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参赛】中国历史上抵御“外族”的名将
后三国群英时代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1.李牧
或许是因为《史记》是汉朝人写的,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名将的记录就显得淡化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李牧是一个绝不能被忽视的人物。战国时代他是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皆不及他。不过今天讲的是对外战争。对秦的作战就不必赘述了。
李牧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此前的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本来李牧被发配北疆,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但感谢秦国的反间计,因为李牧的到来,从此中国有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2012年09月10日 02点09分 1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2.蒙恬
秦朝战将如云,蒙恬则是其中闪亮的将星。秦始皇扫六国时,蒙恬只是秦军里的小字辈。只是到后期才在灭燕国和齐国时建立功业,但当时他也只是副将。然而,面对与匈奴的一战,秦始皇却选择了他领兵出征。我想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时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而蒙恬也不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的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称赞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大乱,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对蒙恬收河套的战斗记载非常简略,但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努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汉朝反击匈奴打了二十年,经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的多。

2012年09月10日 02点09分 2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3.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可以说,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具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卫青最被人熟悉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至的战斗,他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于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匈奴以逸待劳,且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为出奇制胜,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谁想李广部兵马又迷失方向,失去联络。这等于是汉军大战未开先自损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固守的战略,以坚固的战车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在苦苦支撑一天一夜后,急噪的单于终于拿出了其所有精锐。而当黄沙突起的时候,卫青却展现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部队迅速进攻,在匈奴阵脚已乱的情况下发动突袭,终使得匈奴完败。单于只带三百卫队逃逸。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尽管这一战绩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战役战果辉煌但它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2012年09月10日 02点09分 3
level 12
半道插入[傻笑]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7
[Love]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8.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
岳家军的组成是由南逃的北方农民组成的,士兵们各个与敌人有血海深仇,因此求战情绪强烈,士气高涨,加上良将指挥,因此战斗力空前强大。
有人说岳飞用兵足智多谋,事实上打仗虽然靠计谋,但与游牧民族作战,关键拼的是谁凶谁狠,谁更不怕死,以硬碰硬才是取胜之道。霍去病的成功就说明了这点。而岳飞更是杰出的代表,岳飞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士兵的精神鼓动力,他不是以什么封建伦理纲常去说教,而是真正从士兵的切身利益出发,鼓舞他们北渡黄河,收复家园。因此他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杀敌勇猛。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作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受所谓阵图的摆布。其实宋军不是不能打,宋朝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和规模最大的常备军。只要给前线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将领的指挥能力和自身优势,则必然发挥百倍战力。可惜宋朝的军事制度象一条无形的锁链,捆住了宋军将士自己的手脚。而岳飞却从不遵守此等陈规。收复襄阳战役,他没有按照阵图要求原地待命,而是主动出击,乘金军主力空虚的机会一举拿下襄阳,迫使金军回援,再于运动战中杀伤敌人,使金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堰城大战更是陈步兵于阵前,引诱金军精锐铁浮图出战,再以骑兵于敌人两翼发起反击,将敌人阵型冲乱,笨重的金人骑兵在岳家军轻骑面前首尾不能相顾。被岳家军骑兵大肆砍杀,终至全军覆没,此战岳家军伤亡数千,但主力尤在,金军精锐阵亡数万,被迫北撤。(当时的金朝全国的女真人军队只有不到十万人,此战打击可谓惨重)此战开创了宋金战争的最好局面,当时宋军进抵黄河一带部队多达十万,金军却只有数万残余部队,只要坚决进兵,何愁山河不能光复。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9
level 16
zydd206 楼主
10.袁崇焕
这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平凡人与英雄所受的苦难原本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普通人选择了默默的忍受,英雄选择了奋战一场,以孱弱的身躯在历史的黑夜里擦出点点灿烂的火花。袁将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壮怀与忠烈,他的苦心与努力,在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洗涤之后,依然在我们的胸膛里,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
袁将军的悲剧,不在于他被冤杀,也不在于他曾遭到世人误解。他的悲剧在于,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却生在一个无可救药的国度。他本是一棵参天大树,足以支撑万里河山,生与朱元璋时代,足能北追蒙古,鼎定山河。生于满清朝廷,也可马踏中原,成就万世功业。却不幸在崇祯朝成了一根擀面杖,苦苦支撑长城防线。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不信任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悲哀是壮志未酬,山河沦陷。他临终的遗嘱是,死后,把我埋葬在山海关,我活着是忠臣,死了也是忠鬼。我要守在那里,让胡掳永不敢犯我中华。他最后连个尸骨也没留下,只有个空荡荡的衣冠墓。胡掳也终于还是进来了,但他的敌人还是尊敬他的,为他昭雪了真相,修缮了墓碑,只把那这无尽的悲哀,留与后人凭吊。
今人对袁崇焕的军事才能颇多争议。但是事实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
下山
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打进来。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11
level 15
看了一下都算数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12
[Love]
2012年09月10日 03点09分
level 14
汉宋明三朝抵御外族还是最勇敢的
2012年09月10日 07点09分 15
[Love]
2012年09月10日 07点09分
南北宋都被外族揍的很惨,从契丹之辽,党项之西夏,到女真之金,蒙古之元。
2012年09月10日 08点09分
level 14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山海关督师,栉风沐雨,惨淡经营将近四年,力挽狂澜于既倒,招募组训了十几万辽军,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恢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营造了一条令后金望面生畏的关宁防线,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在关宁期间,他制定了以辽土养辽民、以辽民守辽土的基本方针和稳固防守,逐步前进、渐图恢复的基本战略,使明军逐步从守势转为攻势,从被动转为丰动。他还创造性地将战车、舰船和火器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以热兵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十二车营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海军,还组建了从海上登陆作战的两栖部队,并撰写了专门论述火器车战战术技术的军事著作《车营百八叩》。   由于魏忠贤专权,孙承宗被排挤去职。崇祯元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进入长城以内,京师告急,又是在危殆时刻,孙承宗蒙诏起用,起家陛见,议守京师,出镇通州,在袁崇焕被捕之后,独立承担了击退后金的责任。他调度援军、追还溃将,重镇山海,袭扰敌后,迫敌出塞。又运帱帷幄,从容指顾,收复四镇,再整关宁。却又遭权臣掣肘,告老回家。   崇祯十一年十月,多尔衮又一次率军侵犯畿南,进攻高阳。孙承宗以七十六岁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城破被执,英勇不屈,骂贼自尽,子孙十七人奋战殉国,全家老小四十余人同时遇难,慷慨悲歌响彻燕赵,人格气节辉映中华。
2012年09月10日 09点09分 16
level 14
[打酱油]
2012年09月10日 09点09分 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