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红楼梦吧“重铸轩辕”的一段发言
宝钗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红楼梦吧有这么一个贴子《偶尔看到的题目:卑鄙的黛玉》: http://post.baidu.com/f?kz=200643241 以下是班婕妤22对红楼梦吧“重铸轩辕”在10楼跟贴中一段发言的反驳: 1,关于金钏之死,宝钗究竟是在为王夫人“开脱罪责”,还是在故意反讽?! “重铸轩辕”当然是按照拥林派一贯的观点,认为宝钗是在为王夫人“开脱罪责”,但这种观点却明显有两个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其一,如果宝钗说金钏“失脚落井而死”当真是在为王夫人“开脱罪责”,王夫人为什么不立即接受宝钗的说法,当众对金钏之事进行重新的解释?为什么她过后还要为此事去数落宝玉,而不是干脆按照“失脚落井而死”的说法把自己和宝玉的责任摘个干净?而既然王夫人并没有借用宝钗的说法,对贾府上下的舆论施加新的影响,给自己洗刷名声,那么,所谓的“开脱罪责”又从何谈起?其二,谁都看得出来,那件事情以后,王夫人对宝钗的戒心反而是更强了。在宝钗第一次与王夫人谈及金钏之事的时候,王夫人尚主动向宝钗提起:“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可等到宝钗取衣回来,看见王夫人正数落宝玉,“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如果宝钗真的是真心实意地帮王夫人出主意“开脱罪责”,王夫人为什么还不拿她当自己人,反而刻意防着她?这合乎逻辑吗?显而易见,宝钗说金钏“失脚落井而死”,那根本就不是在帮王夫人“开脱”什么,而是讽刺王夫人说假话,没有向自己讲述实情的诚意!要知道,当时连又痴又聋的老婆子都知道金钏是“跳井”而死的(见第33回:……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
太太
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王夫人有可能会拿“失脚落井”这么明显荒谬的说法去为自己开脱吗?那不是越描越黑吗?所以,宝钗的说法只不过是“归谬法”而已——你拿一个谎话去哄人,我编一个更站不住脚的理由去反讽你。 至于“重铸轩辕”编出的这段话: “姨娘素来是慈悲之人,如今不过一件东西坏了,何至于要打她呢?姨娘菩萨心肠,对下人甚为体贴,打骂更是从不有的事。这回竟然打了,可见是很重要的东西了。打坏这样东西的人,自然该撵!她想不到姨娘心肠软,过几天还会叫她上来;以为从此就回家,不复再使唤了似的。这样的糊涂人,就是死了,也并不十分可惜。” 我们可以同宝钗的原话比较一下: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显然,这两段话反讽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前一个讽刺的是王夫人的不仁,后一个讽刺的是王夫人不对自己坦诚真话。以当时的情形考量,宝钗在已经对王夫人的话产生严重怀疑,但却毕竟不了解事情的具体因由的情况下,恐怕还犯不着去讽刺王夫人的不仁吧? 2,关于柳湘莲“救”薛蟠,那真是在“救”薛蟠吗? 这事,我早就作过说明,柳湘莲所谓的“救”薛蟠,不过是柳湘莲与他的同伙设的一个套: 关于柳湘莲一事,论者只片面强调柳湘莲“救”过薛蟠,却根本不注意脂批所指出的柳湘莲的“强梁”身份,也不想一想这种所谓的“救”很是不是大有问题!但实际上,脂评本中很多证据都显示,在曹雪芹的原构思中,柳湘莲不仅不是薛家的“恩人”,而简直是后来害得薛家家破人亡的“祸根”!比如,小说第47回,“冷郎君惧祸走他乡”,那个柳湘莲在逃走以后,他究竟干了什么呢?关于这,脂砚斋其实早就作了暗示。且看第1回中,《好了歌注》中的一句: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此处,甲戌本有两条相关的脂批: 
2007年05月12日 15点05分 1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言父母死后之日。(甲戌本第1回侧批)柳湘莲一干人。(甲戌本第1回侧批) 第40回,作者交代柳湘莲出身时,说:“那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这么一个浪荡子,后来显然是做了“强梁”。“强梁”也就是强盗。如此,薛蟠遇盗一事,也就很可能另有蹊跷了。表面上看,是柳湘莲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救了薛蟠的性命。然,稍作进一步的分析,柳湘莲就算有些武功,又如何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一伙强盗”都打走赶散呢?更大的可能,他同那伙贼人原本相识,甚至干脆就是一伙。事先设好圈套,到时候只要假作打斗一番,那伙贼人自然就会归还财物,然后作鸟兽状散去。把薛家变成未来可以藏贼的场地,这可是比直接掠夺薛蟠财物更大的买卖!柳湘莲后来固然一走了之,而薛蟠却因为同江洋大盗拜过兄弟,直接受他那伙人的牵连,而导致了家族倾覆的后果。 ——宝钗为什么对柳湘莲出走的事情表现得“并不在意”,为什么用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劝慰母亲对柳的悲哀?她早就隐隐约约地预感到了柳的强盗身份,以及那伙贼人可能的阴谋。但宝钗是厚道之人,现在三姐已死、湘莲已逃,薛姨妈正在伤心之际,她又如何把她的忧虑向母亲直说?只有用“犒劳伙计”稳住母亲的情绪,在慢慢查访得实以后,再来向母亲禀报。而,这居然就成了拥林派用来诋毁宝钗的一条“罪状”!难道对于柳湘莲这个足以害得自己家家破人亡的“强梁”、“祸根”,那宝钗就竟然不能表示出一点点冷静和怀疑吗?真是太可笑了! 3,关于林黛玉取笑刘姥姥 如果林黛玉取笑刘姥姥真的是基于所谓“这个人之所以如此‘搞笑’的动机”,那么,林黛玉自己是最没有资格作这样嘲笑的人。因为她在元春面前积极争表现的心态,与刘姥姥并没有什么两样:“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如果你把刘姥姥的行为说成是“精神”贫乏,那么,林黛玉也差不多。 4,关于晴雯之死时黛玉的表现 所谓黛玉“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去了解晴雯之死,显然不是事实。因为晴雯被逐而死显然怡红院里人人都清楚的事。就算黛玉没时间直接与宝玉议论此事,问问下人,她不就什么都了解了吗?林黛玉的人缘总不至于差到与怡红院里所有人都势同水火的程度吧?退一步说,就算她以为晴雯是得了痨病死的,可晴雯是为她和宝玉之间的感情立过大功的。你忘了递帕一事吗?金钏于宝钗可从来没有过什么特别的功绩,宝钗说王夫人“也不要太在意。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也说不上什么。可黛玉对于晴雯呢?如果她真的这样说“宝玉你也不要太在意。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那倒真有些无情了。更何况,黛玉连这个都没说,反而把晴雯之死看的是轻描淡写、无足轻重的事,以“满面含笑”态度待之。那就是无情之上还要加上冷酷了。 5,关于林黛玉亲手奉茶取悦于贾母 那根本不是什么“起码的礼貌”,因为书中写的很清楚:当时,探春、惜春都没有亲手奉茶于贾母,而是“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在宝钗处,宝钗甚至根本没有给贾母上茶——她的茶杯茶奁还静静地放在案上呢!如果说亲手奉茶是所谓的“起码的礼貌”,那么,难道宝钗、探春、惜春竟然是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的人吗?至于说黛玉“再没有讨好卖乖、‘扬名立万’的行径”,明显是一句不实之言。你忘了第3回,黛玉初进贾府之时,是怎样答问改口以迎合老太太的吗?还有,第18回,元春省亲的节骨眼上,黛玉又是什么心态呢?“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这还不是在讨好卖乖、“扬名立万”?连黛玉自己的《騄駬谜》都以为“主人”效力的千里马自喻,说什么“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你还说她没有讨好卖乖、“扬名立万”的行径吗?! 至于妙玉,无独有偶的倒是妙玉也是黛玉这样一个外踞内恭的人物,表面上清高,而内心倾慕世俗的名位(如果妙玉真的清高,她作为出家人也没有必要非得到贾府来做家养尼姑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妙玉细心奉茶的时候,也专门补了一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 补这句话什么意思?不就是说妙玉表面“不管”那个万人巴结的贾母,关键时刻却一点也不含糊吗?至于要说妙玉与黛玉有什么区别。妙玉是贾母让她上茶以后,她才亲手上茶的。黛玉可是不用贾母招呼,主动去亲手奉茶的——贾母一进门,她马上就“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可知是早有准备。可见,在心计方面,妙玉比黛玉差远了。黛玉才不愧是“机谋深远”的小耗子精!
2007年05月12日 15点05分 2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这种表演绝对不是什么“起码的礼貌”,理由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再说一次: 呵呵,如果仅仅是什么“一个外孙女送茶给外祖母的事而已”,怎么探春、惜春当时竟然全然没有亲手奉茶的举动?难道贾母的孙女竟不懂礼节,惟有外孙女才懂?此其一也。其二,林黛玉若真是出于单纯的孝敬,她要敬茶、敬酒给外祖母,平时的机会多的是,怎么平时没见她有任何类似的行动,却恰恰是有外客来的时候,才刻意一做?贾母自己都说:“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焉知林黛玉不是恰恰揣摩出了贾母特别爱面子的心理,而专门选这个时候表演所谓的“知书达礼”,以迎合其心?呵呵,我要送茶给自己的外祖母,那也是在平常孝敬,谁会像黛玉这样平时对外祖母的情况不闻不问,而专门选有外客来的时候表演一下呢?这叫有人性,还是叫有心机?你不会以为探春、惜春当时竟然全然没那样做就是“没人性”吧?!
2007年05月12日 15点05分 3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回复“风不清云不淡”:贾母是黛玉的外婆,但她同时还是探春的亲祖母呢!怎么没见探春亲手奉茶,反而是叫丫鬟上的?难道探春这个亲孙女比黛玉这个外孙女还不懂礼貌?至于老太太吃饭是王夫人拿筷子,那是贾府做媳妇的规矩。书中写了亲手拿筷子的,还有李纨、凤姐等等。但从来没有写迎春、探春、惜春等也需要这么做。所以,黛玉的亲手奉茶,实际上等于是行了贾府媳妇的礼节。这难道还不是黛玉的一种心机吗?!
2007年05月12日 15点05分 4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偶尔看到的题目:卑鄙的黛玉》这一贴被拥林派狂骂,不过,拥林派显然忘了,这篇文章不过是用拥林派诬蔑、诋毁宝钗的逻辑来分析黛玉而已。拥林派现在张牙舞爪地大骂别人“牙尖嘴厉”、“可笑的谬论”,但这些人怎么从来不检讨一下他们过去强加在宝钗身上的那些诬蔑、诋毁之词,又何尝不是“牙尖嘴厉”、“可笑的谬论”?所以,每看拥林派骂此贴,我就感到好笑。——他们是在骂他们自己,他们还不知道呢!
2007年05月13日 00点05分 8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回复45楼的“消失记忆的羽毛”所谓“正了反了,反了正了”,拥林派自己把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弄反了,牵强附会,鸡蛋里挑骨头,才会觉得别人是所谓“反”的。“心中卑鄙,自然卑鄙”——这话正好可以讽刺他们自己。
2007年05月13日 02点05分 9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53、54楼的拥林派满口脏话,倒真是在污辱曹公,污辱林黛玉。
2007年05月13日 06点05分 11
level 0
拥林派不准确,准确说是倒钗派
2007年05月14日 02点05分 12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那就是拥林贬钗派吧。
2007年05月14日 04点05分 14
level 0
那个“重铸轩辕”就是一个典型的贬钗派,他自己都承认过他是“偏恶宝钗”的。一个大男人,拿着书一个字一个字抠宝姐姐的不是,每个字里让他看了都是说宝钗“伪善”。
2007年05月14日 08点05分 15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这样读书只有把书读偏的。就如同《卑鄙的林黛玉》这一贴,就是按照这些拥林贬钗派的逻辑来分析的,只不过是反其道而用之。那样分析下来,拿着书一个字一个字抠林妹妹的不是,每个字里也可以看出黛玉的“伪善”和“卑鄙”。
2007年05月14日 10点05分 16
level 1
我就十分讨厌那个自以为是的重铸轩辕,据说以前数丫头当吧主的时候天天就跟着别个后面走。这样的男人,强烈鄙视!
2007年05月18日 09点05分 20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可叹啊。
2007年05月18日 09点05分 21
level 1
这样的男人,强烈鄙视!
2007年05月21日 09点05分 22
level 14
班婕妤22 楼主
up
2007年05月21日 10点05分 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