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无终子
	  
	  楼主
	  
	
	
	  真金(一二四三—一二八五年)为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个儿子。一二七三年被立为太子,成为自成吉思汗以来第一个被立为太子的蒙古王子。他接触过儒、佛、道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最后接受了儒学,成为元代主张儒治的代表人物。作为太子,他广泛地参与了元世祖时期的政治活动,但未及即位,就在权力斗争中死去。真金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是元朝初期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的真实反映。童年教育一二四三年黄金家族诞生了一位新成员,其父为后来成为元世祖的忽必烈,其母为后来被封为昭睿顺圣皇后的弘吉剌氏之女察必。弘吉剌部是黄金家族的姻亲世家,这位「极美且媚,甚受宠爱」的弘吉剌氏之女理所当然地为忽必烈的正妻,她所生的儿子也相应地为黄金家族的嫡子。忽必烈找到当时很有名气的海云和尚,为这位新生的儿子取名真金。忽必烈在真金之前已有一子朵尔只,但他身弱多病,「竟以慢性病卒」,所以忽必烈对真金的出世欢喜有加。真金少年时,忽必烈对他的教育做了精心的安排。当时忽必烈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广泛招集人才,一时北方精英之士尽会聚于他的左右。他也深知学习各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他以知名儒人姚枢、窦默教真金读《孝经》;佛教喇嘛八思巴教真金读《彰所知论》(八思巴着)。另外,据可靠史料,忽必烈还给真金请来一位道士,向他传授道家思想。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比较,真金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刻苦自励,一次,宗室子弟及鹰房人等携鹰犬至真金窗前,邀他打猎。真金无动于中,尽逐之去。忽必烈对真金学习儒学大力支持,在真金读完《孝经》时,忽必烈设宴招待姚枢等人。继姚枢之后为真金儒学师者是王恂。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位于今河北省)人,为忽必烈宠臣刘秉忠的弟子。一二五三年,受荐于忽必烈,忽必烈命他为真金伴读,一二六一年升太子赞善。王恂对真金要求很严格,对其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使侍其左右。真金所读之书,也有名儒许衡亲自编写。王恂向真金讲述儒家三纲五常以及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又以辽金二朝为例启发真金对儒治的认识。在王恂等儒人的教育下,真金在青年时期逐渐接受了儒家思想及治国理念。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俭、爱民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行为准则。至元初,真金至中书省「署敕」(办公),临行前乳母给他做新衣服穿,他笑而却之曰:「我怎么能追求外观之美呢?」真金有一件上衣有一次被墨汁弄脏,他命侍臣重新染色后再穿,侍臣请弃之,真金郑重地说:「我想做新衣并不难,但这件衣服还没坏,不能丢。」他跟忽必烈视察宜兴(河北滦平县),忽闻母亲「暴得风疾」,当即悲泣,衣不及带而行。中书太子一二六二年忽必烈封真金为燕王,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省为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秩正一品,地位很高。此时真金年仅二十岁,忽必烈并未让他参与国政,只是让他「守中书」。一二六三年,真金又被命为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第二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二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据史料记载,这期间,真金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有两次,一次是跟随世祖巡视宜兴(河北滦平县),另一次为一二七○年受世祖之命巡抚称海(今内蒙古科布多东南)。虽然他还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但仍表现出对治理国家的强烈兴趣。他对丞相史天泽说:「我还年轻,不熟悉祖宗法则,但我执政以后,定要靠你们这些元勋老臣扶持呢?」显示出他笼络大臣的才能。他巡抚称海时,也经常在闲暇时,与同行诸王札剌忽以及从官伯颜等讲论治国修身之道。元初,忽必烈在汉族儒臣的帮助下,相继打败了汗位的争夺者阿里不哥,平定了李 等人的叛乱,从而稳定了他的统治地位,他对儒学也有了新的认识。见真金聪明好学,心中欢喜,产生了立为继承人的想法,恰在此时,一些儒臣向忽必烈提出立太子的建议。一二六五年儒人张雄飞向世祖建议「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一二六八年,陈佑也上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样,一二七三年,在真金三十一岁时,元世祖将真金立为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忽必烈在策封诏书中说:
	
	2007年03月02日 05点03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