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家大院:旅蒙商的遗存
茶坊沟与五素途路旅蒙商道是连接西口(即杀虎口)与内外蒙古的重要商道之一。旅蒙商既包括口里大批深入蒙古各地进行商贸的汉族商人,也包括内蒙古进入外蒙古进行商贸的汉族商人,还包括内蒙古进入外蒙古进行商贸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商民,然而来往于口里口外,途经此商道的,绝大部分为晋商。
明清时期,北有晋商,南有徽商,晋、徽两省的商人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其中晋商中的三大帮,即祁帮、平帮、太谷帮,不仅在当时财雄天下,而且时至今日还给我们留下了豪阔精美的宅院,这三大帮又无不与旅蒙商相关。
归化城原是明末兴建的塞外名镇,在清随军贸易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雍正末年,在归化城城东1.5公里处又另建名为绥远的新城。归化、绥远二城在乾隆时已经发展成为塞外商业城镇,亦称归绥。自从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弛“蒙禁”以来,旅蒙商由过去领取龙票或者信票行商而发展成为坐商,即可以办理商号,旅蒙商在呼市有大盛魁、元盛魁、天义德,在包头市有复盛公。
大盛魁由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和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三人创立,元盛魁创始人为山西祁县人段泰,包头复盛公由祁县人乔贵发创立。传说大盛魁从山西来归绥的三个伙计,头几年生意萧条,难以维生。有一年除夕夜,他们悲戚地围着砂锅喝稀粥。这时,一个蒙古族牧民拉着两峰满载驮子的骆驼来投宿。当他们帮助牧民卸下驮子以后,这位牧民便一去不复返了。过年后,他们经过多方打听,那位牧民还是杳无下落。于是,伙计们打开驮子一看,里面竟然是白花花的银元宝。大盛魁的长柜们就用这些银元宝到草原牧区做买卖,渐渐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旅蒙商。段泰原来是个拉骆驼的,他从归化城驮运货物到后营科布多一带销售。因为一家商号欠他一笔运费,给他加入一个股份入号,后来又欠他的贷款,就把整个商号推给了他,段泰于是改商号为元盛魁。山西祁县人乔贵发,早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清雍正年间到萨拉齐当店佣,后到包头经营豆腐、豆芽等零星杂货,逐渐发家,创立复盛公字号,后来竟然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大。
晋商靠勤劳、诚信和善于经营,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将内地的砖茶、食盐、白糖、绸缎、布匹、药材、生烟等运往蒙古地区,或者将归绥等地加工的铁器、铜器、蒙古靴、马鞍、木碗、木桶、炒米、糕点等运往外蒙古,再从蒙古地区换回马牛羊及其皮毛,以及狐皮、豹皮、灰鼠皮、猞猁皮、貂皮等珍贵皮张,从中渔利。旅蒙商的利润十分惊人,如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一个烟嘴换一匹马,一双蒙古靴换一头牛。每年大盛魁从外蒙古收回的高利贷利息就有50万只羊、7万匹马。他们又将这些财富兑换成银两,通过商道源源不断地运回山西老家,或者囤积,或者大修私宅大院,富甲一方。今天,我们在山西看到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都是旅蒙商的遗存。
旅蒙商的运输工具,一种是用骆驼驮运,一头骆驼的驮载能力为180公斤,日行程五六十里。另一种是畜力车,蒙古地区有勒勒车、汉板车和实垛车,以牛牵引为主,故通称牛车。汉板车又称牛牛车,实垛车又称二饼子车,单畜驾驶,可驮载三四百公斤,日行程三四十里,往往结队百辆以上,自带帐篷和粮草,不住店打尖(在长途行进中稍作休息并且进食)。内地旅蒙商除驼运外,多用车辆运输,除汉板车外,还有骡子拉运的轿子车。这样,要求道路比较平缓通畅,遇有崎岖山路就需要“平治修补”,有河流阻隔就得修桥。茶坊沟与五素途路旅蒙商道旁的石壁文字和碑文所记录其始末,于此可见旅蒙商道之一斑。
人类社会的前进总是相循不已的,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浩歌向天涯。今天,在宽阔平坦的和杀公路上,车流滚滚,东连晋、冀及京津唐,西向甘陕、新疆并欧亚大陆,北去二连浩特口岸及蒙古国,真是旧貌换新颜。
2005年盛夏,笔者又一次踏上茶坊沟和五素途路两条商道遗址,抚摸石壁文字和碑文,领略古道风采,缅怀旅蒙商历史,回想当年的旅蒙商道,感慨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