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ecnart
楼主
中国的学者名流、硕儒时贤中间有一些通人,常以某一项大学问名世,同时又爱好宽泛,用一个典雅的词来指称叫做“游艺”,平时戏称为“玩”。他们在本业之余,玩诗词书画、印章美石、古乐古琴,乃至明清家具,京剧昆曲。既增长见识,又润身养心,在看似不经意实际认真对待的玩好中,显现着文化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对“道”“器”关系的深刻认识。著名辞书专家刘叶秋业余雅好篆刻。他写了一篇“余技成家”的文章,谈的是对叶圣陶先生年轻时篆刻作品的感受。说:“前辈专家于治学之余,兼工艺事。而学艺之间,多可旁通。”文中有一句“贤者无所不能”的话,若将此文标题加上二字,可以凑成一副“贤者无所不能,余技足以成家”的联语。“余技成家”,不是游谈无根,谬赏曲谀,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曹雪芹鼓捣风筝,有风筝谱传世。过去北京风筝业流行的样式都是“曹式”,因此曹可称为“风筝制作家”;词曲大师吴梅自习歧黄,医术可以悬壶济世,可称之为“医家”;数学家苏步青,喜作旧体诗,诗味与过去士大夫诗一模一样,只是内容更好些。华罗庚填的词,全用宋词的调,韵用得非常好,一点都不走样。工程力学家吴之翰,有旧体诗集行世,他们三人可称为“诗家”;王世襄与陈梦家玩明清家具,很有成就,王世襄还玩蛐蛐,写蟋蟀专著,被称为“京师第一玩家”,可谓玩出了真性情,真学问。甚至有把余技玩成本业的。音韵学家陆志韦,有着多方面的业余爱好。他不仅长于作新、旧诗,欣赏西洋音乐,鉴赏国画,而且集邮、打桥牌、下围棋、也精熟到相当程度。如此通才,以庄子评价墨子的“真天下之为也”“才士也夫”的话来评价他,可以受之无愧。他的本业原是语言心理学,抗战期间,困居京郊,取古人音韵之书拉杂读之。以后二年,在授课之暇,视音韵学为游艺,心得颇丰,遂改治音韵,未几成为大家,真是“诚之所至,触处为开”。
读过《三侠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锦毛鼠白玉堂,艺高人胆大,很是骄傲。后来经过比试,服了北侠欧阳春,说了句:“人家的末技,就是咱的绝技。”像我们这样慧根短浅的人,
襞积地学了点书画、诗词、写作之类的本领,与上面所举人物的余技比起来,真有“白玉堂之叹”。若不是以“濠梁之鱼、自得其乐”支撑着自己,真想颓然废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