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普及讲座。吧友们请进!
汉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下面讲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楚辞
2012年08月17日 12点08分 83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楚辞是汉代人的称呼。屈原宋玉景差他们创作时是没有这个称呼的。楚辞起源于楚国的民歌和祭神曲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造性的运用并且改造了这种形式,用以承载他那伟大的情感和心灵。
2012年08月17日 12点08分 84
在第二讲开头,刚才有的童鞋问我汉赋,我解答了下,赋体为什么不是诗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2012年08月17日 12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解释下,为什么屈原不用四言诗,而用改造民歌的方法创造新诗体呢?
2012年08月17日 12点08分 85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现在解释,为什么屈原不用四言诗,而用改造民歌的方法创造新诗体。
因为《诗经》的温柔敦厚、不激不厉,不能承载特别强烈的情感。会对特别强烈情感的抒发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我昨天说过“风骨”的第三层意思了。形式必须适合情感抒发,为抒情服务。所以屈原改革了。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87
level 13
古诗都押韵,终于有人说了一句简单明了的话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88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屈原早期诗作,保留着四言诗的形式,如《橘颂》。但是,伟大的抒情诗《离骚》对形势的创新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在诗经沉寂几百年之后再次把诗歌推向高潮。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89
1、首先,诗句长达六七个字,极大扩充了容量 2、用语气词“兮”调节音节和音调,吟或者唱的时候可以转换。感情也可以靠它来调整、转换。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3、在继承《诗经》“雅”的内核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形象,运用比兴。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内容和形式、手段和情感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屈原真不愧是伟大的诗人,中国诗歌史上,能与之比肩的,只有李白和杜甫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屈原无论抒发什么情感,都使用形象。这是伟大的、前无古人的创举。直到今天,能够把情景完美结合到这种程度的诗人,也只有李白、陶源明、王维等几人而已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90
但是,因为屈原所用的楚歌,无论是风俗、物产、神话、名称、语言特点、读音,都和中原不同,所以,今天读他的作品,会感觉很吃力。太可惜了!伟大的诗歌,却这么难读。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把屈原的特点作用都阐发的十分明白。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文心雕龙 辨骚》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我怎么觉着不难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回复 紫业戥华 :你牛!佩服!屈原作品,到处都是好处,眼花缭乱,都看不过来。但是能真正深入进去,读出屈原作品好处的人,文学感受力、理解力都很强。
2012年08月17日 14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顺便说一句:从楚辞里演化出来的汉赋,虽然也很优秀。但是,只学到了屈原的皮毛。因而,把诗歌的发展中断了。幸亏有民歌继承诗骚,创作了优秀的作品。例如,汉乐府中对比兴进一步发扬的《饮马长城窟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达到了艺术顶峰的诗。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91
话说 青青河畔草 这句有两首汉诗用为开首……
2012年08月18日 16点08分
回复 SPIRE_K_Y :古诗十九首,我知道啊
2012年08月18日 16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现在,讲五言诗。因为四言诗形式的缺陷明显,逐渐跟不上时代了。汉代文人又没从屈原那里学明白楚辞。为了抒情需要,他们开始创新。这就是——五言诗闪亮登场了。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93
音节上,五言诗的节拍是“二二一”。因为相对四言诗容量大,而且音节有了变化,所以,表达的感情和可以利用的技巧也就更加的多样了。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但是,在汉代,五言诗和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他是极为纯粹的抒情的文体。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所以,五言诗要求感情充沛真挚,极为纯粹,纯净,自然天成。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在东汉末年,诞生了伟大的、达到了诗歌艺术顶峰的五言诗作品——《古诗十九首》。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从汉末五言诗成熟之后,就是文学觉醒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就是中国诗歌长达三百年的探索时期,也是不同风格和技巧的不断探索、积累期。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94
这个时期,诗歌发生了一个极为显著的变化。就是自觉追求文学美,特别讲究形式美。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发端,就在这个时期前半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建安之杰”曹植身上。他开始注重形式美、形象刻画美,自觉使用清词丽句,注意韵律的和谐——音乐美。例如《洛神赋》(不是诗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借用一下),例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形象和色彩极为鲜艳美丽。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后来的诗人把这些发挥到了极端的程度。甚至演变成只追求形式,忽视了内容。背离了诗歌主旨“抒情”。所以,刘勰对时代风气发出猛烈抨击,提倡“风骨”。比他早一点的陶渊明是三百年中最伟大的诗人。但刘勰和陶渊明是孤独的。直到唐代,他和陶渊明才得到理解。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时间关系,只能明天再讲音律变革和近体诗了。大家有什么意见吗?请提
2012年08月17日 13点08分 95
先讲平仄,各个韵脚用现代拼音的标注方法,然后对仗,这才是古代人学习诗歌的基本路线,因为只要套好了这些就不是打油诗了
2012年08月18日 00点08分
回复 fenghao1978 :如果仅仅是套好了,那最好也就是齐梁之风了。
2012年08月18日 00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明天将讲授诗歌音律和技巧的发展——近体诗。
2012年08月17日 14点08分 96
[Love]
2012年08月17日 14点08分
level 15
现在吃饭去,晚上报到![呵呵]
2012年08月18日 10点08分 97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好了,咱们继续讲近体诗的前世今生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99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南朝时期,过分追求形式美,带来了古代汉语语音的一个积极变化。那就是:四声出现了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100
四声和翻译佛经有关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原本汉语没有这么丰富的语调变化。可是梵文却具有丰富的变化。于是,天竺来的高僧就感觉很不美,中国人也因为有了对比,开始了对语音改革的注重。几百年过去,到了南北朝后期,四声终于诞生了。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回复 陈皓0410 :我们把汉语发声改造成了平上去入四声。平就是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是三声,去声是四声。入声是四声,但是音节短促,发音迅猛。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南齐沈约特意弄出一个四声理论,而齐梁时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唯一佩服的诗人,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谢朓,实践了这个理论。这就是“永明体”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谢朓的诗,和唐朝人的诗几乎没有分别。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101
宣州登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012年08月20日 03点08分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到了唐朝建立之后,六朝诗风不改,但是,这套严格要求平仄、粘连、押韵的诗歌体式却进一步发展固定了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102
level 10
陈皓0410 楼主
格式是这样的:分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和排律(或者叫长律)。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103
南北朝时期出现,后期成熟的七言古诗就不讲了。因为没时间。
2012年08月18日 12点08分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