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受哲学思辨的影响很大,画家们自古就奉行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们强调艺术创造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的过程,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世界。这种顺应自然的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从魏晋开始“自然观”逐渐为中国画审美所接受,成为历代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发展与民族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一脉相承。当时长期的战乱,动荡的政局和所受的身心压迫使那些有想法的画家们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启发,从山石、树木、云草中寻找人生的道理,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发现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人格与绘画联系在一起。那种直接率真的情感抒发体现出整个时代的状态。从此,也可看出审美的重点也放在画家的品性上。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道德,审美的高境界需要道德同文化修养的高层次。中国画表面上是在描绘自然,实际上是在描绘人本身,“画如其人”,画既是人格的写照,人格品位的高下决定了画品的高下。
中国画在其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创作方式。中国的传统绘画把线条作为画面的主要骨架,对线条的研究与运用,可以说极尽绘画之能事。线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与形式,是绘画表现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国画用线造型既非主观上的随意行为,又非客观上的模仿过程,它是传统文化历经数年沉淀的,共同的视觉思维定式。线是以平面上线的穿插与组合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感追求的。它是感觉上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画家通过用心观察体会与理解物体的内在形态与结构的概括。汉代的线在造型表现上不仅仅运用写实的手法,还常常以夸张变形的方式来表达,夸张是具体客观体验与主观想象结合的产物。唐代画家根据当时妇女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将女性进行夸张与变形,宋代以后以苗条轻盈的体态为美,都是根据审美标准创作的作品。
中国画作为综合的艺术形式,是诗、书、印与画的和谐统一,既增强了画面形式感,也丰富了画面内涵,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的审美与西方大有差别。西画偏重于客观,倾向于摹仿,表达上注重于写实;而中国画偏重于主观,倾向于印象,表达上注重于写意。中国画作品中的形象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再现的形象与生活中的物象有较大的“距离”。中国画一直把追求“似与不似”的美作为最高的艺术标准,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艺术创造不同于手工技艺劳动,一方面具有纯精神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艺术创造和审美是无功利的,自由的,就像在游戏,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和“境由心生”都是对自己创造行为的深刻诠释,其中都包含着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神。通过心灵感应领略大千世界的真、善、美,通过对人的情感表现来揭示大自然的深刻含义。
中国画是精神的食粮,更是精神的产品。当你能够准确的表达对现实的感受,你的艺术语言就有了生命。另一方面艺术创造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传统的中国画偏重于主体的独特体验。画家们在表现自然物象时不是对外在形态的“如实描绘”,而是去发现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如明清时期的优秀画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个人化的东西。如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他们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很强烈。在绘画中画家们要讨论的是意义、境界、思想、人格、修养、道德、兴趣。
传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创造精神。将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作些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真正的艺术主要源自作者的美感体验和对美好生活的认识,是用心去感悟自然物象的精气所在。中国画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品质价值与西方现代绘画是平等的。中国文化绝不是落后而是显示了伟大的智慧。研究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能动地用于创作,如果有了创造性的精神,创造性的艺术就会不断出现。
2012年09月06日 11点09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