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世界最伟大的十部小说。
音乐松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音乐松子 楼主
战争与和平 俄罗斯 尤利西斯 爱尔兰 押沙龙,押沙龙! 美国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罗斯 追忆似水年华 法国 审判 城堡 奥地利 魔山 德国 项狄传 英国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没有个性的人 奥地利
2007年03月23日 08点03分 1
level 5
音乐松子 楼主
在托尔斯泰的杰作《战争与和平》中,托翁改变了十九世纪以前西方小说的结构方式,从而创作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宏大的作品。也就是说在托翁之前的作家要在小说中表现出如此广阔的空间与如此众多的人物是想都不敢想的。在此杰作中,托尔斯泰引入了四条线索,这四条线索是通过小说中的四大家族来体现的,每一个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感情基调,大部分的家族成员是这种感情基调的体现者,而这也影响到整个家族的氛围与每个人物的命运。如保尔康斯基家族的深沉与崇高,罗斯托夫家族的欢乐的情绪与热爱生活的冲动等等。而这种固定的底色还会随着情节的流动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小说看起来颇有节奏感。在这部巨著的开篇,托尔斯泰将一个上流社会的豪华晚宴展现在我们面前,众多主要人物也在此登场,这种情绪是热闹而强烈的。在此氛围中,托尔斯泰引入了小说的一个主题:战争。人们纷纷猜测俄罗斯是否会卷入拿破仑所带来战争,因为法奥的枪声已经打响。在接下来的情节里,我们看到了全书两个最主要的人物彼埃尔和安德烈的第一次谈话,地点在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家里,两人的话题因安德烈的妻子对战争的疑问而从拿破仑转入到了婚姻,“不要结婚,那会把你束缚住。”这是安德烈公爵对老友的忠告。在此处,书中的色彩已从刚才晚宴情节的盛大豪华转入了保尔康斯基家族特有的沉郁情绪。而下面的彼埃尔与花花公子阿纳托利纵酒狂欢的描写则打破了保尔康斯基家沉郁的氛围,使读者变成了一出闹剧的看客。在这一前提下,罗斯托夫家族登场了。在家中小女儿的命名日上,大家纷纷谈论昨晚彼埃尔的闹剧,这种转换使得罗斯托夫家的客人成为了和读者一样的看客。随着小女儿娜塔莎的出现,这种气氛已不是闹剧的滑稽,欢乐笼罩了罗斯托夫家族。在这快乐而温馨的命名日里,托尔斯泰为以后几对年轻人的婚姻埋下了伏笔。但是这种愉快的气氛又被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所打破:受人敬爱的别祖霍夫伯爵,也就是彼埃尔的父亲病危即将弃世。托尔斯泰就是这样在情节间不断地变换色调以达到一种平衡和流动感。而这种平衡和流动感是建构在全书的两大主题:战争与和平之上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情节在四大家族之间跳跃,在前方的战争与后方的短暂的和平之间起伏。在小说的叙事上,托尔斯泰打破了西方小说原有的那种完整的,线性的叙事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于古希腊建筑的叙事美学。在一个叙事段落中,他并没有将完整的事件源源不断的表述出来,而是类似于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在此段落中,他给出了他认为足够的信息,然后又转入了下一个空间的另一个与之前关联不很紧密的事件,这种方法就可以不受事件中心的束缚,可以灵活自如的叙述不同地点,甚至同一时间发生的各种事件。这就如同古希腊的石制建筑,通过石块的累积而建成,但每一个石块都足够的厚重,体现了力量的美感。而石块与石块之间有各有特点,展现出节奏的美感。于是,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电影,运用多机拍摄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画面在几个摄影机之间的切换。既有前景战争的惨烈,又有背景俄罗斯人民的各自经历,从而铸成了一部俄罗斯人民波澜壮阔的雄伟史诗。 贴子相关图片:
2007年03月23日 08点03分 2
level 5
音乐松子 楼主
一,《战争与和平》
2007年03月23日 08点03分 3
level 5
音乐松子 楼主
卡夫卡是我认为用进行时写小说的最伟大的作家,几乎很少有作家的笔调不带着过去时的回忆特征。我记得美国已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桑塔格说,所有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是用过去时写出来的,即用回忆的方式写出来的。我觉得这话用在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两位老兄身上真的挺合适,但对于卡夫卡,却是一个例外。 卡夫卡的小说首先在小说中的开头一句话就把你一棒子打死,然后从你死后的状态写起,在其过程中他很少会提到这个人,挨这一棒子之前的生活。就是他根本不想去回忆他过去的任何生活事件和状态。 卡夫卡的小说人物往往从这个人的精神崩溃之后的生活写起,讲这个人在精神崩溃之后,与他周围环境发生的关系。绝对不是一点点崩溃下去,他不记录人物在社会中一点点崩溃的过程,而是一开始事情就已经定局,根本就没得改变。他所记录下来的人物生活的环境状态也是他在记录这个人最后的一次垂死挣扎。 卡夫卡的小说似乎都是这样,在《变形记》里,小说家开篇第一句话就宣布旅行业务员格雷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这一锤定音之后,卡夫卡义无反顾地往前写格雷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生活。故事就这样围绕他变成甲壳虫之后的生活展开,他工作与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你从他们现在如何对待格雷高尔的,就明白他从前的生活状态,根本就不必回忆过去的生活。直到这只虫子死了,他就不再写了。 这是比较一眼能看出的叙事风格,实际上他的长篇《城堡》也是这样,虽然卡夫卡没有用他那著名的方式,一句话一锤给定下来,实际上意思完全是一样———K走进村子就注定了他日后的命运,他根本就没有回头的余地。小说没有写到K来城堡之前的生活,从没有回忆他过去生活的点滴,只从他进村开始写起。卡夫卡很少让主人公K去回忆他过去的生活,很少让他做那些无聊的事情,只是让他在现在进行时中做那些无聊的徒然的没有用的工作,只是让他在进行时中做无用的挣扎,作最后的喘息。生于K的时代,生活并不是一点点绝望下去,而是———开始就注定了这种绝望。所有人都知道,却只有K不知道,他继续走向城堡,这种态度似乎还很乐观。卡夫卡的世界,小说主人公精神完全崩溃下来之后,似乎都显得很乐观。 卡夫卡是用现在进行时间中的事物来营造故事氛围的绝顶高手,他根本就无需扯到别的空间别的时空中的事物,他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得足够让它经得起时间考验。他一点也不愁没事情可写,比如我一直纳闷,从一个人走进村子,而城堡就在眼前,这么短的一段路,就这么一步,他是如何能写成长长一部小说,也不让他的主人公走进城堡。你说这不算讲故事的高手还能算什么?老兄,如果是我这样性子急的,可能要把路上任何一只蚂蚁都写到,才能凑够一部长篇,才能阻止得了这个人不走进城堡。要是我早就按捺不住了,不如让他干脆进去算了,还能有什么东西可讲呢。 卡夫卡讲故事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这一锤定音之后,能紧扣故事的主题去写,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一锤来营造故事的氛围。你觉得他很罗嗦,事无巨细地去写,实际上他是那种最不浪费笔墨的人,他讲的故事无不与他的主题有关。这就是大师讲故事,漫不经心地道来,你感觉他好像在讲一些废话,却都是直接与他故事有关的内容。 几乎很少有作家做到像卡夫卡这样,故事紧扣主题,总有一些章节让人感觉是废话。或者说有很多作家的故事中,总有一些情节你觉得可有可无,去掉它,也无伤大雅,绝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和意图。而卡夫卡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事件都与主题有关,他讲得很细,你看到他讲的东西,你会吃惊,原来会这样,而这些地方也正好回答了你想到的事物,你正好想提出问题的事情。顺便也说一句,卡夫卡老兄的故事多半很沉闷,但是其中有一点,当你看完之后,你没办法不说他讲得不够经典,你也没办法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卡夫卡和博尔赫斯有一个区别就是他从不讲传奇,他不会用典型事件和典型特征来突出他的主题。他讲的故事全都是最日常的,就像刷牙洗脸吃早餐这样的琐碎事物。但是他的主题却很传奇,很奇特,比如那个一生也抵达不了的城堡,那个变成了甲壳虫的人。这些故事主题的隐喻,却是最日常不过的。 我很羞愧,读他的作品还不够多,所以卡夫卡的作品中技巧性的东西我发现得太少。类似于他这样的作家,我说不上来有谁,有谁能比他做得更好。众所周知卡夫卡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很深,卡夫卡的粉丝们也在继续学习他。 我不知道我还能为我热爱的卡夫卡说点什么,我希望用一生好好阅读他的作品,能够发现那些隐蔽在卡夫卡故事当中他的优点,他的特征。
2007年03月23日 08点03分 8
level 5
音乐松子 楼主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佩尔科尔恩问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汊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魔山》既无曲折跌宕的情节,也无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自始至终充满着离奇、紧张和神秘的气氛,却不乏思想、精神范畴的激烈碰撞、交锋乃至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同的思想、精神及其相互斗争,又是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体现出来,这就赋予了小说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魔山》并不重在描绘自由资产阶级没落的外在表现和过程——虽然这方面也有不少精彩之笔——而更多地方着力于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和精神根源。 综全文所述,故事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书中所描写的死神统治的“山庄”国际疗养院,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欧洲的缩影。整个“山庄”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这意味着“山庄”所象征的世界已经衰败、没落,欧洲战前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整个在精神上已经衰败、没落。
2007年03月23日 08点03分 9
level 5
音乐松子 楼主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另一组人物:乌尔里希的青年时代朋友瓦尔特,尼采崇拜者克拉丽瑟,预言家迈因加斯特,银行经理菲舍尔及其女儿格达以及格达的男友汉斯·泽普——一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追随者;乌尔里希的胞妹阿加特,阿加特的丈夫哈高厄尔以及她的朋友林特讷尔则构成乌尔里希周围的另一个人物圈。鉴于反射性”原则,所有这些人物的重要作用仅仅在于:他们都使乌尔里希的某些特定的可能性和资质人格化,向他传达“一面哈哈镜的不可更改的形象”。阿恩海姆是个对乌尔里希起反衬作用的人物,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乌尔里希正在寻觅的东西:在理性和心灵之间的组合物中的一种新的道德。而瓦尔特则早期也曾和乌尔里希一样,感到自己“有特殊才能”。几次尝试当美术教员、音乐评论员等等均宣告失败,最后他终于躲进一个舒适的避风港——当上了一名小公务员,但从此也就陷进文化悲观主义的泥潭。神经错乱的杀害妓女的莫斯布鲁格尔,这个人物可以说是这个紊乱不堪的世界的极端的象征。莫斯布鲁格尔的妄想与乌尔里希对“另一种状态”的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乌尔里希渐渐看透现代现实的秘密运行体制,便思念互不相称事物的自由,思念本真的、如天堂般的体验。尤其是小说的下半部,他反复体验到脱离现实世界的状态,体验到一种空间界限的消失。乌尔里希并不把这“另一种状态”理解为对理性的否定。反映在狄奥蒂玛和阿恩海姆身上的一种常规的经历神秘主义以及它的向莫斯布鲁格尔的癫狂的反常转化,这些经验一再迫使乌尔里希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审察。” 在小说的第三部,乌尔里希试图和他跑妹一道去经历这“另一种状态”;在和她的共同生活中他才觉得生活有了意义。这“如出一辙”的世界,这“幽灵似的”世界渐渐被淡忘。这兄妹俩的爱是一次“向可能性边缘之旅”,一次“进人千年王国”之旅,它被穆齐尔当作神话来刻画了。乌尔里希知道,这“另一种状态”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 我们不妨可以把《没有个性的人》看作一部真正的现代精神小说,是本世纪世界文坛上一部经典小说。 首先,《没有个性的人》如果说不是世界文学史上头一部真正意义的“精神长篇小说”,那么,它至少也是这样的小说之一。有人在描述长篇小说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发展的历程时,指出其主要的变化即以情节长篇小说向精神长篇小说的转化,现代小说家想了解和剖析的是人的心灵,它被认为是基本的最高尚的现实,决定着其余的一切。所以,穆齐尔在《没有个性的人》中不是描绘了一个过去的时代的肖像,而是试图把握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其突出表现出来。穆齐尔本人就曾明确声言:“……我感兴趣的是精神上的典型特征……”而从乌尔里希身上折射出来的,恰恰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典型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点,穆齐尔用全部精力去关注他笔下人物的心灵并进行深人挖掘。这就是穆齐尔在这部长卷中所开辟的道路。 其次,《没有个性的人》又是现代长篇小说文体的一次有意义的试验。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型或板块组合的叙事结构,运用杂文体,把叙事、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此外,小说中瑰丽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也给作品大添光彩,读来令人啧啧称奇。
2007年03月23日 08点03分 13
level 1
这个排名比较靠谱,不过是不是可以用《白鲸》换下《押沙龙》,《石头记》是不是也应该排进去?《堂吉诃德》也可以考虑考虑吧
2011年06月29日 06点06分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