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别样女子别样妆
汉服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转自汉文化论坛,作者殊心慈《后汉书》中曾记载,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京都歙然,诸夏皆仿效”其中的愁眉与啼妆是把自己的眉眼化得象刚刚哭过后的楚楚动人;堕马髻是将发髻偏斜一边,形成一种蓬松飘逸的动态美;折腰步是走路时左右摇摆无助的样子;龋齿笑为牙疼时那样遮遮掩掩的笑。她发明的一系列表情姿态被爱美而盲从的女性当作时尚学习,并从首都洛阳很快就流行到全国,直到梁冀罪累被诛,孙寿带领的这场时尚潮流才被人冷落。    但魏晋以后啼妆重又兴起,何逊《咏七夕》诗写道:“来观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到了盛唐贞元年间,女性们除了浓妆艳抹,又兴起了一场啼妆的潮流。白居易《时世妆》中写:“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唐玄宗时嫔妃们把啼妆改进为泪妆,是用白粉点染眼角或抹颊,使之如啼泣的泪痕。五代时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他在书里埋怨这些嫔妃们不祥的泪妆导致了安史之乱,这就未免矫情了。《宋史·五行志》记载宋理宗时,宫妃们也热衷于化泪妆,不知有没有人把后来的南宋忘国归罪于她们。    综观历史上由女性创造的每一次化妆潮流,没有一种妆容像孙寿发明的啼妆一样影响了几个朝代。或许无关啼妆,梁简文帝《代旧姬有怨》诗写:“怨黛愁还敛,啼妆拭更垂。”刘孝胜《妾薄命》诗写:“愁眉歇巧黛,啼妆落艳红。”女性所啼的是色衰爱弛的忧惧,其实古代女性任何一种妆容下藏着的都是啼红簌簌、泪下沾衣的本来面目。    还有另外一位创造了新式妆容的女性不能不提,她就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典故中所说的徐昭佩。梁元帝幼年时患病瞎了一只眼睛,徐妃很瞧不上这位独眼皇帝,她一听说皇帝要来她这里,她就在脸上画半面妆,以示皇帝是个独眼,只配用半面妆来迎接,元帝被气得爆跳如雷,又无可奈何。后来徐妃因为与大臣私通,被元帝赐死,大约是因为堂堂帝王的自尊被一个本应唯唯诺诺,顺从自己的妃子伤害的太深,元帝在徐妃自尽后还写诗来讽刺她,死者无觉,心里做痛的自然还是写诗的人。    徐昭佩在帝王时代自然是失节无德的榜样,而现在看来,她真是个有个性有胆量的性情女子,在皇宫的桎梏里她一直反抗着命运,最后的死倒未尝不是种解脱。真是不该遗忘她,从古到今,在千千万万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帝王的心的后妃当中,还曾经有这么一位逆众的、可爱可叹的徐昭佩!
2005年06月06日 10点06分 1
level 1
.
2005年06月06日 10点06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