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里说真金
金元文学研究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无终子 楼主
真金(一二四三—一二八五年)为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个儿子。一二七三年被立为太子,成为自成吉思汗以来第一个被立为太子的蒙古王子。他接触过儒、佛、道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最后接受了儒学,成为元代主张儒治的代表人物。作为太子,他广泛地参与了元世祖时期的政治活动,但未及即位,就在权力斗争中死去。真金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是元朝初期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的真实反映。童年教育一二四三年黄金家族诞生了一位新成员,其父为后来成为元世祖的忽必烈,其母为后来被封为昭睿顺圣皇后的弘吉剌氏之女察必。弘吉剌部是黄金家族的姻亲世家,这位「极美且媚,甚受宠爱」的弘吉剌氏之女理所当然地为忽必烈的正妻,她所生的儿子也相应地为黄金家族的嫡子。忽必烈找到当时很有名气的海云和尚,为这位新生的儿子取名真金。忽必烈在真金之前已有一子朵尔只,但他身弱多病,「竟以慢性病卒」,所以忽必烈对真金的出世欢喜有加。真金少年时,忽必烈对他的教育做了精心的安排。当时忽必烈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广泛招集人才,一时北方精英之士尽会聚于他的左右。他也深知学习各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他以知名儒人姚枢、窦默教真金读《孝经》;佛教喇嘛八思巴教真金读《彰所知论》(八思巴着)。另外,据可靠史料,忽必烈还给真金请来一位道士,向他传授道家思想。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比较,真金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刻苦自励,一次,宗室子弟及鹰房人等携鹰犬至真金窗前,邀他打猎。真金无动于中,尽逐之去。忽必烈对真金学习儒学大力支持,在真金读完《孝经》时,忽必烈设宴招待姚枢等人。继姚枢之后为真金儒学师者是王恂。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位于今河北省)人,为忽必烈宠臣刘秉忠的弟子。一二五三年,受荐于忽必烈,忽必烈命他为真金伴读,一二六一年升太子赞善。王恂对真金要求很严格,对其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使侍其左右。真金所读之书,也有名儒许衡亲自编写。王恂向真金讲述儒家三纲五常以及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又以辽金二朝为例启发真金对儒治的认识。在王恂等儒人的教育下,真金在青年时期逐渐接受了儒家思想及治国理念。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俭、爱民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行为准则。至元初,真金至中书省「署敕」(办公),临行前乳母给他做新衣服穿,他笑而却之曰:「我怎么能追求外观之美呢?」真金有一件上衣有一次被墨汁弄脏,他命侍臣重新染色后再穿,侍臣请弃之,真金郑重地说:「我想做新衣并不难,但这件衣服还没坏,不能丢。」他跟忽必烈视察宜兴(河北滦平县),忽闻母亲「暴得风疾」,当即悲泣,衣不及带而行。中书太子一二六二年忽必烈封真金为燕王,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省为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秩正一品,地位很高。此时真金年仅二十岁,忽必烈并未让他参与国政,只是让他「守中书」。一二六三年,真金又被命为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第二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二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据史料记载,这期间,真金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有两次,一次是跟随世祖巡视宜兴(河北滦平县),另一次为一二七○年受世祖之命巡抚称海(今内蒙古科布多东南)。虽然他还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但仍表现出对治理国家的强烈兴趣。他对丞相史天泽说:「我还年轻,不熟悉祖宗法则,但我执政以后,定要靠你们这些元勋老臣扶持呢?」显示出他笼络大臣的才能。他巡抚称海时,也经常在闲暇时,与同行诸王札剌忽以及从官伯颜等讲论治国修身之道。元初,忽必烈在汉族儒臣的帮助下,相继打败了汗位的争夺者阿里不哥,平定了李 等人的叛乱,从而稳定了他的统治地位,他对儒学也有了新的认识。见真金聪明好学,心中欢喜,产生了立为继承人的想法,恰在此时,一些儒臣向忽必烈提出立太子的建议。一二六五年儒人张雄飞向世祖建议「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一二六八年,陈佑也上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样,一二七三年,在真金三十一岁时,元世祖将真金立为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忽必烈在策封诏书中说:
2007年03月02日 05点03分 1
level 1
无终子 楼主
一二八○年礼部尚书谢昌元建议设立门下省,通过封驳制敕来限制阿合马的权力。忽必烈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拟以廉希宪掌之。真金马上派人对廉希宪说:「上命卿领门下省,无惮群小,吾为卿除之。」阿合马看到门下省设立会限制其权力,于是坚决反对,最后只好作罢。崔斌事件也反映了真阿之争。崔斌,字仲文,马邑人,为忽必烈潜邸之臣,功劳很大。因在世祖面前极言阿合马奸佞,受到阿合马的嫉恨,一二七八年,崔斌为江淮行省左丞,阿合马诬构以罪而杀之。当时真金正在吃饭,投箸恻然,派人阻止,已经来不及。真金与阿合马之争,实际上是元朝内部「汉法」和「回法」之争,也是忽必烈的理财政策同儒臣的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统治观念之争。忽必烈虽然允许真金参政,但并没有给他与其官职相应的权力。所以他与阿合马之争大多失败而告终。一二八二年,真金随忽必烈至上都,千户王着与高和尚合谋,藉太真金之名将阿合马杀死。这样真金与阿合马之争始告结束。力行「儒治」阿合马死后,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真金,执政的欲望更加强烈,他要抓住这个机会,力行其向往已久的「儒治」。当时和礼霍孙入中书为相,真金鼓励说:「汝在中书,诚有便国利民者,毋惮更张。如有阻挠,我将大力支持你。」一二八二—八四年,真金把握其掌中书省的机会,开始力行其儒治。首先,他安插自己的近臣入中书省。何玮被他任命为参议省事,徐琰被任命为左司郎中,杨恭懿、董文用皆入行省议事。何玮、徐琰即将上任时,他勉励他们说:「汝等学孔子之道,今始得行,应该尽平生所学,力行之。」其次,经营其分地。一二八二年,忽必烈下诏,以江西行省的龙兴路(江西南昌)为太子真金的分地。元制,诸王投下在全国均有分地,这些分地一般在行政建制上归元政府管辖,诸王则派人收取一定比例的赋税,也有的诸王投下不派人,应得赋税中央代收。真金向忽必烈证实自己的统治才能,同时也在江南树立一个儒治的典型,让其它江南诸郡效法。第三,控制国子学。国子学既是培养儒官的机构,也是朝中名士文人的荟萃之地,对国家推行儒治比较重要。因此,真金对国子学的发展比较关注,他派其近臣李栋、李谦等到国子学掌教事。一二八三年,他又聘著名儒人刘因于保定,以刘因为国子祭酒。一二八五年,他还以中书省长史耶律有尚为国子司业。对于蒙古诸王的子弟,真金则极力劝他们学习汉文化,入国子学。此外,真金在日常生活和平时言行,厉行儒治之道,以身作则。江西行省以岁课羡余钞四十七万缗献给真金,真金怒而拒之,训斥说:「汝等安治百姓,百姓安,钱粮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钱粮虽多,安能自奉乎。」参政刘思敬以新掠民六十户献给真金,真金放之回原籍,并告诫刘思敬「毋失人心」。同时,真金对言利之臣必大加申斥和贬抑。卢世荣曾以言利进言于真金,真金斥之曰:「财非天降,安得岁收赢乎,恐生民膏血竭于此也,这不光害民还将要害国。」对于有才德的儒人,真金则不论其地位高低,皆礼待之。总之,真金在掌中书省期间,史称「明于听断,四方州郡科征、漕运、造作等凡是有关民之休戚者,闻之即奏,充分显示了其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但总的来看,他的权力是有限的,他的「儒治」只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并不能对全局造成太大的影响。元世祖忽必烈对真金太子的聪明干练是喜欢的,但父子对儒治的看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忽必烈作为一名蒙古政治家,注重的是实用,他使用儒臣有限度,即在儒臣的主张符合其政策时才使用之,一旦儒臣对现行政策(例如理财)无用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之。而真金自幼受到儒学教育,信奉儒家治国之道,他相信要治理国家,非儒治不可。特别是在理财方面,父子俩的观点更是不能兼容,因此忽必烈与真金之间的分歧出现了。一二八四年,忽必烈任用卢世荣改组中书省,卢世荣又罢行御史台,以按察司掌诸路钱粮,大索天下,极尽搜刮之能事。同时,卢世荣还恃忽必烈的信任,肆无忌惮,滥杀无辜,造成朝中凛凛。儒臣们感到更加压抑,他们迫切希望真金出来主持政局,于是,一二八五年出现了「禅位」事件并导致真金的死亡。
2007年03月02日 05点03分 3
level 1
这太子可惜了
2007年09月24日 16点09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