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晚明军职与军阶
明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一楼李如松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1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醒目起见,我把晚明军职与军阶的对应表列如下:
表中的对应当然不是绝对的。像世宗朝的马芳都已经是左都督了,还在当参将,“偏裨加左都督,自芳始也”(明史马芳传),崇祯朝的申甫,“授都司佥书,即日召见,奏对称旨,超擢副总兵”(明史申甫传),特例所在多有。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2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虽然看起来好像一目了然,这张表其实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地方。军阶那一栏称作「军阶」其实是不对的,那些实际上都是卫所都司都督府当中正式的官职,在上述的官衙中具体管事的,「自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以时修浚其城池而阅视之」[3]。这些官职之所以会变得类似官阶,主要是因为卫所以下的官职大部分是世官,可以世袭的——明代的世兵制不单只是针对士兵而言。最底层的士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指挥体系中的军官数量没有那样大的弹性可调整,世袭到后头就会变得人浮於事。明代又喜欢拿世袭的军官官位作赏赐之用,搞到后来就变成「正德以来,军职冒滥,为世所轻」[4]、「成化中,增太祖时军职四倍,今(嘉庆)又增几倍矣。锦衣初额官二百五员,今至千七百员,殆增八倍」[5]的烂摊子。
[3]《明史》职官志〈兵部〉段。
[4]《明史》兵志〈卫所〉段。
[5]《明史》选举志〈兵部〉段。
於是那些本来并非常设专设的临时职位因为其处理具体事物更贴切的即事性而变得越来越正式。最早出现的是总兵—副总兵—参将的体系。如建文帝调兵遣将应付燕王的靖难之师时,「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6]率兵出征;又好比说成化年间为平定刘千斤之乱,「敕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都督喜信、鲍政为左、右参将,…发京军及诸道兵会讨」[7]。这种二或三级的指挥体系其实在明初就已具雏形:明太祖屡次遣人北征,即曾「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8]、「命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征沙漠」[9];诸如此类的体系很明显都是大征伐之用,不过视情况而有二、三级之别。这样整齐的体系之外又常有游击将军之设,又更不拘成法。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3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虽然看起来好像一目了然,这张表其实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地方。军阶那一栏称作「军阶」其实是不对的,那些实际上都是卫所都司都督府当中正式的官职,在上述的官衙中具体管事的,「自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以时修浚其城池而阅视之」[3]。这些官职之所以会变得类似官阶,主要是因为卫所以下的官职大部分是世官,可以世袭的——明代的世兵制不单只是针对士兵而言。最底层的士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指挥体系中的军官数量没有那样大的弹性可调整,世袭到后头就会变得人浮於事。明代又喜欢拿世袭的军官官位作赏赐之用,搞到后来就变成「正德以来,军职冒滥,为世所轻」[4]、「成化中,增太祖时军职四倍,今(嘉庆)又增几倍矣。锦衣初额官二百五员,今至千七百员,殆增八倍」[5]的烂摊子。
[3]《明史》职官志〈兵部〉段。
[4]《明史》兵志〈卫所〉段。
[5]《明史》选举志〈兵部〉段。
於是那些本来并非常设专设的临时职位因为其处理具体事物更贴切的即事性而变得越来越正式。最早出现的是总兵—副总兵—参将的体系。如建文帝调兵遣将应付燕王的靖难之师时,「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6]率兵出征;又好比说成化年间为平定刘千斤之乱,「敕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都督喜信、鲍政为左、右参将,…发京军及诸道兵会讨」[7]。这种二或三级的指挥体系其实在明初就已具雏形:明太祖屡次遣人北征,即曾「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8]、「命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征沙漠」[9];诸如此类的体系很明显都是大征伐之用,不过视情况而有二、三级之别。这样整齐的体系之外又常有游击将军之设,又更不拘成法。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4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虽然看起来好像一目了然,这张表其实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地方。军阶那一栏称作「军阶」其实是不对的,那些实际上都是卫所都司都督府当中正式的官职,在上述的官衙中具体管事的,「自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以时修浚其城池而阅视之」[3]。这些官职之所以会变得类似官阶,主要是因为卫所以下的官职大部分是世官,可以世袭的——明代的世兵制不单只是针对士兵而言。最底层的士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指挥体系中的军官数量没有那样大的弹性可调整,世袭到后头就会变得人浮於事。明代又喜欢拿世袭的军官官位作赏赐之用,搞到后来就变成「正德以来,军职冒滥,为世所轻」[4]、「成化中,增太祖时军职四倍,今(嘉庆)又增几倍矣。锦衣初额官二百五员,今至千七百员,殆增八倍」[5]的烂摊子。
[3]《明史》职官志〈兵部〉段。
[4]《明史》兵志〈卫所〉段。
[5]《明史》选举志〈兵部〉段。
於是那些本来并非常设专设的临时职位因为其处理具体事物更贴切的即事性而变得越来越正式。最早出现的是总兵—副总兵—参将的体系。如建文帝调兵遣将应付燕王的靖难之师时,「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6]率兵出征;又好比说成化年间为平定刘千斤之乱,「敕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都督喜信、鲍政为左、右参将,…发京军及诸道兵会讨」[7]。这种二或三级的指挥体系其实在明初就已具雏形:明太祖屡次遣人北征,即曾「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8]、「命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征沙漠」[9];诸如此类的体系很明显都是大征伐之用,不过视情况而有二、三级之别。这样整齐的体系之外又常有游击将军之设,又更不拘成法。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5
level 12
顶这样的技术贴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6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6]《明史》〈盛庸〉传。
[7]《明史》〈白圭〉传。
[8]《明史》〈冯胜〉传。
[9]《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正月癸巳条。
大征伐的建置平日自然少见,因而明初先成其规模的其实是防御体系:「凡镇戍将校五等:曰镇守,曰协守,曰分守,曰守备,曰备倭。皆因事增置,视地险要,设兵屯戍之」[10]。总兵—副总兵—参将的征伐体系确立以后又与上述的镇戍体系结合,於是总兵/镇守—副总
兵/协守—参将/分守—游击—守备的边镇体系就有了雏形:「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11]。
[10]《明史》职官志〈兵部〉段。[11]《明史》职官志〈总兵官〉段。
此外,表中更低阶的官职以总字结尾也是有缘故的。晚明军队中规模最大的常设建制通常是营,兵额多半在五千以下,数千之间;守备以下仅备一城之守,通常不及千人。到了千总把总百总这个层级,率领的通常都不是独立的单位而是营建制的一部分,而建置中的官职也是名目繁多,其下可有队长、什长、伍长等等不一而足,故表中不详列。营以上的建制通常以镇称之,然而在晚明一个镇的辖区是很大的,其中较大的九个便是所谓的「九边」,与其说是单位编制,不如说是军区;总副参游各有其营兵隶属,「总兵官总镇军为正兵,副总兵分领三千为奇兵,游击分领三千往来防御为游兵,参将分守各路东西策应为援兵」[12],权限与责任都要大上许多。(待续)
[12]《明史》兵志〈边防〉段。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7
营兵里的坐营官一般是指都司还是游击?
2014年02月03日 15点02分
level 8
haochuan3333 楼主
2012年06月01日 12点06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