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认识美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美育课程是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能把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通过美术教学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一)美育是以感性教育为主的教育
美育不应被简单当作美学理论知识教育或艺术技能培训来对待。无论从其活动的主体还是其本身的特质而言,都是感性教育为主的活动过程。强调感性教育意味着对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的重视。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片面膨胀和对情感价值的排斥、忽视。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自身内部都呈现紧张、疏离、分裂状态。审美活动则恰恰为个性情感的解放与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和现实的空间。这种解放并不是将人导向非理性或反理性,而是指向对不合理的理性规范的束缚、压抑的挣脱,对人的情感本质的复归。因此美育是主体性范畴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将审美教育转化为教育资源。以此为视角,审美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对象的认识过程,也不是指向事实真理的世界,而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指向价值的世界,以人生价值的满足、实现为旨归。它的宗旨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其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的一件奢侈品,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2012年08月23日 12点08分
2
level 11
(二)美育是创新教育
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它指向人的生命力的不断更新与实现,它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有可能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创造性的发展在我国美育中一向是薄弱环节。在实践中,美育经常被狭隘地当作艺术知识和技法来对待,甚至被当作少数特长生享受的“专利”,导致了学生只会临摹,不能创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将知识、技巧错当作能力,其实,知识、技巧在没有得到整合内化为能力时,是不可能产生创造力的,美育就是要在传授知识、技巧的同时发展、培养人的这种转化能力。在审美创造中,充分体会由主体的对象化而带来的创造性乐趣。
(三)美育是生活化的教育
美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审美教育贯穿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部分,每一环节,每一层面,当今的时代,作为一个审美泛化的时代,大量审美现象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两者间的界线正在消失。这种倾向对“看着视觉图象长大”的这一代青少年影响很大。因此,审美教育应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尽可能以感性、活泼的形式对青少年有所影响。不仅重视经典的、精英的艺术作品教育,适当兼顾对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2012年08月23日 12点08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