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财富流过旅蒙商道>>>>>>>】】
和林格尔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lfs007 楼主
滚滚财富流过旅蒙商道 ●王凯
 在和林格尔县的群山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两条并行的旅蒙商道,攀岭、盘山、穿沟、过河,蜿蜒60多公里,惊人的财富曾经从这里流过……   旅蒙商道引起广泛关注
  2001年8月,在获悉和林格尔县茶坊沟有古庙址和石碑的消息后,笔者与县旅游局一行三人随即前往考查。我们从县城乘车过南天门,然后沿茶坊河下行,虽然未找到石碑,却在沟谷处意外发现石壁文字、古道遗迹及古庙址共三处。
  古迹在黑老窑乡政府西北约10公里的茶坊河中段。茶坊河由南向西北蜿蜒而去,水深虽不及膝,但是从石头河槽中跌宕而下,水声訇然。夹河两岸为高山,形成一道峡谷。河左岸靠坡有一座突出的山体,大约高30米、宽70米;山体面河壁立,石壁中段平面高1.8米、宽1.5米处有阴刻文字46个,竖刻6行繁体字,年久漫漶不清,经仔细辨识,其文如下:
  太原府祁县
  郜北村董其易因此路石头广多车马难以行走雇石匠四人重新平治修补
  大清乾隆十二年五月刊记
  我们抄录石壁文字并且照相后,回头再看河对面,一条古道遗迹清晰地横于半山腰。爬上山腰踏查,道路内沿多山石,斧凿痕迹清晰;外沿倾斜处多用石头砌筑,深浅不等,下伸最多处达3米多。道宽2~3米,可容车行。
  茶坊河古称白渠水,发源于和林格尔东摩天岭,西北经土默川注入黄河,其上游岸右有汉置武进县遗址,今名古城窑村。《水经注》记录甚详。群山之中的茶坊沟,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晋北与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之一。上述石壁文字记录了山西太原府郜北村董其易“平治修补”古道的史实,其时在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五月。清代山西祁县多商家,其旅蒙商往来于太原府与归化城之间,因为该商道茶坊沟路段石头多,车马行走不便,故平治修补,道通后在道旁石壁刊刻文字,以作纪念。董其易即为旅蒙商之一。
2012年11月23日 08点11分 1
level 13
lfs007 楼主
此前,笔者还在该县和杀公路(和林格尔至杀虎口)武松村发现一块石碑。石碑竖立于公路一侧山体下凿出的壁洞内,碑文共306字,记述村民及沿途商号经理人捐资建桥修路始末,摘要如下(碑文竖行,现改横排):
  “……兹有五素途路村观一微渠石嘴西侧有一小河二俱系归化城之大路因天雨浩大浸徙行者苦于病涉车载者叹其不前阖乡公议各捐己资观音殿前建立桥梁虽不能并行不悖亦可以任重致远石嘴左边劈山成路虽不能周道如底亦可以往来顺利今功成告竣爰勤碑石今后之人有所观瞻则创建修补之功相循而不已焉是以为序”
  碑文落款“大清乾隆岁次癸酉年戊午月”,即公元1754年6月。序中“五素途路村”是以路名作村名,解放后改为武松村。这是清代山西通往归化城的一条主要道路,早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就被开辟为驿道,现“和林格尔”系蒙古语名,汉语意为二十家子,就是因为开设驿站时有20户人家而得名。再从序文下所列“朔州刘福阳撰文,静乐县稽文锦施银五两”,施银商号“汾州馆”、“清泰馆”、“益隆号”、“大有局”、“普宁局”等来看,其州县俱系山西,其商号及其经理人亦为沿途旅蒙商无疑。值得注意的是,茶坊沟商道与五素途路相距最近处仅15公里左右,是连接山西杀虎口与绥远归化城的两条并行的道路,前者“平治修补”与后者“建立桥梁、劈山成路”时间相差只有7年,可见当时商贸和交通之发达。
  发现茶坊沟旅蒙商道遗迹后,笔者即写成《和林格尔县黑老窑乡发现古道遗迹和石壁文字》一文,于当年10月28日《
呼和浩特
日报・和林格尔版》全文刊登;紧接着
内蒙古
电视台专程前往和林格尔县拍摄专题并且在节目中播出;12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作了新闻报道;12月25日,《
内蒙古
日报》“
草原
春秋”专栏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2年11月23日 08点11分 2
level 13
lfs007 楼主
乔家大院:旅蒙商的遗存
  茶坊沟与五素途路旅蒙商道是连接西口(即杀虎口)与内外蒙古的重要商道之一。旅蒙商既包括口里大批深入蒙古各地进行商贸的汉族商人,也包括内蒙古进入外蒙古进行商贸的汉族商人,还包括内蒙古进入外蒙古进行商贸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商民,然而来往于口里口外,途经此商道的,绝大部分为晋商。
  明清时期,北有晋商,南有徽商,晋、徽两省的商人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其中晋商中的三大帮,即祁帮、平帮、太谷帮,不仅在当时财雄天下,而且时至今日还给我们留下了豪阔精美的宅院,这三大帮又无不与旅蒙商相关。
  归化城原是明末兴建的塞外名镇,在清随军贸易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雍正末年,在归化城城东1.5公里处又另建名为绥远的新城。归化、绥远二城在乾隆时已经发展成为塞外商业城镇,亦称归绥。自从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弛“蒙禁”以来,旅蒙商由过去领取龙票或者信票行商而发展成为坐商,即可以办理商号,旅蒙商在呼市有大盛魁、元盛魁、天义德,在包头市有复盛公。
  大盛魁由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和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三人创立,元盛魁创始人为山西祁县人段泰,包头复盛公由祁县人乔贵发创立。传说大盛魁从山西来归绥的三个伙计,头几年生意萧条,难以维生。有一年除夕夜,他们悲戚地围着砂锅喝稀粥。这时,一个蒙古族牧民拉着两峰满载驮子的骆驼来投宿。当他们帮助牧民卸下驮子以后,这位牧民便一去不复返了。过年后,他们经过多方打听,那位牧民还是杳无下落。于是,伙计们打开驮子一看,里面竟然是白花花的银元宝。大盛魁的长柜们就用这些银元宝到草原牧区做买卖,渐渐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旅蒙商。段泰原来是个拉骆驼的,他从归化城驮运货物到后营科布多一带销售。因为一家商号欠他一笔运费,给他加入一个股份入号,后来又欠他的贷款,就把整个商号推给了他,段泰于是改商号为元盛魁。山西祁县人乔贵发,早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清雍正年间到萨拉齐当店佣,后到包头经营豆腐、豆芽等零星杂货,逐渐发家,创立复盛公字号,后来竟然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大。
  晋商靠勤劳、诚信和善于经营,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将内地的砖茶、食盐、白糖、绸缎、布匹、药材、生烟等运往蒙古地区,或者将归绥等地加工的铁器、铜器、蒙古靴、马鞍、木碗、木桶、炒米、糕点等运往外蒙古,再从蒙古地区换回马牛羊及其皮毛,以及狐皮、豹皮、灰鼠皮、猞猁皮、貂皮等珍贵皮张,从中渔利。旅蒙商的利润十分惊人,如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一个烟嘴换一匹马,一双蒙古靴换一头牛。每年大盛魁从外蒙古收回的高利贷利息就有50万只羊、7万匹马。他们又将这些财富兑换成银两,通过商道源源不断地运回山西老家,或者囤积,或者大修私宅大院,富甲一方。今天,我们在山西看到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都是旅蒙商的遗存。
  旅蒙商的运输工具,一种是用骆驼驮运,一头骆驼的驮载能力为180公斤,日行程五六十里。另一种是畜力车,蒙古地区有勒勒车、汉板车和实垛车,以牛牵引为主,故通称牛车。汉板车又称牛牛车,实垛车又称二饼子车,单畜驾驶,可驮载三四百公斤,日行程三四十里,往往结队百辆以上,自带帐篷和粮草,不住店打尖(在长途行进中稍作休息并且进食)。内地旅蒙商除驼运外,多用车辆运输,除汉板车外,还有骡子拉运的轿子车。这样,要求道路比较平缓通畅,遇有崎岖山路就需要“平治修补”,有河流阻隔就得修桥。茶坊沟与五素途路旅蒙商道旁的石壁文字和碑文所记录其始末,于此可见旅蒙商道之一斑。
  人类社会的前进总是相循不已的,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浩歌向天涯。今天,在宽阔平坦的和杀公路上,车流滚滚,东连晋、冀及京津唐,西向甘陕、新疆并欧亚大陆,北去二连浩特口岸及蒙古国,真是旧貌换新颜。
  2005年盛夏,笔者又一次踏上茶坊沟和五素途路两条商道遗址,抚摸石壁文字和碑文,领略古道风采,缅怀旅蒙商历史,回想当年的旅蒙商道,感慨良多。
2012年11月23日 08点11分 4
level 13
lfs007 楼主
当年,大盛魁的伙计们就住在这里
2012年11月23日 08点11分 5
level 13
lfs007 楼主
加精华推荐王凯老师的底蕴深厚的家乡历史文章!
2012年11月23日 14点11分 6
level 6
向王老师问安
2012年11月24日 04点11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