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明初,日照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洪武年间,为防倭冠,于县之南境置安东卫。清初,沿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莒为直隶州。1734年置沂州府,降莒州为散州,日照属沂州府。1742年(乾隆七年)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 《安东卫志》校译(序跋部分) 前 言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编写的《安东卫志》是岚山区域内仅存的一部地方志书,它是研究安东卫历史、挖掘岚山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 现在能见到的《安东卫志》,因辗转流传,多有残缺不清之处,又由于原文是繁体字,不易辨识;没有标点,不便于阅读理解,也不便于我们进行研究利用。今对《安东卫志》原文进行校勘辨正,按古籍整理的通例,将原文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断句后加上标点;译文基本采取逐句直译的办法,个别语句,为行文方便,在尽量体现原意的前提下,予以变通。目的是方便大家阅读理解,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岚山地区明清时期的历史。 整理、翻译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 《安东卫志》赵双璧序 原 文 安东卫地隶青齐,距淮临海。明初汤信国创筑卫城,添设墩台,分给屯田。防御器械,无一不备。因其地为海防首冲要地、南北孔道故也。且其地为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孝廉赵应元曾纂《卫志》以纪其略。康熙七年,贡生苏敷生采辑旧本,历二载,《卫志》始无不备。双璧……(以上据《日照县志》补)世,捐五斗粟,延二三儒,参酌乎旧本,较订乎老成。集将竣,请明各宪,俾得附于州县之后。或有合于采风不遗□□□□耶。 □□公堂之上,览其图形。谓边区之卫,沙卤土不可耕。昔所以资生者,仅赖鱼盐微利。值海禁森严以来,民多半菽不饱,士多短褐不完,或益加轸念耶。至于形势、户口,屯田之数以及忠孝节烈,虽不敢增益一字,然应纪者又不敢不矢公矢慎,随时记载,取旧志实迹而重加详定焉尔。其朝夕订正,刊刻成书者,则儒学李簠、经历司王麟胤、举人苏兰孙、庠生赵自修、杨大任、胡植纲、赵鸣珂等之功居多也。不才末吏如双璧者,式歌盛事,不能复赘一词。其踵事增华,专有望于后之重视夫今者。 上康熙十二年上浣日,赐同武进士出身安东卫掌印守备景陵赵双璧谨叙于公署之尚论堂。 译 文 安东卫地处山东。(南)连江淮,(东)临大海。明朝初年,信国公汤和创建安东卫城,(在防区内)添设(报警用的)烟墩和烽火台,并拨给军队屯地(做军饷),各类防御器械,无不齐备。这因为安东卫是海防第一要地和南北交通枢纽的缘故。而且这里山海景观壮丽,鱼、盐资源丰富。灵异的山水,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代出现过很多杰出人物。(明代)孝廉赵应元曾编写过《安东卫志》,记录了安东卫的概况。康熙七年,贡生苏敷生采集辑录原《安东卫志》的材料(进行整理),经过二年时间,《安东卫志》(的有关材料)才完备。我赵双璧□……□世,捐出自己的俸禄,聘请了几位读书人(来编写志书,他们)参考旧志,加以斟酌,并请了解历史的老人予以核对。(现在)志书即将完成,我请示了各有关上司,得到他们的同意,使《安东卫志》能附在其他州、县志后面(一起上报朝廷)。这或许正符合朝廷收集各地情况,不遗漏(任何一个地区资料的要求吧!) ……我在尚论堂内阅读《安东卫志》,认为安东卫地处沿海边疆地区,土地多是沙土和盐碱地,不适合种庄稼,过去,人们只是靠渔、盐生产获得的一点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自从朝廷严厉实行海禁以来,百姓多数吃糠咽菜,半饥不饱,大多数读书人穿着破旧不全的粗布短衣。(政府)或许应该(对由于海禁而陷入贫困的百姓)多一些哀怜与关心吧? 对于旧志中所记录的山川、地势情况,户口、屯田的数目及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等事实,我们虽然不敢随意增加一个字,但应该记载的一些事实,又不敢不出于公心,慎重地对待,按照当前修志的要求,选取旧志所记的事实,重新详细核定后再记入志书。
2007年04月10日 05点04分
1
level 1
在修志过程中,每天从早到晚,忙于资料研究订正、(并最终把《安东卫志》)刻印成书的是儒学教授李簠、经历司经历王麟胤、举人苏兰孙及庠生赵自修、杨大任、胡植纲、赵鸣珂等人,他们的贡献是最多的。象我赵双壁这样没才能的小官,只能颂扬修志这件盛事,不能再说些多余的话了。至于继续这项工作并发扬光大,就寄希望于将来那些重视今天这段历史的人了。 康熙十二年(四月)上旬,赐同武进士出身,景陵人赵双壁恭敬地写于公署的尚论堂 (二) 《安东卫志》王麟胤跋 原 文 《阴符》曰:“机在目”,《南华》曰:“目怜心”。余尝取以为读书之法,参前倚衡,天机自见。若夫旷百世而相感,希圣希贤,则有中心之好矣。 余初令名山,蔡、蒙之外,皆明“卫”、“所”地,几议裁并,不能归郡县者,见朝廷重念边防之意焉。今降补安东卫参军职。三月以来,稽夺攘、严烽燧,惟恐陨越以贻羞。盖观感于《卫志》之新编,知官其地者良非易也。青鸐鸣矣,海不扬波,将兵者犹欲遵循纪律,为程卫尉,不为李将军,非体重念边防之意耶? 钱谷坐日照、诸城,而摧科抚字不归两邑,归于守府。位在郎官之上,肃然二千石之彤巾詹,,欲体重念边防之意。其为礼乐诗书,以说以敦,寓鹈锋于笙瑟,可知矣。况积代簪缨,俱霜暗青萍,以彼云裔,裛我泮藻,砻刀错玉,微大君子,而谁与归? 《志》既成,余未及勷翰墨,事探讨,惟有目击而心识。一言之出,求可对古人,一行之发,求可对今人。有人焉,取是书而读之,曰:“夫夫也,不可以对古人也,不可以对今人也!”余不亦获罪于余心与目也哉! 康熙十二年癸丑孟夏,安东卫经历清苑王麟胤谨跋。 译 文 《阴符经》上说:“对事物的认识在于观察。”而《南华真经》(即《庄子》)则说:“观察易受事物表象影响,认识事物本质要靠用心思考。”我曾把这些作为读书学习的准则。参考前人的经验,依照客观全面的原则去分析,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就掌握了。至于领悟远隔百世的古圣贤的思想,以古圣先贤为楷模,则是我的一贯追求。 我原来任四川名山县县令,当时蔡山、蒙山以外的地方都有明朝所设“卫”、“所”的辖区,(虽然官府)曾多次讨论(将其)裁撤,并于地方,但(至今)仍没归于州县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对边防的重视。 现在我降级补缺到安东卫担任军职,三个月以来,缉查盗贼,维持治安,整顿治理烽火墩台,忙于军务,唯恐出现失误而留下骂名。看到新编《安东卫志》,很有感慨,知道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确实不容易。(如今天下太平了),青凤长鸣,海不扬波,但带兵的人还是应该遵守军纪。要做汉代名将程不识那样的人,而不能做李广将军那样管理松懈、放纵士兵的人。这不是也体现了重视边防的思想吗? (安东卫驻军的)屯田坐落在日照和诸城,但征收屯地的钱粮和管理那里的卫籍兵丁不属于两县,却归安东卫守备。(卫城守备)级别在郎官之上,地位显赫,乘坐着只有年俸二千石的官员才能坐的红绒大轿,这也是想体现(朝廷)重视边防的意思。 安东卫的长官,重视道德文化教育,用礼乐诗书使百姓愉悦,使民风淳厚,把严厉的管教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况且(卫城中有许多)历代官宦人家,其祖先在刀光剑影中拼搏沙场已成往事,那些军官的后代,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我们要象)磨砺刀剑、雕琢玉石那样使他们成才,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将和谁在一起呢? 《安东卫志》已编写完成,我没能参与撰写和研究讨论,只是参与了(志书)评阅和审查,《安东卫志》写的每句话,记载的每件事实,都力求对得起古人和当代人。如果有人拿这本书读后说:“这是什么文章?不能拿来面对古人,也不能拿来面对当代人啊!”那么,我不是由于见识浅陋,(评阅和审稿有误)而造成罪过了吗? 康熙十二年癸丑初夏,安东卫经历司经历清苑人王麟胤谨跋。
2007年04月10日 05点04分
2
level 1
(三) 《安东卫志》李簠序 原 文 稽古建官,卫庠未有设也。逮前朝成、弘之际,文教诞敷,人才彬郁,始命各卫创辟学宫,选立师儒。弯弓御侮下马草露布者得士,浸浸称盛矣。 安东卫距照邑九十里,绣壤缙处,华族姻联。余以丙午夏自蓬莱转此地,摄理学政者垂五六载。适值壬子秋杪,得奉部檄,较雠国志,余亦承乏其间。才薄识疏,勉自竭蹶,少参末议,乃知沿海诸卫事。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延袤数千里,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尔得戢。安东遂成重地。 既而永乐纂统,报白沟诸役功绩,簪缨世胄,食采兹邑。奕叶袭庥,垂三百余年。其间科第鼎盛,才名辈出。是以夏殷礼存,文献足征。遂同诸公及我多士,补辑遗文,搜讨旧典。风教礼乐之制,考诸故家;兵戎防御之备,询诸幕府。用付剞劂氏。家乘也而行且国史矣;方策也而行且日星矣。 余虽固陋,得附诸君子之末焉。是为序。 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安东卫儒学署教授事举人日照李簠题。 译 文 考查历史上官府的建制,(明朝初年)没有设立过“卫学”这类教育机构。到了明朝成化、弘治年间(1471~1505年)文化教育开始发展,出了不少人才,(明政府)始下令各卫创办学校,选拔任用教师。那些保卫边疆的军官们也能聚集、培养人才,文化教育事业逐渐发达。 安东卫距日照城九十里,山川秀美,(很多)官宦人家在这里居住,名门望族互相结为姻亲。 我在丙午年(1666年)夏天从蓬莱调到这里管理学校教育,已经有五六年了。到壬子年(1672年)秋末,接到户部文告,要求编写地方志,由于人手缺乏,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我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只能尽力而为,提点不成熟的看法,由此也知道了沿海各卫的历史情况。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日本强盗出没(于我国东部沿海),疯狂地烧杀掳掠,防不胜防。(因此,明太祖)才命令信国公汤和在东部沿海绵延数千里的边境地带,紧急设立城堡(驻扎军队),隶属各省都指挥使管辖,选拔训练守卫墩台的兵卒,建立了互相策应、布局合理的防御体系。倭寇的暴行才得到遏制。 后来永乐帝(朱棣)夺得皇位,他为了奖赏在河北省白沟河一带各战役中立过战功的将领,把安东卫作为他们的封地,让其子孙世袭,已有三百多年了。这个时期,(安东卫)有很多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人才辈出。因此这里文化底蕴丰富,(修《志》时)有充足的文献资料可以借鉴。于是我和诸位同仁及几个学生一起补充整理前人留下的文稿,搜集研究过去的文献资料,(着手编写)。对于风俗、道德、礼仪、文化方面的内容(我们)到名门望族那里进行考证;有关兵员、武器、防务、战斗等军事问题,(我们)向官府查询。(现在志书)已付印。从此,原来的私家著述因这次修志被采用,就成为国家的史料了;地方官府的做法和决策,因写进志书,就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永存,光耀千秋。 我虽然见识短浅,但能追随诸位有才有德的人(参与编写《卫志》甚感荣幸)。以上是我写的序。 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安东卫儒学署教授事、举人日照李簠。 ############################################################### 安东卫志校译(第六卷) 安东卫志卷之第六 文苑 古人游观有咏,落成有篇,是皆发一朝之寄兴,颂当时之功德也。安东虽陋,而骚人墨客往往驻其地。而登临所至,每低徊留之不忍去,为诗为文。宜列志之。(旧序) 译文: 古人游观山水名胜要作诗吟咏,建筑落成要写文章纪念,那都是抒发一时的感慨,歌颂当时人物功德的。安东卫这地方虽然文明开化程度较低,但也常有骚人墨客来驻地公干。他们登山临水,每每为所到之处的美景吸引,低徊留恋不向离去,因而也都要写诗做文。这些诗文应当分类记录下来(此段文字是旧《安东卫志》的序文之一)。
2007年04月10日 05点04分
3
level 0
还有一张祖先的字画照片,因我不会发,如果想看,可以告诉你的邮箱号我发你看。
2007年08月25日 19点08分
8
level 0
日本小鬼子惦记我安东卫,哈像模像样的造出来的安东卫地图,他妈的这帮贼子·····
2009年06月03日 13点06分
11
level 0
戴渔村(生卒不详),名云峰,号老布衣,安东卫人。清末禀生,民初画家,驰名一方。家境贫寒,教书为业,先后执教于安东卫、涛雒、沈疃等地。他才思敏捷,能诗善画,画鱼最为拿手,但从不画二笔,只用大笔蘸墨,挥洒立就,极见气势和笔力。尤善画三鱼,曾题《三鱼图》云:“人生至乐,其乐何如?一在耕田,一在读书,耕田读书,厥唯三余。”表现他不求功名、安于耕田读书的思想。除画鱼之外,偶画古梅,也画山水或松鹤图。其章法、用墨、笔趣,颇有近代写意大师之风。
———摘自《日照市志》
2009年06月12日 03点06分
12
level 0
历代王朝更迭,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统治者除了在“圜丘”、“方泽”祭祀天地之外,还要把所有“有功於人世”的山川社稷都列入国家祀典进行祭祀。只不过坚持“圣贤之道”的儒家对佛教、道教两家,一直采取贬抑排斥态度。然而自汉、晋以来,依然有许多人崇尚佛教、道教;佛教、道教未能因受儒家排斥而消失,是因为这两种宗教善于迷惑群众、蒙骗愚民。但那些处于深山穷谷之中的金碧辉煌的佛寺道观,也算是一个地方的壮丽景观,所以不可没有记载。
城隍庙 在卫治(守府)西南。明初建。明嘉靖十年,指挥杨寰重修。清顺治年间,贡生苏敷生又重修。每月逢初一、十五日,安东卫官员都要到庙里烧香祭祀。
真武庙 在卫治(守府)东北角,不知建自何代。相传明信国公汤和建卫城时常在庙中树下休息,现在那树还保存着。明正德年间,指挥胡忠重修。清康熙九年,守备赵双璧、经历李凤至、安东卫人赵大成重建。
关王庙 在卫治(守府)西。明正德年间指挥王世禄重修。明嘉靖七年,指挥杨寰重修。清康熙十年,都司周都、中军秦之屏在庙前建卷棚。
三官庙 在安东卫北门外。明成化年间,指挥王世禄建。清顺治年间,安东卫人李天祥又在庙东增修了佛殿。
观音院 在卫治(守府)东南,开始时是一位姓李的军丁因晚年得子,用自家宅院改建而成。清顺治年间,乡绅苏敷生又增修了一所佛殿。
泉子庙 在安东卫城西三里。庙前有古泉,所以叫“泉子庙”。明弘治年间,指挥胡瑾建。乡绅胡承烈重修。庙周围有许多茂密的树林和高大的竹子,周绕清流,背依山岭,是值得特别称道的游览胜地。
荻水庙 在城西南三里,大河入海处。原为东岳庙,后改为天妃庙。
海神庙 在城东南八里,原有古庙遗迹,是元朝海运停泊舟船的地方。明嘉靖三十一年,安东卫人王瓘会同民众重建。
卧佛寺 在海神庙西边岸上(按:此处原文可能衍“神庙”二字),僧人所建。
水月庵 与卧佛寺相联,明崇祯年间当地居民所建。
白衣阁 在安东卫城西门外,安东卫绅士胡承烈所建。
世馨祠 在安东卫城北门外二里,清顺治八年贡生苏敷生所建。
马神庙 在卫治(守府)东,都司郭明经、中军秦之屏所建。
三元行宫 在阿掖山顶,指挥王世禄、安东卫绅士胡承烈所建。这“三元行宫”耸出云宵之上,从上往下望看不清地面,据说因这山离云台山很近,每到十月初一、十五日有神仙来宫中聚会。许多人在那时聚集到山顶期望见见神仙。近来这种风气已经衰落了。
上寺 在阿掖山东坡,安东卫八景之一“山寺晨钟”的“山寺”即指此处,创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寺前有数处古洞,四周有竹树清流围绕,危石峭壁,举目可见,林涛响时,山鸣谷应。春秋季节,山花掩映,骚人墨客常来这里举行宴饮活动;在这里可以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确实是一游览胜地。寺中保存有元朝人刻的石碑。《山寺晨钟》一诗载于《文苑》。
胡氏林 在阿掖山前面。这里有数亩松林,老松枝干盘曲,状如虬龙,亭亭耸立,枝叶茂密,即使不刮风也会自然响起松涛声。
2009年06月13日 10点06分
14
level 7
人生如梦又如诗,
怎奈红尘唯我痴。
借来桃花三千朵,
怀念深秋老树枝。
2009年11月02日 04点11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