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
level 7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
捏
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3
level 7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4
level 7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制作时抓一块面约50-60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人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5
level 7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前人已将蜜麻花的原料讲得很清楚了。不过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6
level 7
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7
level 7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8
level 7
萨其玛 萨其玛是满族的名糕点,民间传说是一位满族的将军留传下来的。因其好打猎,为携带方便,故制作这样一种糕点。其原料是以鸡蛋和白面做成的细条,过油煎炸,再 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条。糕面撤上青红丝,其味香甜可口。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9
level 7
糖火烧 北京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1
level 7
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 豆陷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2
level 7
灌肠,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 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灌肠分两种: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 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 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为最好。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3
level 7
豌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4
level 7
老北京小吃—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是北京小吃中的夏令食品。洁白如玉的杏仁豆腐经过冰镇盛在碗内,兑入冰镇过的桂花糖汁,点缀红绿樱桃及葡萄干等,红绿果料,清淡雅丽。食后甜蜜醉人,冰凉的感觉沁人心肺,到了夏季,许多家餐馆,特别是清真小吃店都有供应。 杏仁豆腐不仅民间流行,宫廷中食用也很普遍。爱新觉罗·浩在《食在宫廷》中写到杏仁豆腐的制法:杏仁80克,白糖150克,琼脂25克。用开水将带皮的杏仁浸泡3分钟,然后剥去皮,用水冲洗干净,加水磨成杏仁浆,滤去杏仁渣。加水将琼脂上火化开,兑入白糖50克,煮10分钟后倒入杏仁浆,煮一开后(不宜煮得时间过长,会失去杏仁的香气)立即将杏仁浆倒入深6厘米的器皿中,撇去浆面浮末,然后让其冷却凝固成杏仁豆腐。把白糖100克倒入锅内,加水80克,将锅上火,煮成糖水,出锅后晾晾,将冷却的杏仁豆腐用小刀切成斜块,把小块杏仁豆腐,放小碗内从碗边倒进糖水,杏仁豆腐即浮在水面。 过去只用上述材料做杏仁豆腐,可最近也有加入樱桃或桃等水果的。 现民间供应的杏仁豆腐,用牛奶为主料,不用杏仁粉,改用杏仁精,虽有杏仁味儿,却无杏仁润肺清热之功效。据现代科学研究,杏仁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不用杏仁粉而改用杏仁精,实有偷工减料之嫌。 杏仁豆腐色泽白洁,口感细腻润滑,甘甜醇厚,清凉可口。有润肠、养肺、止咳的功效。 原料:杏仁、青梅、金糕、白糖、琼脂 制作方法:将大米、糯米混合一起洗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杏仁用温水浸泡15分钟取出,搓掉黄皮,洗干净与大米、糯米一起加凉水250克磨成稀糊状;凉水入锅,用旺火烧沸,将稀糊倒入锅中,沸腾5分钟即成杏仁茶,随即舀入桶中保温;食用时,将杏仁茶盛入碗中,放上白糖和糖桂花汁便可。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5
level 7
老北京小吃——蜜三刀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糕点,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北京蜜制小吃品种很多。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 老号祥聚公蜜三刀也很有名气,是老北京重要年货。北京地安门小吃店制作的蜜三刀,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原料: 面粉、芝麻、白砂糖、生油、炸油、饴糖、蜂蜜、桂花、碳酸钠 制作方法: 将水、生油放入盆中,搅匀后加入面粉;揉和成面团, 将饴糖、生油、水等放入盆中,搅匀后加入面粉制成里脊 将和好的皮、里脊分成相同的小块,将皮面擀成长方形面片,刷上水,把与面片相同形状的里脊片铺在上面,再粘上芝麻,擀好,切成长条,再横刀切下三分之一成生坯 将生坯放入165℃的油中炸至浅黄色时捞出,迅速倒入糖浆中透浆 将白砂糖、水放在锅内熬到114℃左右,加入饴糖、桂花,将熟坯倒入挂浆,捞出晾凉后即成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6
level 7
褡裢火烧 作为北京小吃文化的代表之一, 以前褡裢火烧主要就是猪肉大葱一种馅,但为了适应不同的口味, 现在已发展到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为馅的三鲜馅;用猪肉与野菜、芹菜、西葫芦及牛肉大葱等五种馅了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7
level 7
豆汁 看您是不是老北京,得问您是否喝豆汁。只有地道北京人才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豆汁是什幺?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 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舒乙先生一次在“南来顺”喝豆汁时,说香港导演胡金铨说:“谁不能喝豆汁,谁就无资格研究老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也很喜欢喝豆汁。抗战期间居住上海留须不出,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沪演出,特带4斤装大瓶灌满豆汁,以尊师长,传为佳话。土得不能再土的豆汁,居然有慰藉居住在外地的老北京人思乡的魅力。据说,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仙逝前,是喝完一口豆汁后,才乘鹤归去的。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8
level 7
爆肚 提起北京的名小吃少不了爆肚,会吃的人吃爆肚喜欢吃老味道,这就不能不提地坛北门往西一点的西德顺爆肚王,这家店算起来已有一百年历史了。据说有位70多岁的老人来到这里,专门点了很少人爱吃的爆肚板,一次吃了两盘,喝了两瓶小二锅头,边吃边夸,这就是他小时候吃的那个味儿。 地坛北门口的和平里中街平常行人不多,很安静,往西300米就是今年4月才更名扩张的西德顺爆肚王,门脸古朴,很有老北京的风味。店里装修也是古色古香,桌椅板凳均是硬木,盘碗等食具都是清一色的景德镇青花瓷。一到饭点儿,店里的客人总是坐得满满的,每个桌子上至少有两盘爆肚。据说爆肚要一盘盘地上,凉了就不好吃了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19
level 7
冰糖葫芦 又到了冬季,不禁使人想起儿时拿着冰糖葫芦的甜蜜时光……看着那红似玛瑙的果实使人想起那首百听不厌的歌:“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其实,山楂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酸甜的美味,它更是健康保健的食物。 山楂又称红果、山里红、胭脂果。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最新测定显示,山楂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尤为突出的是:以每百克山楂果肉为例:含VC53毫克,在水果中仅低于鲜枣和猕猴桃、含VE7.32毫克,居水果之冠、含胡萝卜素100微克,在蔷薇科水果中名列前茅。VC、VE及胡萝卜素是抗氧化剂,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时常吃山楂会有一定的防衰老、美容、防癌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每百克山楂果肉中含钙53毫克,在水果中仅低于小叶橘和柠檬。钙不仅可以维护骨骼和牙齿的健康,参与神经传导、血液凝固的过程,还可以维护肌肉的伸缩和舒展及心脏的正常搏动,所以,常吃山楂还有利于情绪的稳定、血压的调节。 每百克山楂果肉中含膳食纤维3.1克。俗话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膳食纤维是身体的“肠道清道夫”,充足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食肠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果胶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糖、预防胆结石形成的功效。 山楂中还含有多种生活活性物质,如三萜类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动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等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增食欲,助消化,破瘀血,止泻痢。 山楂除生吃或制成果脯、山楂糕、罐头、糖葫芦等休闲食品外,还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如山楂肉丝、点心馅、山楂饼等。还可以干制成山楂片煮水饮用,具有很好的润燥生津作用。 山楂虽然是营养品,也不是多多益善。山楂吃多了会伤中气。所以,中气不足的人,尤其是食用人参等补气药的要慎食。山楂味酸,食用后应及时漱口,以防损伤牙齿。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20
level 7
芸豆卷 芸豆卷原是民间小吃,后成为宫廷小吃品种。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制作方法: 芸豆卷要用白芸豆破碎去皮,放在盆里用开水浸泡一夜,将豆皮泡出浮水面去净,再用温水淘净。用淘净的芸豆瓣放入开水里煮,加一些碱,煮1个小时后,用漏勺捞出,用布包好,上屉蒸20分钟,取出过箩。将碎瓣擦成泥,再用箩过滤成小细丝。 将芸豆丝倒在干净的湿布上,隔着布搓揉成细泥,用一块干净的湿白布平铺在案板上,将芸豆泥搓成3.5厘米的细条,放在湿白布上压成片,用光滑的刀面反复地抹,直至芸豆条抹成0.1厘米厚、15厘米长、6厘米宽的长方形薄片,然后抹上一层细豆沙馅,顺着湿布从长的边缘两面卷起,用双手隔着布轻轻捏一下,压一下,使它略微粘在一起,不再分开,切齐两边,再切成2厘米的段即成。 芸豆卷色泽透亮,红白相间,香绵爽口。
2007年01月23日 13点01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