同的,里面有个细节描写是韦小宝喜欢看戏,他的几乎全部知识来自几部戏文,而正是这些知识他运用的得心应手,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其实这些东西就是戏,不管在江湖上也好,皇宫也好,妓院也好,就是在做戏,不会做戏的人任你武功再高,学问再高,如陈近南,顾炎武,是无法在这几个地方混下去的,这表面简单的结论其实是某种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有人喜欢拿韦小宝和阿Q比较,我不同意,他们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更多的还是差异,阿Q是作为一种奴隶的愚昧,而韦小宝则是介乎于主奴间的奴才式的人物,虽然从本质上说他也是奴隶中的一员,放在大历史的全景式的画面里,阿Q更具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而韦小宝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漫画来引起人们的心酸。韦小宝是一个清醒的奴才,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奴才,一个小人物,因此不管他如何的飞皇腾达,一但他意识到再混下去会有某种危险,他马上一走了之,而这样的选择,也是从戏里学来的。在这部书里,金庸把历史简化成了戏台,不是戏说,而是本来就是戏。
2007年05月16日 05点05分
2
level 1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除了上面列举的人物而外,主要角色的边缘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不太重要的几部作品如侠客行,连城诀,雪山飞狐中,整个江湖上的人都是这样一种边缘人,这里面的江湖也给人一种边缘社会的感觉(我看这几部书经常会想起城乡结合部的情境),这里没有了象少林武当一样的巨型门派,所有的人都在单打独斗,因而危险性也更大,正邪之间甚至没有了名义上的划分,大家同处一个混沌江湖,在黑暗中撕杀,这样的江湖对人的杀伤性更大,因为他没有江湖规矩,没有利益集团,所有人都处于一种无助和无知的状态,完全凭暴力决高下,甚至连爱情也现得那么的脆弱和功利,善恶的冲突在这种边缘社会中达到了极至,狗杂种,狄云之类的人只能无奈地,茫然地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也处在边缘之中,仅仅是凭借本能来捍卫住了一丝公正和善良。 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是另一个善恶不分的边缘社会,是非好坏的界线更加模糊,似乎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模棱两可之中,做事完全失去了目的性,他比侠客行和连城诀少了些许血腥,却又多了盲目和平庸,胡斐成了一个典型的边缘人,他的边缘集中表现于他的无目的,他本身就是混浊的,他和狗杂种,狄云不同,后者是一种糊涂中的混浊,而胡斐则是一种清醒的混浊,他具体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每一件事都非常的清醒,可他的整个生活是胡涂的,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他一直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以至于他的结局都是胡涂的,那一刀砍还是不砍,是对这种状态的最好描写,那一刻的凝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停滞不前,如一潭死水般的一个混沌社会。到了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主人公已彻底边缘化,妓院,赌场,皇宫对于一个妓女的儿子,一个骗子,一个太监来说是最危险不过的地方,长期以这三种身份混迹于这三个地方的韦小宝,实实在在是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但他成功了,他用的不是武功(武功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的),而是一些偏招,损招,俗招,是一些大侠不屑使用,一般人能一眼看穿的边缘手段,这实在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也许金庸想说的是一个边缘人只有象韦小宝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也许这根本就是一种调侃,一种无奈的黑色幽默,为久经苦难的边缘人注入一点生活下去所必需的阿Q精神。 边缘状态的描写是金庸小说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而其描写的力度也呈逐步增加之势,最终以这种状态封笔,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也许作者是无意识的,但其中蕴含的某种意义值得读者久久地玩味。
2007年05月16日 05点05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