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献 大胆创新
红楼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读了《天津日报》连载的从津门走出的女作家温皓然所著《续红楼梦》,感触良深。老一辈红学家俞平伯早年曾论断:“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所以就更容易失败……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总体而言,这番话还是深中肯綮并大体符合续书创作实际的。笔者上世纪末出版的《红楼梦续书研究》,曾统计各类《红楼梦》续书近百种,真正高水平的续书确实不多见。那些续书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借题发挥”型,这类续书借《红楼梦》的人名去构建另一个故事体系,从而写出自己的人生况味;另一种是新时期以来的“补佚类”续红作品,这类续书创作的前提是作者对红学有一定“前理解”,即对《石头记》古钞本上的脂砚斋批语有研究,但由于对那些语焉不详的评语诠释过度甚至曲解,结果离《红楼梦》原著反而越来越远,这说明了当代“新续红楼”的创作困境。
令人欣喜的是,温皓然独辟蹊径,融合前两类续书模式之长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发展,从而使得她的续红之作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1
level 14
二是温续的文史知识储备相当丰厚。想要大体达到曹雪芹“原笔”的要求,就该具备一定的特殊语境下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尤其是续书形式上还应与原著的语言、结构等风格尽量保持契合统一。翻开温皓然的续书,其清代文史知识之丰富令人惊讶,她写官场各式仪注,写那个时代文人的“诗钟”游戏以及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并运用得如此熟稔、自然,她还能用骈文的笔法写出颇多俪句,使得其续书的语言既有典雅清丽的书卷气,又有当行本色的随物赋形功夫,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作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奠基人之一,温皓然的文笔是古典幽美、深闳简约的,同时她又“转益多师”,从其作品局部还能品味出“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这分明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笔调,同时又能看出《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
神话的影子。可以说,如同《百年孤独》关于种族记忆的形象揭示一样,《红楼梦》更是关于我们民族历史最深刻逼真的记忆的文化想象。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3
level 14
三是温皓然的续书在追寻曹雪芹“原意”、“原笔”的基础上,难能可贵地对《红楼梦》终极精神价值的探索,也就是创作主旨的普世化构建。传统红学诸如索隐派、考证派、探佚派和社会历史批评派,都只能告诉人们《红楼梦》中“有什么”,但“有什么”是不能等同于“是什么”的,真正优秀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无不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上追问与思考。文学不同于科学,“心灵文本”单靠所谓恢复“原意”、“原笔”是难以笼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温皓然的《续红楼梦》就没有戴着镣铐跳舞,无论是作品形式与作品灵魂内核,都有与时俱进的可贵探索,可以说,《续红楼梦》是温皓然“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她的续红之作,窃以为应是《红楼梦》续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我为天津哺育出这样一位优秀的女作家而深感欣悦。
作者:赵建忠
2012年11月26日 13点11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