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在何处
孙策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半山老人 楼主
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计有汉阳、汉川、黄冈、武昌、嘉鱼、蒲圻六赤壁说。究竟赤壁大战在哪个赤壁?我们只有根据《三国志》记载及裴注,并结合地理形势、特点来考察,才能获得
正确的
解答。 赤壁之战在汉阳赤壁说,南北朝时期曾一度流行。南朝宋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言:“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周瑜破曹操处。”《江右图[经]》亦云乌林为赤壁,“即《吴志》所谓操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即此地也。”按:临嶂山在汉阳城西六十里汉水南,一名城头山,盘基数十里。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初败于赤壁,再败于乌林,乃二地,今以为一地二名,其不可信一;当年周瑜、程普率水军自柴桑至樊口与刘备会合,溯长江西上,曹操也统大军由江陵顺江东下,两军会于赤壁。可见赤壁临长江。今临嶂山在汉水南而不是长江南,证明不是当年赤壁之战的赤壁。此说早已被人抛弃,兹不赘述。 赤壁之战在汉川赤壁说,在隋唐曾一度流行。《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沔州汉川县下载云:“赤壁草市,在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作者李吉甫指出:“今按《三国志》,刘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备先据得之,自(当)[襄]阳倍道追备,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备,至巴丘(今湖南岳阳市),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程普各领兵万人,与刘备来敌曹公,遇于赤壁,因风纵火,曹公大败,遂取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径]北归。据此而言,则赤壁不在汉川也。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道]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军改引还南郡,周瑜水军(退)[追],并是大江之中,与汉川殊为乖缪。盖是侧近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他是唐宪宗时代的人,此处的分析很正确。故自宋以后,此说便自然消失了。 黄冈赤壁本名赤鼻矶,《楚纪》作为“赤

鼻 山”,《齐安拾遗》始以之当赤壁大战之赤壁。至北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作《赤壁赋》及《赤壁怀古》词,方才流行起来。近代已被否定。现在因为发展旅游,有几位作者力图使此说重新抬头。他们的第一个论点,认为苏轼二赋一词中所写的是“周郎赤壁”,即赤壁之战的赤壁。甚至说,苏轼博览群书,不会有错。好在《赤壁怀古》词里,苏轼写得很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是说,这个“故垒西边”的黄冈赤鼻矶,他听当地人传说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不是自己考证后确定的。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东坡黄州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盖疑其非也。”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中只是说:“赤壁矶在州治之北,东坡作《赤壁赋》,谓此为周瑜破曹操处。”可见,东坡的二赋一词,不能证明黄州赤鼻矶就是赤壁大战的赤壁。 他们第二个论点是,据《三国志?吴主传》所载,“当初,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当孙权“最终决意逆操,命周瑜率军启程,其时曹军东下至少十天了”,“二军只可能在夏口一带相遇”。并说《资治通鉴》中言“操济汉”。又引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战安知赤壁焚。”然查《吴主传》及《三国志》其他纪、传与裴注,均无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的说法;《资治通鉴》也没有“操济汉”的记载。苏辙的曹操“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完全是他为了迎合黄州赤壁说而臆造出来的。《三国志》所有纪、传及裴注,都没有曹军曾攻占夏口或越过夏口的记载,亦没有坐镇夏口
2007年03月02日 12点03分 1
level 1
半山老人 楼主
的江夏太守刘琦败走之事。曹军既未过夏口,说明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在黄冈赤鼻矶一带。 其次,《三国志》记载的赤壁在长江南岸,而黄州赤鼻矶恰好相反,位于长江北岸,也说明赤鼻矶不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南宋李壁曾在诗中写道:“赤壁危矶几度过,沙羡江上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证讹。”明胡王圭在《赤壁考》中说:“苏子瞻适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他着重指出:“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县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操自江陵西下,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矣。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亦不应在江北。”此说十分正确。 他们的第三个论点是,根据《后汉书?献帝纪》及《三国志》记载“乌林之役和赤壁之役系同一战场的战斗”,“当日大战可言‘赤壁之役’,也可言‘乌林之役’,可言‘曹公败于赤壁’,亦可言‘曹公败于乌林’。”这完全是曲解。《三国志?周瑜传》云:孙权“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寻用黄盖策,用火攻,遂大破曹军。又云:瑜“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这很明确地说明,周瑜等初败曹军于赤壁,复大败曹军于乌林。因为赤壁、乌林两地相距很近,两次交战同属一个大的战役。故《先主传》、《吴主传》、《诸葛亮传》、《黄盖传》谓“与曹公战于赤壁”、“遇于赤壁”、“拒曹公于赤壁”,而《吕蒙传》、《程普传》、《甘宁传》等言“破曹公于乌林”,《后汉书?献帝纪》写作“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但是,两次交战,分别在赤壁、乌林附近,而不是在同一地点战斗。换言之,两次交战的战场,不是都在赤壁之下。 他们还列举小说《三国演义》为证,认为罗贯中将赤壁大战的地点定在黄州,绝不是出自无意,而是他“尊重历史,忠于陈寿原意”之故。然而,小说并非信史,虚构之处甚多。只要我们稍微核对一下,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与《三国志》的记载根本不符,而且矛盾百出。依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挥军东下,不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而是十一月;曹操不是致书孙权后,等了些天探听动静后,才统军东征,而是立即“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周瑜尚未动身,曹操就已“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联络三百里了”;当曹操大军到三江口(今黄冈西30里)驻扎时,吴军先锋韩当、黄盖也在三江口下寨,周瑜、程普、鲁肃率领的后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依西山结营,距驻军樊口的刘备三十里左右;在大战期间,孙、刘两军根本没有联合,甚至刘军没有参与。更奇怪的是:两军交战是在三江口;曹军失利后,不是北撤,而是前进至赤壁,即今黄冈城西赤鼻山;第二次大战则在赤壁,曹军大败之后,才经乌林、华容镇逃往江陵。尤怪者,大战之日,驻军对岸樊口的刘军未动,驻扎在三江口的黄盖却要乘一天东南顺风向西北,才到达赤壁,火烧曹船,重创曹军。至于乌林,《三国演义》说是“曹操屯粮之所”,其地点,一会儿说在黄州西北六十里长江之北的团风镇,一会儿又说在长江之南,一会儿又说与宜都相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三国演义》在好些地方,没有尊重历史,没有忠于《三国志》的记载,它从反面证明了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在黄冈赤鼻山。 黄冈赤鼻山不是赤壁大战的赤壁,古今许多学者早就指出来了。例如:南宋著名的地理学家王象之就在《舆地纪胜》卷79《汉阳军?景物上》中说:“黄州之说盖出于
2007年03月02日 12点03分 2
level 1
半山老人 楼主
云:“赤壁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一名石头关。”又云:“案郦注似赤壁以在江夏为近。惟考《吴书?周瑜传》,周瑜遣程普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走,引次江北,瑜等在江南岸。以南北言之,则《元和志》乌林、赤壁相对之文可据也。又曹公自江陵至巴丘,遂至赤壁。巴丘即今巴陵,则赤壁去巴陵不远,《寰宇记》[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之文可据也。今乌林在江北岸,与《水经注》合,其对岸为石头关,即古赤壁。” 孙刘联军在赤壁首战中能以少胜多,曹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于此失利而北撤至乌林;北撤之后,不敢贸然迅速组织反攻孙刘联军的驻地赤壁,这说明赤壁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北临长江,悬崖峭壁,南与南屏、金鸾二山相接,有利进攻、防守。西南又有黄盖湖,经石头、清江二口通长江,可以隐藏大量的水军、战舰并能防范突击。这些有利地形,是黄冈赤鼻山和武昌赤矶山所没有的。由于孙刘联军先占据了这个有利的险地,居高临下进行狙击,同时以精锐的水军奋勇迎战,两路夹攻,因而战胜了五、六倍于己的曹军;曹操看到赤壁险地已被孙刘联军占领,一时无法强取,于是下令暂时撤至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重组军队消灭孙刘联军。可是,北来的将士不服水土,也受不了长江风浪的颠簸,生病的越来越多,而荆州将士为新附,存有疑虑,因此曹操没有立即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当他拟订作战计划,等待战机的时候,却中了黄盖的诈降计,赤壁和乌林相距很近,在孙刘联军火攻的突然袭击下,猝不及防,遂遭惨败,曹操下令尽烧余船,率领败军由华容道走近路退保江陵。华容道因位于华容县境而得名。按汉华容县,即今湖北监利、石首县地,治所在监利城西北70里,古夏水之北,正在古云梦泽地区以内。故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时,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死者甚众。今天这一带仍很低洼,湖泊很多,当年泥泞难行可想而知。总之,今蒲圻赤壁山、洪湖乌林、监利古华容道,都完全符合《三国志》所载的赤壁大战的地形,说明今蒲圻赤壁山即赤壁大战的赤壁。 有人争辩说:“蒲圻赤壁和乌林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宜屯兵,亦不是会兵打仗之地:(1)严格地说,蒲圻赤壁是个小山包,只是由于滨临大江,横亘江中,显得稍有气势。但如果用军事眼光来看,它就毫无价值可言。(2)与蒲圻赤壁相对的乌林,古时候完全是沼泽一片。方圆几百里,没有高山,唯滨江数丘而已,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根本无法容身。至于说曹军的屯粮之地在何处,更无从解释。”的确,从军事地理的观点来看,蒲圻赤壁和洪湖乌林,都不适合作为敌对双方大会战的地点。但是,严峻的历史事实往往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曹操既要消灭刘备、刘琦,我想原来拟定的会战地点,也许是夏口或者是别的,不会是赤壁、乌林。从周瑜向孙权表示:“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看来,周瑜原来选定的战场,也是在夏口。因为这里地势开阔,有龟山、蛇山,又有汉水,利于防守,可是,孙刘联军进于夏口时,曹军未至,遂改变原计划,以夏口为后勤支援地,继续西进,遂与曹操大军相遇于蒲圻赤壁。这次在赤壁会战,不是事先选定的,而是曹军东下,孙刘联军西上,双方迫不得已在此遭遇的。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信里,也承认乌林是不适于驻军、作战的“恶地”。他讲述说:“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偶然性,不适于屯兵、会战的蒲圻赤壁和洪湖乌林,正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赤壁大战的战场。 今蒲圻赤壁山上的峭壁上,“赤壁”二个大字犹赫然显目。传为周瑜亲书,其说法不可靠。但是有人认为,“其时楷书尚未形成,因此可断定其书刻年代当在唐代以后”,亦不可信。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裴注:东汉时王次仲开始楷书,至灵帝好书,世多能者。自楷书大师梁鹄依刘表后,楷书必定也在荆州地区开始流行。于东晋,荆、扬诸州文人尽为楷书,并非唐代以后有。在赤壁山江边,还有许多历史文人凭吊赤壁大战所题的诗赋石刻。与赤壁山相连的南屏山上,有武侯宫。西南的黄盖湖,“相传孙权论赤壁战功,以此湖赐黄盖,故名”。解放以来,当地的文化部门又在赤壁、乌林地下发掘了不少东汉末年的兵器,所谓赤壁山出土的箭矢之类是赤壁大战以后的遗物之说,难以成立。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魏、吴的兵器没有什么变化,自赤壁大战以后,这里没有发生过战争,其出土箭矢等兵器,自然主要是当年赤壁大战的遗物。事实证明,蒲圻赤壁山,是当年赤壁大战的主战场。 作者不知
2007年03月02日 12点03分 5
level 1
赤壁之战,恐怕是以多胜少,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是乌林之战
2007年03月03日 05点03分 6
level 1
兵力?以少胜多是肯定的
2007年03月03日 06点03分 7
level 1
以少胜多是肯定的这个恐怕是乌林之战,赤壁之战恐怕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前哨战
2007年03月03日 06点03分 8
level 1
米刚好说反了吧,乌林之战才多半是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2007年03月03日 07点03分 9
level 1
武帝纪先主传吴主传周瑜传都写的是赤壁甘宁传凌统传吕蒙传程普传之类的才提到乌林明显是前战比较重量级
2007年03月03日 07点03分 10
level 1
武帝纪没提是因为乌林惨败,所以曲笔掉了,只提了作为前哨战的赤壁周瑜传说得很明确了,烧得是北岸,也就是乌林
2007年03月03日 07点03分 11
level 1
曹军明明是败退乌林的么,难道他是把主力放在乌林,自己亲自去打前哨?佯败诱敌进埋伏圈?铁索连战船就明摆着是要在赤壁死磕么,放个哨还费这功夫烧得是北岸,也就是乌林===========================如果你说曹操兵败乌林和兵败赤壁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那也行,烧赤壁就是烧乌林,如果要分开看成两次战役,乌林的规模肯定不如赤壁
2007年03月03日 07点03分 12
level 1
如果你说曹操兵败乌林和兵败赤壁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那也行我的意思是这里是两个战斗,历史上并没有烧赤壁
2007年03月03日 10点03分 13
level 1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不过是和曹军先锋的遭遇战而已而乌林之战,全歼了曹军所有的水军,以及大半陆军
2007年03月03日 10点03分 14
level 1
曹操初败于赤壁,再败于乌林
2007年03月03日 10点03分 15
level 6
敢情小杜从这里捞到折戟的事情是真的~~有发掘文物证明的话我就相信了
2007年03月03日 11点03分 17
level 1
我不相信米
2007年03月04日 05点03分 18
level 1
曹操作为战略进攻的一方肯定是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赤壁如果人们通常说的火烧赤壁实际上应该说是火烧乌林那也还是火烧乌林规模大于后来的乌林之战
2007年03月04日 05点03分 19
level 1
火烧乌林就是乌林之战啊- -
2007年03月04日 06点03分 20
level 1
格老子,爷认栽了,你把爷的发言都删了吧,爷自己已经看晕了
2007年03月04日 06点03分 21
level 1
不用,反正留着增加点人气,呵呵~
2007年03月04日 06点03分 22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