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皓0410 陈皓0410
关注数: 461 粉丝数: 373 发帖数: 36,080 关注贴吧数: 87
【汉文化讲座】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知识。 第一个问题: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概况。 1、中国古典诗歌,绝大多数是抒情诗。抒情诗比较短。所以中国古典诗歌最多不过几千字,通常几十个字的篇幅。 2、中国古典诗歌分类:分两大类一歌诗,二徒诗。 歌诗是唱的,配乐的。包括按乐创作的和创作后配乐的两种。主要有:诗经、楚辞、乐府诗、民歌、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中唱词部分。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创作的《将进酒》《蜀道难》,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孔尚任的《桃花扇》唱词部分等。 徒诗是不配乐的,诵读的。当然也可以吟。例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早发白帝城》等。吟咏和诵,以及歌的区别,大家可以去中华吟诵网自己学习。 早期没有徒诗的。大约到了汉代,徒诗才流行开来。例如“古诗十九首”。 歌诗和徒诗的区别直到今天还有。例如流行歌曲的歌词就是歌诗。假如把徒诗人为地配乐,也可以唱。但歌唱效果肯定不如原本就为谱曲而做的歌诗。所以,一种办法就是重复,另一个办法就是加衬字。所以,唐诗中不少徒诗都成了曲子词。例如王维的绝唱《渭城曲》加了衬字和衬语,又反复了三次,就变成了《阳关三叠》。 3、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区别主要在于审美和技法上。 审美上,中国古诗讲求神韵、意境、风骨、性灵、格调等。西方诗歌没有。 技法上,讲究起承转合,赋比兴手法,讲究气韵流动,讲求风骨。语言上追求含蓄蕴藉,音韵和谐。西方诗歌也基本上没有。
从经历出发,建议真同袍不要内斗了,一心复兴华夏衣冠。 华夏复兴,困难重重。社会不解,与旗袍生产商有利益之争,有人欲借汉服实现政治经济目的,满遗天然仇视。这些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只有真同袍的内讧是我们能控制的。仅仅穿汉服的,没有复兴华夏之心的算不得真同袍。大家应该同意吧。那么,真同袍为什么还要为了一点各种理由在争论的时候斗到你死我活? 重读天风环佩兄的遗集,一遍遍重听《执手天涯》,不觉泪落沾裳。我虽未曾与天风兄谋面,却神交已久。2003年,正在大学读书兼与今何在等写网络小说的我,被王乐天穿汉服上街的消息激荡起了胸中的热血。本来,从高中时代,我就为了华夏衣冠的毁灭,为了江阴、嘉定等地那不屈的汉魂而扼腕捶胸,经此一事,遂写诗明志,结末有“唯有丹心抛不去,三千年来旧衣冠”之誓言。也曾在天汉网混迹,期间曾与天风环佩兄探讨华夏复兴,受益良多。不久,因遭变故,为生活计,遂去天汉网,远离华夏衣冠。07年,稍稍振作,曾于武汉偶遇同袍宣传华夏衣冠,遂与之。而触怀思旧,有念远人。不意,旋即惊闻天风兄辞世。痛感天人永诀,泣下数行。欲作诔辞而方寸乱矣,数度援笔而痛不可抑,投笔中辍,文遂不成。随即,卷进感情风波中,相处五年的初恋终究飘然而去,消沉很久。10年,终于成家,而夫人不喜汉服,欲使予长诀于华夏衣冠。此后,囧粉闹群事件爆发。某万年潜水,终于按捺不住,出水与战。历经多个贴吧之后,大号永封。。。。。遂出走水吧。 历经种种之后,终究发觉,真正没有被10年光阴冲刷而去的只有实实在在做事的同袍。深夜静思之时,痛感内讧分裂之害更甚于囧粉、满遗之类。 我一向不喜欢辩论,更不擅长辩论。我的意见表达完了。
铁岭汉服群举办首次年会 11月4日,铁岭汉服同袍成功举行了年会。 铁岭是一个远离汉文明中心,各民族杂居,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人们的思想也较为保守,汉服活动遇到的阻力是远大于大城市的。但不管多么困难,铁岭汉服群还是在今年9月22日成立了。我们铁岭同袍决心为汉服的复兴贡献微薄的力量。 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又一个雾霾天。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共商前路的决心。 上午9:30分,铁岭同袍汉风(明辉)、南枝、核子弹和安子在铁岭的民俗风味村聚会,而离兰和痕受因为有事无法到场。 9:40,在合影之后,大家进入包房,开始交流。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大家一边交换着对汉服运动如何继续深入的看法,一边品尝着铁岭的特色菜肴。我们对明年的活动不宜停留在秀衣这个层面上,而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有意味的文化活动达成了共识。每个同袍都谈了未来的打算,其中汉风把准备上课穿的两件上襦展示给大家,谈了计划在元旦晚会中筹备一个汉服节目的想法;南枝拿出自己制作的璎珞请大家欣赏;安子谈了她制作汉服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恼,和对即将远赴广南可以自由穿着汉服的向往。 大约12:00,大家离开饭店,按计划去“银冈书院”。不巧的是,铁将军把门。正值细雨霏霏,眼见南枝衣衫单薄,我们决定就此道别。 在稀疏的雨点下,我和安子登上龙首山,造访太阳宫和慈清寺。红黄交杂的落叶铺满山路,微风吹来,落木满山。云雾烟霭之中,一座高楼矗立山巅,斗拱飞檐若隐若现,正是慈清寺的藏经阁。湿滑的山路上,我们一边交谈着对汉服、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感悟,一边感到前路正如这雨雾中的山路,湿滑陡峭。然而,只要肯于攀登,终究能够见到美丽的风景。 汉服运动10年了,希望早日突破瓶颈。也许,只有等年轻同袍们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下一代人都在我们的教育影响下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的时候,汉服运动真正可以达到风靡中国的效果。 14:00左右,我们下山,在山脚下互道珍重。 铁岭汉服第一个年会结束了,前途正如这重重雨雾。路正漫长,脚步却坚实。。。。。。
铁岭汉服群举办首次年会。 11月4日,铁岭汉服同袍成功举行了年会。 铁岭是一个远离汉文明中心,各民族杂居,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人们的思想也较为保守,汉服活动遇到的阻力是远大于大城市的。但不管多么困难,铁岭汉服群还是在今年9月22日成立了。我们铁岭同袍决心为汉服的复兴贡献微薄的力量。 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又一个雾霾天。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共商前路的决心。 上午9:30分,铁岭同袍汉风(明辉)、南枝、核子弹和安子在铁岭的民俗风味村聚会,而离兰和痕受因为有事无法到场。 9:40,在合影之后,大家进入包房,开始交流。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大家一边交换着对汉服运动如何继续深入的看法,一边品尝着铁岭的特色菜肴。我们对明年的活动不宜停留在秀衣这个层面上,而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有意味的文化活动达成了共识。每个同袍都谈了未来的打算,其中汉风把准备上课穿的两件上襦展示给大家,谈了计划在元旦晚会中筹备一个汉服节目的想法;南枝拿出自己制作的璎珞请大家欣赏;安子谈了她制作汉服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恼,和对即将远赴广南可以自由穿着汉服的向往。 大约12:00,大家离开饭店,按计划去“银冈书院”。不巧的是,铁将军把门。正值细雨霏霏,眼见南枝衣衫单薄,我们决定就此道别。 在稀疏的雨点下,我和安子登上龙首山,造访太阳宫和慈清寺。红黄交杂的落叶铺满山路,微风吹来,落木满山。云雾烟霭之中,一座高楼矗立山巅,斗拱飞檐若隐若现,正是慈清寺的藏经阁。湿滑的山路上,我们一边交谈着对汉服、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感悟,一边感到前路正如这雨雾中的山路,湿滑陡峭。然而,只要肯于攀登,终究能够见到美丽的风景。 汉服运动10年了,希望早日突破瓶颈。也许,只有等年轻同袍们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下一代人都在我们的教育影响下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的时候,汉服运动真正可以达到风靡中国的效果。 14:00左右,我们下山,在山脚下互道珍重。 铁岭汉服第一个年会结束了,前途正如这重重雨雾。路正漫长,脚步却坚实。。。。。。
铁岭汉服群举办首次年会。 11月4日,铁岭汉服同袍成功举行了年会。 铁岭是一个远离汉文明中心,各民族杂居,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人们的思想也较为保守,汉服活动遇到的阻力是远大于大城市的。但不管多么困难,铁岭汉服群还是在今年9月22日成立了。我们铁岭同袍决心为汉服的复兴贡献微薄的力量。 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又一个雾霾天。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共商前路的决心。 上午9:30分,铁岭同袍汉风(明辉)、南枝、核子弹和安子在铁岭的民俗风味村聚会,而离兰和痕受因为有事无法到场。 9:40,在合影之后,大家进入包房,开始交流。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大家一边交换着对汉服运动如何继续深入的看法,一边品尝着铁岭的特色菜肴。我们对明年的活动不宜停留在秀衣这个层面上,而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有意味的文化活动达成了共识。每个同袍都谈了未来的打算,其中汉风把准备上课穿的两件上襦展示给大家,谈了计划在元旦晚会中筹备一个汉服节目的想法;南枝拿出自己制作的璎珞请大家欣赏;安子谈了她制作汉服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恼,和对即将远赴广南可以自由穿着汉服的向往。 大约12:00,大家离开饭店,按计划去“银冈书院”。不巧的是,铁将军把门。正值细雨霏霏,眼见南枝衣衫单薄,我们决定就此道别。 在稀疏的雨点下,我和安子登上龙首山,造访太阳宫和慈清寺。红黄交杂的落叶铺满山路,微风吹来,落木满山。云雾烟霭之中,一座高楼矗立山巅,斗拱飞檐若隐若现,正是慈清寺的藏经阁。湿滑的山路上,我们一边交谈着对汉服、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感悟,一边感到前路正如这雨雾中的山路,湿滑陡峭。然而,只要肯于攀登,终究能够见到美丽的风景。 汉服运动10年了,希望早日突破瓶颈。也许,只有等年轻同袍们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下一代人都在我们的教育影响下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的时候,汉服运动真正可以达到风靡中国的效果。 14:00左右,我们下山,在山脚下互道珍重。 铁岭汉服第一个年会结束了,前途正如这重重雨雾。路正漫长,脚步却坚实。。。。。。
铁岭汉服群举办首次年会。 11月4日,铁岭汉服同袍成功举行了年会。 铁岭是一个远离汉文明中心,各民族杂居,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人们的思想也较为保守,汉服活动遇到的阻力是远大于大城市的。但不管多么困难,铁岭汉服群还是在今年9月22日成立了。我们铁岭同袍决心为汉服的复兴贡献微薄的力量。 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又一个雾霾天。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共商前路的决心。 上午9:30分,铁岭同袍汉风(明辉)、南枝、核子弹和安子在铁岭的民俗风味村聚会,而离兰和痕受因为有事无法到场。 9:40,在合影之后,大家进入包房,开始交流。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大家一边交换着对汉服运动如何继续深入的看法,一边品尝着铁岭的特色菜肴。我们对明年的活动不宜停留在秀衣这个层面上,而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有意味的文化活动达成了共识。每个同袍都谈了未来的打算,其中汉风把准备上课穿的两件上襦展示给大家,谈了计划在元旦晚会中筹备一个汉服节目的想法;南枝拿出自己制作的璎珞请大家欣赏;安子谈了她制作汉服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恼,和对即将远赴广南可以自由穿着汉服的向往。 大约12:00,大家离开饭店,按计划去“银冈书院”。不巧的是,铁将军把门。正值细雨霏霏,眼见南枝衣衫单薄,我们决定就此道别。 在稀疏的雨点下,我和安子登上龙首山,造访太阳宫和慈清寺。红黄交杂的落叶铺满山路,微风吹来,落木满山。云雾烟霭之中,一座高楼矗立山巅,斗拱飞檐若隐若现,正是慈清寺的藏经阁。湿滑的山路上,我们一边交谈着对汉服、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感悟,一边感到前路正如这雨雾中的山路,湿滑陡峭。然而,只要肯于攀登,终究能够见到美丽的风景。 汉服运动10年了,希望早日突破瓶颈。也许,只有等年轻同袍们成为社会中坚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下一代人都在我们的教育影响下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的时候,汉服运动真正可以达到风靡中国的效果。 14:00左右,我们下山,在山脚下互道珍重。 铁岭汉服第一个年会结束了,前途正如这重重雨雾。路正漫长,脚步却坚实。。。。。。
关于中国的民族服装 关于中国的民族服装 关于中国民族服装,众说纷纭。而根据国际惯例,只能是汉服! 因为,首先,近代国家都是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上,只有民族国家形成,才能进入现代社会。所以,近代的欧美国家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有了民族国家的意识,国民才能抛弃血缘、地域认同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英法都是在百年战争中形成的,美国是独立战争前形成的,中国、朝鲜、印度、伊朗、埃及等第三世界国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中国的形成标志,普遍认为是1905年,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为标志。 有的近代民族国家的服装都是主体民族的服装。 中国的民族服装是汉服,这就和“法国民族服装”“英国民族服装”“西班牙民族服装”一样,只能是主体民族的服装。 一切正式场合,你见到的,都是高卢人、英吉利(盎格鲁萨克逊)人、西哥特人的民族服装。不然,你看过法国人在正式场合穿“古克尔人”或者“罗马人”的服装吗?你看过英国的民族服饰是“苏格兰”“威尔士”或者“凯尔特”人的服装吗?还是你见过西班牙人在正式场合穿“巴斯克人”服装? 第三,关于少数民族服装和汉服的关系问题。从广义上说,中国民族服装各个民族的服饰都可以勉强算进来。我们为了民族团结,可以不勉强各个少数民族的人,但因为国际惯例,只有主体民族的服饰才真正具有代表性。所以,中国民族服饰只能是汉服。其他民族的服装只能作为陪衬,不能在正式场合穿着。只有汉服才能在正式场合穿着。这是国际惯例。 也就是,正式场合,尤其是在国际上,必须统一穿汉服。 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情况。 下面谈谈华夏衣冠: 汉服,广义上讲,有头衣、上衣、下衣、胫衣足衣等,身衣按从内到外可以分为小衣、中衣和外衣。今天着重讲头衣和上下衣。 第一,头衣。 头衣在上古时期主要有冠、冕、弁三种。 1、冠 冠是贵族戴的帽子,和后世的帽子有很大不同。冠只有冠圈(即帽圈)和一条横贯前后的带子一样的窄窄的冠梁。冠圈下面两边有两条缨子,可以在下颌上打结系住。冠梁上有褶子,可以容纳绾起来的头发。 秦汉之后,冠梁逐渐加宽,慢慢演化成倒扣的杯子的样子,可以把头顶全盖住了,而头顶的褶子还存在,为了用簪子别住头发,还特意留出两个相对的窟窿 冠的样式很多,很难考证。关于早期的冠,大家可以去看商妇好墓出土的穿深衣,带各种冠的玉人雕像 很多考古的书都有这些玉人的照片 古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带粱的冠不是每个人都带的。很多时候,冠就像现代女孩子带的半环形的发卡,只是缺口冲着后方,前端环状的地方压住前额,箍在头上。例如早期的乌纱帽 2、冕 冕是最贵重的一种礼冠。原本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是一个长方形的板,叫延,下面有倒扣的杯子形的冠圈,延的前后有一串一串的小玉珠子叫做旒 ,天子最多,达到前后各12旒。诸侯按等级递减。后来就只限天子戴了。 冕,只有一种颜色——黑色。表示庄重 3、弁 弁也是贵族戴的。有爵弁和皮弁。爵冠就是无旒的冕。皮弁使用白鹿皮制作,别的皮都不行。类似后世的瓜皮帽,尖顶。每一处鹿皮缝合的接缝处,都缀着一行行的小块玉石。所以《诗经 卫风 淇奥》说“会弁如星” 现在谈谈平民的头衣。平民不允许戴各种冠,只能戴巾。原本是一块擦汗兼包头发的布带。各种电视剧都演烂了,不再详细说了。 特别说明一下,贵族有时也用布包头,叫做帻。在帻上再加冠。帻前额处高,后脑处低,是用来压住头发,覆盖前额的。各种戏剧及电视剧都演烂了。也不用特别推荐哪个照片了。。。。。。 第二,身衣。 身衣从上古到汉代,一直是深衣和上衣下裳并存。 先说商代。穿深衣的都是地位低下的穷人。上衣下裳的都是贵族。 再说周朝,上衣下裳的都是地位低下的穷人,穿深衣的都是贵族。这和商代正好相反。特别有意思。 深衣与上衣下裳反复消长。然而从战国到东汉末,深衣占了绝对的主流。究其原因,是为了遮羞。 现在讲一个现代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问题。就是,古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内裤,生殖器都暴露在空气里。只好用深衣遮掩。 穷人仍然和贵族相反,上衣下裳,而且是短衣。不像贵族那样一直垂到脚面上 汉服里的身衣的根本特征不是宽袖,而是衣领左右交掩。这里的左右是指穿衣服的那个人的左右,而不是旁人眼里的左右。也就是,穿衣服的人,走手边的衣襟特别大而长,压过右边的衣襟,还要往右裹过去。这叫做右衽。 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下“裾”。裾,清朝人解释成“衣服的前后片”,现代人解释称“衣服的前后片的衣襟”,都是极端不知所谓的! 到东汉时,裾就已经有两种解释。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是衣袍的通称。第二种,杨雄《方言》和刘熙《释名》认为,裾是“后裾”。考古发掘的结果证实,裾实际上是指深衣的衣襟的边。深衣的衣襟有左右两片,左襟大,压过并包裹右衣襟之后,露在外面的边,垂直于地面就叫“直裾”的深衣,呈尖角状在腰间缠绕后用皮带固定,不垂直于地面,就叫“曲裾”的深衣。 因为曲裾长,可以绕到背后,所以,杨雄和刘熙又叫他“后裾 ”。从此以后,千万别信各种乱七八糟的胡说了。。。。。。 对了,解释下“右衽”。“右衽”就是指左襟盖住右襟。两片衣襟,一片盖住另一片叫做“交掩”。所以,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掩的右衽”,又称交领右衽。 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在网上随处可见,不推荐照片了。 现在特别讲讲古人的内衣。 上身的抱腹、心衣、诃子 、抹胸乃至肚兜什么的都是女装,女同袍都比较熟。就不讲了。 讲讲下身。 古人不是没有裤子,而是裤子不能遮住生殖器。所以,古人才跪坐。难道古人不知道跪坐腿会麻吗?知道。但是,垂足坐或者箕踞而坐,生殖器会直接暴露在别人的眼中。所以,箕踞而坐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参见《战国策 燕策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直到汉代,大多数人都从来不穿内裤。因为没有。 汉代的裤子叫做“袴”,一共有两种。一种叫胫衣,是只有两条裤腿,分别套在左右小腿上,膝盖以上部分完全没有。可参见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的服饰。第二种是接近现代裤子的形状,但是是只有前裆,没有后裆,后面和下面大开口的。整个屁股完全暴露在空气里。这个可以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丝织的绵袴。 1955年四川宜宾翠屏村七号汉墓出土的石棺上有著名的“百戏图”。一个表演杂耍的艺人,因为倒立,导致衣服翻垂过来,结果,肚子和生殖器完全暴露于空气中,石刻画居然毫无顾忌的雕刻得极为清楚。 而且,必须澄清一点:从战国到西汉,人们的内衣主要不是袴,而是袍子。《诗经 秦风 无衣》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个和现代的内衣差别很大。。。。 深衣,就是为了遮羞而裹得特别严密。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男式曲裾深衣只在腰间缠了半圈,到后背为止了,而女式的曲裾深衣则在腰间绕了两圈,极为繁复。然而,很多时候,还是会走光。不幸而且尴尬。 到东汉后期,男式的曲裾深衣逐渐被直裾深衣“襜褕”取代。而女性则一直把曲裾深衣穿到唐初。 这里为汉灵帝平反一下。有很多人攻击汉灵帝荒淫,说宫女都被他命令穿开裆裤,便于随时办事,所以,太荒淫了。我在这里庄严宣告:泼脏水泼的有点学问好吗?人家汉朝只有无裆裤好不好?!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以后不再流行穿深衣的原因,就是裤子的裆终于开始逐渐合上了。 汉代起时就出现了一种能够完全裹住生殖器的方法。只不过,除了骑兵之外极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就是“兜裆布”。这种兜裆布在汉代叫做“犊鼻褌”,是指一条宽而长的布带,一般是八尺或者六尺,用各种手法缠住大腿,兜住前后裆,系在腰上。例如,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就穿着犊鼻裤洗涤酒器。这种犊鼻褌一直被骑兵使用,而且名称不断演化,布的宽度也变窄了,直到唐代还是如此各种缠兜裆布。而日本鬼子派了遣唐使到中国,把中国的服饰都学去了,包括这种兜裆布以及缠法。今天,中国的兜裆布以及缠法早已失传,日本人却还一直保留到二战。二战之后,日本人才用内裤取代了兜裆布。所以,抗日剧凡是涉及鬼子穿内裤的都拍错了。唐代以后,真正的裤子终于开始出现。所以,人们终于可以垂足而坐,和现代人一样的椅子终于出现并且流行了。 而中单,也就是大家通常叫的中衣,是不能单独外穿的。大致相当于衬衫、睡衣之类的,不能单独穿着出门,外面都要要外衣的。 现在简要谈谈裘、袍和衮。 裘和袍都是御寒的,长及膝以下。 裘是皮衣,毛朝外,见客的时候,外面还要有罩衣,叫做裼衣,否则是不敬的。穷人则穿布袍(麻布或者葛布)。袍是长袄,里面夹层铺乱麻。袍没有单的,都是棉的。直到元明之后,棉花广泛种植,才改成铺棉絮。 衮是高级礼服,只有天子和最高等级官员才有资格穿。后来演化为龙袍了。 现在谈谈下衣。 下衣,包括裳、袴、褌和邪幅(或者单叫“幅”)。 裳,是裙子。 袴,是胫衣。御寒用,没有裆。 褌,如前所说,有裤裆,但没后裆,是大开裆。犊鼻裈之类的还是兜裆布,根本不是裤子。 邪幅,是裹腿。用布条把脚以上,膝盖以下缠住。 很晚的唐代以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裤子。但是一直没有内裤!直到现代才有裤头。 足衣包括鞋和袜子,就不讲了。 总之,华夏衣冠每个时代都有所不同,但一直遵循着右衽,也就是左右交掩,左襟在上的特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