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仁:安化最后一名补锅匠
中华艺术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ecnart 楼主
布满厚茧的双手书写补锅的历史。
2012年08月15日 09点08分 1
level 11
ecnart 楼主

记者 谢 兰 实习记者 张祺琪

在众人面前展示绝技。
• 生铁铸锅究竟始于哪个年代已难考证,现在知道的是始于宋代的湖南益阳铸造的生铁锅,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 旧时,乡村里常听到补锅匠走村串巷的吆喝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补锅这行当曾经兴旺一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古老的手工艺已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补锅匠就是其中之一。“补——锅——喽——”以及铁板“叮叮叮叮”的碰撞声……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底,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象征。走近它们,了解它们,你会为它们蕴涵的超凡技艺而赞叹,被它们散发的无限魅力所折服。
• 我们在湖南益阳安化县巧遇到了一位补锅匠,他向我们展示补锅技艺的同时,还亮出了他的“铁手”绝技:用手指抹平锅底滚烫的铁水。
• 补尽千家铛与镬
• 李师傅名叫李吉仁,今年72岁,以补锅为生将近50年,是安化县滔溪镇一名补锅匠。
• 初见李师傅,是在滔溪镇的文化站里,文化站站长特意把他请来。李师傅的背微微有些弯曲,但行动还是很利索,皮肤是那种常年在高温熏烤下黑里泛红的颜色。让人震惊的是他的一双手,硕大的手掌里外就没有一层好皮,由于双手几十年间都在铁块、煤渣和高温中工作,污垢已经渗入到皮肤里,洗都洗不掉。
• 说起近半个世纪的补锅生涯,李师傅点了一根烟幽幽地说,因为家庭贫困,他18岁就进了厂子打零工,但是这么下去什么也学不到。为了学一门技术,李师傅23岁时候跟一个安化梅城姓肖的师傅学补锅。说起拜师,也是一个巧合,当时肖师傅下乡到滔溪镇金村为街坊补锅,李吉仁瞧见了就心起拜师的念头,肖师傅见他模样机灵,便收下了他。李吉仁跟随肖师傅学习补锅一年多便出徒了。
• 从此,李吉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慢慢的,李师傅以精湛的手艺在当地有了相当大的名气,也开始收起了徒弟。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乡下鲜有老百姓用生铁锅做饭菜了,补锅这个曾经兴盛一时的行当渐渐没落了,跟随李师傅的两个徒弟出师之后做了没多久就外出打工了。可以说,整个安化县能够补锅的就剩下李师傅一人。
• 2011年,李师傅也收起补锅的工具,不再外出补锅。不是不想补,而是没得补。不过,如果有乡亲来找他补锅,他还是会帮忙。
• 改革开放之前,补锅匠的生意是极好的,挑着扁担边走边吆喝,村里镇上的阿婆大婶闻讯就拿出家里的破锅烂盆,带着孩子,聊着天看着补锅匠敲敲打打,好不热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一辈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养活了一帮老行当的手艺人。
• 李师傅告诉我们,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3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会稍微有所改善。根据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都精通。李师傅就是这样的大师傅,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了。
• 再现“铁手”补锅绝技
• 文化站在请李师傅来时说得很明白,就是大家想亲眼见识他的“铁手”绝技。
• 他带来了全套工具,铁炉、铁片、煤块与工具箱,唯独少了个烂锅子。有人提议,随便找一个物件,把铁水按上去做个样子。李师傅说,那可不行,虽是表演,不能来假的。于是,文化站的人便去周边的农民家找寻,约半个小时,真找来一个穿底的烂锅,虽不是生铁的,但足可以担当“重任”。

2012年08月15日 09点08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