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2DPM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8 发帖数: 713 关注贴吧数: 0
“好读书”和杨绛 “好读书”和杨绛   刘江  娇小清瘦的杨绛,端丽、朴素。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知识女性特有的典雅使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看上去依然很迷人。那句著名的诗句可以很贴切地形容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9月7日,这位中国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一个毕生酷爱读书的人,将与其夫钱钟书先生共同的财产———今年上半年获得的72万人民币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而且,杨绛将把夫妻二人未来所有著作的版税都交付母校,作为这个奖金的基金。  “很多人开玩笑,说杨绛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  杨绛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在《干校六记》中,她回忆夫妻二人在到达干校后面对即将居住的大棚,首先烦恼的是:没有书。此刻,她纯真的笑容和满头白发看起来丝毫不会使人感到不协调,渊博的学识和洞烛世情的淡薄使这份纯真显得如此飘逸出尘而又水到渠成。  “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杨绛微笑着婉拒了主持人让她坐着发言的好意。  杨绛说,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有钱人家的子女上学很容易,贫苦人家的孩子往往好读书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上中学都困难,就更不用说上大学了。希望奖学金能帮助贫寒人家的子弟如其所愿。”  对于钱钟书和杨绛来说,读书已经不仅仅是职业,而是他们的精神支点。书中的知识和智慧已经通过深刻的感悟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念,引导他们走向完美的人生。  当主持人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提到他曾获得过牛津大学文学副博士学位时,杨绛先生坦然而又坚决地纠正说:“不是副博士,是学士学位。”  杨绛非常诚恳地说,她对学生的希望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做学生的时候对此感受不深,现在老了,越老就越觉得意味深长。”她说,自强不息就是从我做起,求知识,学本领。厚德载物是道德的标准,是求知识学本领的目的。如果只有前半段落下了后半段,就失去了意义。上半句是起,下半句是止。八个字很完美。  杨绛的礼貌体现出她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良好教养。讲话完毕,她真诚地鞠躬说,“谢谢清华大学帮助我实现了我们一家三个人的心愿。”  清华的校友说,这位海内外闻名的大学者在不久前过了90岁生日。她不想张扬,就在清华校园的甲所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在学校参观散步。其间,只与极少数的亲友在一起吃了顿面条和一个小蛋糕。她坚持自己花钱,说是自己过生日,要请大家吃饭。  一个年轻的记者向她讨教现代社会读书人的困惑:在信息无边的网络社会,怎么甄别好书和坏书。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这需要有很好的学识去鉴别。“钱钟书比我强,他鉴别得很快,他的底子厚。”  岁月没有在她身上烙刻下沉重的印记,她皮肤白皙,面色清明,反应敏捷。朋友介绍说她体育好,会爬绳子。她则顽皮地插话,“我很会翻跟头。”  她慈祥地凝视着满屋年轻的身影,达观地说,“他们是嫩芽芽,我是日薄西山。”  杨绛曾翻译过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人民日报》 (2001年09月27日第十二版)
【转】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 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 ■凸凹   作为社会中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在酒吧中坐着,灯红酒绿的热闹中,会突然孤独得浑身发冷,感到那是别人的氛围,是别人调配的一坛盐水,而自己则只是一只带泥的萝卜,被腌渍之后,身上仅有的一些汁液,也被盐水虹吸出体外,抽缩得越来越小。便找不到自尊的影子。   偎在沙发的软窝中,厮守着一爿令人眼花缭乱的屏幕。屏幕像个魔镜,方寸之间,拨弄着整个世界的物与事,是与非,富足得遍地金银,生动得满目时尚。但是,渐渐地,无聊和寂寞弄得你无法忍耐,无论你怎么变换频道,懊丧总是锁定在心中。感到那是别人的风景,那铺天盖地的绚烂,让你无所适从。汪曾祺在《泰山片石》说过类似的感觉——泰山固然伟大,但我是个体弱的小老头,横竖拿它没办法,便望而却步,便心存忧郁。   这也正如密密的雨脚之中,那远处的楼宇虽然有着阔大的屋檐,但给你的却是阴郁的忧愁;因为近处的你,当下的需要,仅仅是一把小小的伞而已。   如此说来,个体生命为何常感到孤独、寂寞、忧伤和无奈?盖因身外的世界太热闹了,环境的浮躁使人不能清静自守,煽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   然而世间遍地都是诱人的货色,且都在个人拥有之外。   于是,在迷惘中生出酽茶一般的凄怜便是很自然的事。在欲望中的人,谁能忍受自己拥有得太少?失落之中,一个叫卑微的东西,便如影随形了。   但有些人,却不被这种卑微所折磨,比如文人——   阳光汪在玻璃窗上,毛茸茸的,即便在房间的最暗处,也感到温暖;书册斜在架上,沉寂寂的,即便是在远处望上一眼,也有徜徉在字里行间的快感。不在于阳光有黄金的质地,也不在于书册有岁月的格调,而在于他们的需要比较单纯。   轻简的生活欲求,使文人不旁鹜、不觊觎,其精神世界可自给自足,心中饱满,寂寞着也快乐着。   这种情形,给人一种有益的启示:身外的颜色再好,世间的诱惑再多,如果视而不见,不为之所动,潜心过属于自己的日子,所谓凄怜,所谓迷惘,所谓失落,也就远你而去。   年老体弱的汪曾祺对巍峨的泰山望而却步之后,并没有因此而自哀自怜,而是淡然一笑,拉着他的腻友林斤澜在泰山脚下喝黄酒。喝得意气阑珊,心中温暖。看着艰难跋涉的青年人,他甚至很得意:你看,咱拿泰山没办法,可它拿咱也没办法;咱虽然没能得到攀登之乐,但咱享受到了饮者的趣味。   他当时说了一句俚语,即:人生在世,不能小鸡吃黄豆——强驽。   就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处世做人,要量力而行,不强求自己能力之外的物事。   这是一种生活智慧。   安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安于自己的生活趣味,还有什么不可释怀的苦恼?   揣度一下,感到他的这种睿智,缘于两种途径:一是他本人的人生阅历,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思考,通过读他的书,知道他是个喜欢“琢磨”生活的人;二是他饱经了书香的涵养,他是个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书页中悠远的文化信息,被他“化”为自己的生命细胞———不拥有森林,未必就不闻松香。   知堂在《〈自己的园地〉旧序》中说:“我因为寂寞,在文学上寻求慰安……得到了相当的效果了。反正寂寞之上没有更上的寂寞。”依照这样的逻辑,悲苦之上没有更上的悲苦,失意之上没有更上的失意——人只要定低了生活标杆,节俭了对身外的欲求,细小的所有,就是大有;些微之所得,便会得到大的满足。   海德格尔也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世上之时,静静地听着风声也能体味到真正的快乐。他的话在一个叫梭罗的美国人那里得到验证。梭罗离群索居于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在只拥有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形下,居然快乐地生活了两年,写出了一部精神盛典《瓦尔登湖》,告诉人们,人,完全可以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在现世世界上,还有一群在生命本质上与文人一样的人——那就是清贫而幸福的农人。   为什么茅屋里有不断的歌声?朴质的脸上常堆着麦子一样灿烂的笑容?   盖因为他们只索求自己真正需要的,没有过剩的欲望。   他们与文人不同的是:他们虽然“琢磨”出了生活的本质,却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懒得说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