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军事战术能力的最后辉煌——明初军事形态(洪武篇)
朱棣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一楼喂熊]
2012年11月20日 09点11分 1
level 9

十四世纪末,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分崩离析,大元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地群雄并起,红巾军一度势如破竹北伐元廷。不过,元廷军队虽然腐朽堕落,但在察罕帖木儿的领导下又迅速重新焕发了生机,将韩山童刘福通等北系红巾军势力一举讨平。然而,就在大元王朝复兴有望的关键时刻,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这不能不说是大元朝最大的悲剧。虽然察罕帖木儿之子王保保子承父业,但由于威望不足,北方拥兵自重的军阀们开始不尊号令,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发源于淮河一带的红巾军势力——朱元璋的军队却迅速崛起。朱元璋的势力在最初并不庞大,而且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中间,这两位又都欲吞其而后快。可以说,朱元璋不占地利。但他最终却一举削平群雄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既是机遇使然也是其武力的突出彰显。
如果说察罕帖木儿之死给了朱元璋天时,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重点则是他的“人和”。
2012年11月20日 09点11分 2
level 9

一、洪武朝的步兵
1.洪武朝步兵的兵种结构
朱元璋的步兵一直是明初军队主力中的主力。是在朱元璋北伐南讨的过程当中一直最为依赖的兵种。根据《明实录》和《大明会典》记载,明初步兵的构成为“二十牌、四十枪、三十弓、十铳”
我们可以看到,与号称“冷兵器时代老大”的矬送步兵构成不同,明初步兵的组成非常看重肉搏战,专门的肉搏部队占了整支军队的60%。正是这样一支以肉搏为主要作战手段的部队,在明初战场上大显神威,奠定了大明王朝的百年基业。
2012年11月20日 09点11分 3
level 9

当然喽,明代的弓箭也不是说都是这类四十斤到七十斤的形制,少数将卫之流使用的一百二十斤(相当于160磅左右)弓亦有之,只不过属于极少数武艺高强者使用,不是一般小兵能用的。
说到这里,在下禁不住要顺便做一个有趣的考证
一直以来,某些矬宋党都认为“明代无强弩”。尤其是认为明代造成了矬宋党“神臂弩”的失传。但是,在翻阅明代记载的过程中,在下发现了这样几段有趣的记录。
以上出自《大明会典》
以上出自《天工开物》
以上出自《武备志》
很明显,在明代神臂弩的技术并未“失传”。不仅没有失传,还曾经一次造过数千张。不过明代造弩的规模相对于造弓的规模,就是小巫见大巫喽。
以上出自《大明会典》
很明显,在明初军队的眼中,弩根本不入法眼。人家明显更喜欢用弓,而且一造就以万计。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5
level 9

(2)肉搏部队的主角——枪
提到枪我想大家都听腻了我成天叨咕的“大明超长枪”了。不过,由于明初的细节记录不多,关于明初长枪形制的记载,迄今为止本人只发现了一处。就是《明实录》中记载的一丈三尺长枪,约等于4米多一点(明代营造尺,一丈3.18米)
如果有哪位同学能找到更多明初步兵长枪长度的相关记载,敬请补充,万分感谢。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6
level 9
从以上《明实录》记载的,明初步兵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明初期对弓弩手的射程和精准度均有相当之要求。古代五尺一步,在此就不给大家一一计算了。
有趣的是,明代弩兵的远射标准(八十步)要远远低于弓兵的远射标准(一百二十步),作为一个拥有生产神臂弩技术的封建军事帝国,肿么会酱紫?肿么会介样子!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7
level 9

(3)朱元璋步兵的战绩
由于明初的史料缺乏细节描写(其实这个不止是明初,而是中国历代的特点),因此对于明初步兵在作战时的实际效能,我们很难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当例子。虽然明军北伐过程中缺乏战马,但其军队构成终究是以主力步兵外加少量骑兵。而且具体到个别战役时,也可以找出一些集中骑兵作战的例子。在此,本人经过详细查阅《实录》,找到了一次最具有代表性的明初步兵战例,仅供诸位参考。如果还有哪位兄台找到更多此类例子,欢迎补充说明。
这是一次非常经典且成功的战例,明军不仅击败了敌人,还在追击过程中通过事先埋伏断敌归路生擒了对方主将。而对这样一支纯骑兵的敌人创造出如此战绩,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此次明军的胜利几乎完全是依靠步兵实现的。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8
level 9

顺便分析一下明代骑兵的骑马姿势
之前曾经为了这个问题与生鱼片同学有过激烈的争吵,不过结果很难确定。如果说明代的骑马姿势是典型的短镫,那么大量画作乃至陶俑中存在的前伸腿的姿势该如何解释呢?如果说是长镫,那么为何没有过马腹呢?
综而述之,我在此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短镫骑马是游牧民族的骑术特色,他们在骑马时为了方便骑射马镫很短。这种骑术对汉军的骑兵当然有深刻的影响,但是汉人终究不是天生的骑手,因此没办法或者说很难像草原民族那样使用短镫,因此明代的马镫大部分应该是一种介于欧式长镫和草原短镫之间的“过度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明代大量画作和陶俑中既存在前伸腿的姿势,又没有低过马腹的长度。
以上出自《抗倭图卷》
以上出自《出警入跸图》
以上出自明初蜀王陵出土文物,蜀王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明代是存在一部分与草原民族一样的纯粹的短镫的。而且画师也不至于连短镫都不会画。
以下短镫图出自《武备要略》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0
level 9

3.朱元璋的骑兵战绩
总体上说,朱元璋时代明军纯骑兵对北元的战绩就像纯步兵一样稀少(毕竟步骑结合才是王道),而且明初北伐步兵是绝对的主力。因此本人经过查阅后发现,明初洪武朝真正算得上是“骑兵将领”的,只有上文中提到的沐英和下文中提到的傅友德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1
level 9

总结:
步兵:综上所述,明初步兵是一支以肉搏步兵占主力,以弓箭为主要投射手段的军种(还是在拥有造强弩技术的情况下)。因此······哎呦我好像知道了什么,好像大概也许可能曾经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支以投射部队为主力以弩为主要投射手段的拥有80%胜率的“常胜之师”,经过热血奋战勇夺幽云,收复中原!哎呀,这是哪只军队来着?我一时想不起来了抱歉啊······

骑兵:洪武朝的骑兵相对于他的步兵来说,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论战斗力也明显要弱得多(否则也不会把大部分骑兵派去揍少马的西南夷)。虽然有个别像傅友德这样的骑兵将领,但整体上说,洪武朝明军骑兵力量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2
回复 熊家依若 :明史这是抄的王世贞的嘴炮。实录里根本没提什么“骑”
2014年12月13日 09点12分
回复 熊家依若 :看资料要懂得追本溯源,还要懂得史源的可靠性。
2015年01月13日 02点01分
回复
�ܼ�����
:看来我上一句话白说了
2015年01月13日 10点01分
level 9

三、综合战术分析
1.斗将与无双
在明初的战争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斗将。说起斗将,估计诸位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国演义》。不过斗将之风绝非仅止于汉族军队,实际上蒙古人也是颇喜欢斗将的。单挑嘛,个人英雄主义的象征,胜了还能降低对方士气。
提到单挑,首先就必须提到明初诸将中的一位猛人——常遇春
怒气爆发常遇春
欧洲曾流传过一个说法,在中世纪,当你向一名法兰克人挑战时,不管形势多么不利于他,他都会应战。(好吧,这句话我纯属道听途说)如果说这句话代表着欧洲人的最高勇气,那么常遇春这类人就代表着天朝人的最高勇气。
以上摘自《鸿猷录》
如果你觉得这段描述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那么下面这段《明实录》的记载绝对可以让你大跌眼睛。
以上出自《明实录》和《鸿猷录》
单骑突阵,是不是很像《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其中描写的战阵本来就深受明初战争的影响。类似的无双记录,绝不止常遇春这一处。
这是两场关于傅友德的战役。不仅表现了当时战争中颇为流行的斗将,同时还表现了明军以突击为主要作战手段的特点。
指挥于光持矛横冲元军侧翼,不过是一个人······
一次对西南夷用兵的记录,貌似是组团斗将。顺带一提,槊是将领兵器,一般持槊的最少也是军官级别的。
某小将简直威武得好似小霸王再世。
傅友德的另一次无双战记,率领数十人冲却王保保上万骑兵
这里的万骑突至,傅友德领数十人冲却之。虽然《鸿猷录》和《皇明通纪》均有收录,但可信度本人表示存疑。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能力组织万名骑兵的集体冲击,这是古代通讯条件决定的。傅友德此次有可能是在前哨战中击退了敌人后,元军主动后撤。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3
level 9

2.肉搏决胜
洪武朝的明军在与北元野战的过程中几乎找不到“飞矢漫天”的记载,往往都是以“突击”或反“突击”敲定胜局。毕竟明初明军的兵种搭配摆在那里,在投射火力不占主体的情况下,要获取战争胜负只能依赖战术“突击”通过肉搏取胜。
下面,本人将通过几次洪武朝的经典战例来分析洪武朝明军的综合作战特点。
以上出自《鸿猷录》,此战明军兵少,元军兵多。为求取胜,郭英将一千步兵埋伏在道路两旁,自帅三千人诱敌。虽然此阵明军骑多步少,但决定胜局的显然是那一千名拦腰截断元军的一千名步兵。这也进一步反映出明军在对抗元军的过程中,步兵的主要职能是贴身肉搏。
以上出自《明实录》《鸿猷录》及《皇明通纪》。此战进一步反映出了明军对步兵的依赖。从常遇春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明军虽然骑兵集结完毕,但步兵未至,骑兵无法独立作战(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骑兵总数较少)。最后,明军依靠诱降敌人内部军人,里应外合,大破元军。《皇明通纪》和《鸿猷录》来看,这一战元军内部的动乱起了关键性作用。
PS:从常遇春的表现来看,此人绝非徒具勇武之辈
以上出自《明实录》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元军在骑兵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千余人大范围迂回明军侧翼给明军上下带来了很大压力,后来在徐达的救援下才转危为安。此战虽然最终以明军正面突击大获全胜,但不能不说从这一战中已经可以看出明军之后在岭北的败象。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4
level 9
以上出自《明实录》
此战明军先以两营坚守诱敌,待敌疲惫后分两路夹击对手,大获全胜。此战决定胜负的仍然是明军的步兵。
与对北元的战况不同,在对西南元军的作战中,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明显是“铁骑”冲锋。
以上出自《明实录》,由于明代史书对徐达岭北之战讳莫如深,相关细节记录极少。唯一能翻查到的一些史料也不过叙述一下明军的伤亡数,因此很难作为例子给大家分析。这里仅以李文忠这一路为例。我们看明初的这些记录,如果为“奋击”或者“士卒”,并没有专门说明是骑兵作战还是步兵作战,因此我们理解为是步骑协同(如果是只有步兵或者骑兵,一般会加以区分描述)。从记录来看,明军与蒙古军队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这也进一步反映出明军初期的主要战术是肉搏突击)。不过,此战明军在重创蒙古军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很大打击,损失惨重。事后朱元璋因两军胜负相当,并未对李文忠进行升赏。
以上出自《明实录》和《国朝献征录》
捕鱼儿海之战是明军对北元的最大也是最彻底的胜利,此后北元便分崩离析只存其名不存其实了。此战明军在沙尘的掩护下潜行至元军附近进行突击,一举在野战中击败了元廷主力,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5
level 9

最终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想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明初洪武朝的明军构成极其作战特点和战斗力。总而言之,明代洪武年间的明军,是一支以战术突击和抵近肉搏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队。他与中国历史上某支“世界第二强军”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是有能力收复中原克复幽云北征大漠南吞西南夷的世界级强军。可以说,在十四世纪,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能力让明军甘拜下风!
PS:当然喽,某自称世界第二武力的超牛逼“传统强军”,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大约是比较谦虚之故。
敬请期待!下一篇,永乐朝的明军作战形态。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6
level 8
[抛媚眼]楼主人才,佩服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7
level 8
[抖胸]此帖已经收藏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8
[88]
2012年12月14日 11点12分
level 11
[顶]是楼主原创吗?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19
是的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回复 一代骁将李如松 :厉害[真棒]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level 11
@八神三段笑 @江南温晓婉 @黎明族族长
这是楼主原创的,能不能加个精鼓励一下?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20
不能说鼓励,是佩服一下[顶]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回复 八神三段笑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囧]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回复 永井荷风 :[傻乐]
2012年12月14日 11点12分
level 14
最近本吧急缺此类优秀的帖子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21
棣吧
2012年11月20日 10点11分
level 9
2012年11月20日 12点11分 24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