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斜倚幽篁
楼主
洪洞走笔
文/刘建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若不是出差或走亲戚,很少会到山西临汾的洪洞县来旅游,毕竟要旅游的话,桂林西双版纳武夷山或者台湾香港等地是首选。我因为出差跑业务,就来到了洪洞县。
一
最早听说洪洞县这个名字,是在《玉堂春》这个戏曲中,中间有一段苏三起解就这么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从临汾市到下属的洪洞县才20多公里,坐火车更快捷仅20分钟。
一出洪洞火车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后来在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近期正在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所以全新的洪洞县城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的心情。真希望,验收小组的领导离开后,洪洞县人民能继续保持这种整洁和美观,也希望政府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常抓不懈。这是一个小县城,一共才四条公交线路,运行的是小公共汽车,还没有苏南的镇区大,管理也轻松呀。
在洪洞的大街小巷,有一个特色,却是全国各地绝无仅有的,卫生间不叫卫生间,统统叫解手间。当然也可能正是创建卫生城市吧,这些公共解手间外观建造漂亮,里面装修高级,一尘不染,干净卫生且别无异味。
全国各地,“解手”这个词也常用着,就是特指小便啦,这是有来历的。大明朝的头三位皇帝期间,从山西大规模移民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一路上双手反背捆着,长绳子一串串地牵着,离开洪洞县。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以致于,现在我们口头继续使用“解手”这个词。
对我外地人来说,没有机会去考证,洪洞县把公共厕所是何时统一定名为“解手间”的?在此统一定名的过程中,有抵触吗?咱就不得而知了。相邻的临汾市,却不使用这个名词。这个特色,我个人觉得蛮不错的,它是大槐树文化的延续,给人一种新鲜感。试想:在明代初期移民之前,洪洞肯定没有“解手”这一词;在押解移民过程中,极可能移民向东已经走出了洪洞县界了,才逐渐有人要方便,才逐渐逐渐把“解手”一词广泛开来;那么“解手”一词,就有可能发明和发展在去各省县的道路上了,如今却成为洪洞的一个特色,不能不说洪洞人的聪明呀。
为此,我特意给解手间拍了照片,相信所有人在全国各地旅游,都不会自感无聊地去拍厕所的照片吧。
二
作为洪洞县的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大槐树文化了。
记得,多年前,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主讲《胡雪岩的启示》中,曾说过:“中国人无论出外打工求学,还是移民到哪里,都是把父母扛在肩膀上走的。”当然他说的是,把父母无形中扛着走,也就是说,中国人都有一种思乡的观念在脑海里,无论你去何方!
洪洞的大槐树之所以出名,成为华人的寻根之地,正是中华尊祖文化的体现。在大明朝的头三位皇帝时期,因为推翻元朝过程中,华北华中等地战乱频繁,使得这些地区人口锐减,以致于千里无人的境况,而山西地区却人口旺盛,加上其他地区逃荒进山西,便是人满为患的了。为此,由朱元璋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到华北华中地区,而所征集的移民都陆续集中到洪洞大槐树下,所以统一向外面迁移。被迁移走的人民,含泪告别故地热土,越走越远。到了安置地后,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父亲告诉儿子,爷爷告诉孙子,传得久远了,就不记得到底老家在哪里了,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棵大槐树,当年一步一回头,看见的还有大槐树上的老鸹窝。至今,一首民谣仍在传唱:“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据不完全了解,当时移民总数达到了100多万。而这100多万的人,在安置地居住后,经过六百年的子孙延续,其后裔的总人口将达到数亿。当年移民较多的地方是山东,至今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山东人,是山西移民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