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让爱走动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坚持着看完,也许因为自己有点萎靡,也许自己根本无法体会那种形而上的深刻。总之,除了男主角的美貌,并莫名的钟情于各类女人,还有那些不停的性爱场面和无端的裸体之外,脑子里一片混沌与茫然。没办法,找来几篇经典的分析细读了一下,终于有点透彻了……无奈,也为自己的浅薄深感汗颜,憾于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005年05月14日 08点05分 1
level 1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与重,灵与肉,性与爱的思考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在原著里面,“托马斯突然想起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的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另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但托马斯似乎并不在乎他的另一半是谁,而特瑞沙却希望完全拥有他的爱,并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了托马斯。  托马斯与特丽莎,特丽莎与萨宾娜,托马斯与萨宾娜,萨宾娜与弗兰茨,托马斯与无数女人,特丽莎与偶遇的男子……双双对对或者孤孤单单,都挣扎在爱和情欲里。
2005年05月14日 09点05分 2
level 1
在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将要走向毁灭的时候,布拉格发生了政变,俄罗斯入侵。引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的话题。  俄狄浦斯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被波里斯国王收养,长大成人。一天,他遇见一位显贵官员在山路骑马而来,一场口角,他竟把那人杀害了。后来,他成了依俄卡斯达皇后的丈夫,当了底比斯的国王。他一点也不知道他在山里杀害的人就是他自己的父亲,而与他同床的竟然是他的母亲。正在这时候,命运之神降灾于他的臣民,瘟疫蔓延,人们痛苦不堪。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正是灾祸之源,便自刺双目,离开底比斯流浪而去。
2005年05月14日 09点05分 4
level 1
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米兰•昆德拉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俊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2005年05月14日 09点05分 7
level 1
诠释生命的四重奏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着两个宇宙:无比辽远的外宇宙和无比深邃的内宇宙。对两个宇宙的探索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在不同时期,这两类探索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异,人们因此也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来表现这种理性的探求。在英雄的史诗时代,人们开拓空间、征服自然,显示出任何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巨大力量。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最适合用交响乐式的作品来表达。而一旦对外界的探索和征服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眼光开始投向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人性的自身批判时,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就未免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再难与这个时代的节拍相契合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荷马、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还没有哪个现代作家像昆德拉那样,穿透变幻莫测的政治云障,直刺人类深层本质的劣根性。在从共时性的阐述过渡到历时性的诠释中,昆德拉对生命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批判,从而接触到人类内宇宙的最核心部分,完成他对内宇宙的理性探求历程。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2005年05月14日 09点05分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