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若夜昼光
楼主
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全球华人制造了一种奇特的文化记忆。郭靖、黄蓉、令狐冲、任我行、韦小宝、岳不群、张无忌、乔峰等,都成了让我们温习华人某些心灵基础结构的「原型性」人物;而倚天屠龙、华山论剑、葵花宝典、乾坤大挪移等,更是在强化华人才能深刻体会的某些文化符码。 缘于这样的「记忆」,而使一个人来到杭州的六和塔下,很自然地想起陈家洛和乾隆在塔上的饭局,还有红花会和清军在塔里的厮杀;上了终南山,也不禁想要折入密林,去探访小龙女和杨过朝夕相处的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就跟金庸的其它语汇般,具有让人过目难忘的魅力。根据金庸的「说法」,一代人杰王重阳,在抗金失利后,愤而出家,自称「活死人」,在终南山扩建了一座古墓,住在里面,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 后来,他将活死人墓让给了林朝英,林朝英创立古墓派,她对门下弟子的遗训是「在这活死人墓中住过的人,谁也不许下终南山一步」,而且必须「摒除喜怒哀乐之情」。虽然李莫愁和小龙女都先后违背了教规,但「活死人」是什么意思,《神雕侠侣》的看官想必都明白。 不知「活死人」是金庸自创,还是另有所本,我倒是在清人叶廷管的《鸥波渔话》里看过一则〈活死人〉,大意是说: 某富家子弟得了痨疾,群医束手,他自己买了数十种医书,关在一个房间里,不与外界通声息,衣服饮食均由家人摆在门下小洞。他也自称「活死人」,默坐室中,倦则卧,醒则阅医书,如此过了三年,一日破门而出,不仅痨疾全消,丰肌泽颜,而且医理大通,成了远近驰名的神医。 长年居住在古墓中,摒除喜怒哀乐之情,不与外界接触,苦练神功;然后一日出墓,美貌与武功立刻惊动天下的小龙女,似乎比较像这种意涵的「活死人」。那不只是虽生犹死而已,还有在孤绝的情境中砥砺自我的积极意思。其实,王重阳也是这样的「活死人」。 为了光大金庸「武学」,我想再引进「活死人」的另一个意涵,它来自遥远的非洲。 非洲的某些土著认为,当一个人肉体死亡后,并不是马上变成精灵或鬼,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依然活在活人的记忆里,亲友和世人仍不时在回忆、谈论他生前的种种,他「虽死犹生」;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就叫做「活死人」(living dead),只有还记得他、在谈论他的人也都(肉体)死了,那才是他「真正的死亡」,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从这个世界消失。 就这个意涵来说,住过活死人墓的王重阳、林朝英等人,也都是金庸所营造《神雕侠侣》的那个世界里的「活死人」,因为他们的传奇依然被那个时空中的江湖人物所谈论、所缅怀。 而连小龙女、杨过,还有郭靖、黄蓉、令狐冲、陈家洛、任盈盈等,也都是另一种「活死人」,因为他们也依然被处于这个时空的我们所谈论、所缅怀。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所以,一个人死去,但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人爱他,想念他,就表示他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中。只有当任何人都想不起他的时候,他才真正死了。
2007年05月12日 04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