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Su27wxq
楼主
1981年6 月7 日当地时间下午6 时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郊外的塔穆兹。 星期天的郊外显得格外宁静,夕阳西下,一座银白色圆顶的建筑物矗立在一片空旷的荒原上。它三面筑有马蹄形上堤,四周部署有地空导弹和高炮阵地,更显出它的神秘和重要,这就是令以色列恐惧不安的“乌西拉克”核反应堆。为了建造这座70兆瓦的核反应堆,伊拉克耗资4 亿美元,历时近5 年。 突然间,宁静的天空响起了战斗机的尖啸声,14架以色列的美制战斗机突如其来地出现在反应堆的上空。战斗机轮番俯冲,炸弹呼啸而下。瞬时间,响起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核反应堆周围到处是浓烟烈火。空袭只进行了两分钟,庞大的核反应堆就被彻底摧毁。在空袭过程中,伊拉克的地空导弹没来得及发射,高炮也只是零乱地“空放”一阵,以色列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这是一次不义的行动,受到了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国的谴责,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作出反应。但从军事上来评价,这却是一次很成功的空袭行动。为了使读者了解前后过程,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75年。 长期以来,中东一直是世界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战火绵延不断。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一些国家竞相加强武装力量,中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销售市场。 作为中东地区的军事大国伊拉克,倚仗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采购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实力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1975年11月,伊拉克先后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签订了协议,引进核反应堆装备和技术。主要由法国帮助,在巴格达东南约20千米的塔穆兹建造一座核反应堆。计划在1981年7 月14日伊拉克国庆时投入使用。 核能,既能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是否装备核武器,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是抗争和对抗的重要“筹码”。 多年来,以色列一直在密切注视阿拉伯国家发展核技术的动态,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和破坏。当情报部门获悉,伊拉克这座核设施将于1981年7 月投产,当年年底或下一年年初便能生产核武器时,以色列总理贝京感到十分不安。然而更令他焦急的是,以色列当年6 月底进行的大选也将临近,如果不能干几件漂亮的事的话,选民们是不会投他的票的。贝京前思后想,终于下决心要在大选前空袭和摧毁这座反应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拔除伊拉克的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大选中获取选票。一次十分神秘的空袭行动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 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贝京亲自策划了这次偷袭行动,行动领导小组中有空军司令大卫·伊弗里和情报部长舒亚·萨古等人。为此,还专门制订了被称为“巴比伦”的行动计划。贝京决心十分坚定,下了“成败在此一举”的赌注。 为了保障这次偷袭成功,以色列情报机构想方设法搜集了伊拉克核反应堆及其防卫情况的详细情报,把反应堆钢筋水泥外壳厚度、水泥成分、薄弱位置,防卫力量的作战实力,外国专家的活动规律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为了完成这一特殊的使命,以色列人专门抽调了6 架美制F -15和8 架F -16战斗机来执行任务。这两种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不但空战性能超群,而且用来执行空袭任务也是“得心应手”。由于这是一次航程很长的远程奔袭,F -16的油量稍显不足。为此,他们对F -16飞机进行了专门的改装。 在飞行员的挑选上,以色列人也毫不马虎,他们从空军各个作战部队挑选了24名“尖子飞行员”组成行动突击队,指挥员是一名参加过三次中东战争的上校飞行员。突击队的训练是十分严格的,飞行员常常在干燥闷热、没有地面标志、荒凉的沙漠地区上空进行长时间的超低空密集编队飞行,有时飞机与飞机之间的间隔竟不到1 米!F -15战斗机航线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从以色列空军基地到巴格达,单程距离近千千米,途中还要飞过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领空,要做到隐蔽秘密,真是难上加难!根据飞机的最大航程限制和尽量避免被别国雷达发现的要求,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反复推算、分析比较了多种方案,最后选定了从西奈埃齐翁基地穿越亚喀巴湾,绕过约旦南端转向东北,沿约旦和沙特阿拉伯边界穿过幼发拉底河谷,直达巴格达的航线。这是一次往返飞行2000千米的行动,要穿过3 个国家,最后进入伊拉克“心脏”地区,攻击严密设防的目标,这可真是“虎口拔牙”!但是,既然已经下了“成败在此一举”的赌注,贝京也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
2007年02月01日 16点0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