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zwj198215
楼主
合肥工业大学(主页)校长 徐枞巍
**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主页)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高校而言,我认为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具有同一性。因为高校内部产生的创新成果,表现形式是自主创新,实现形式是协同创新,就是说自主创新最终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的,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搞好协同创新 必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
作为大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龙头。围绕学科建设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必须服务于创新链、产业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协同创新就没有结合点,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就难以发挥相应效益。近年来,国内汽车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水平,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围绕汽车制造这个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长期与国内相关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汽车设计、新材料应用、 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汽车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方面,如此长的产业链,学校在每一链的环节上准确定位,做到把学科建设与产业链高度对接,并卓有成效地产生了大量创新成果。例如,在与奇瑞合作中,我们通过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汽车设计数字化,将汽车的设计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四年前,学校组织科研人员开始联合攻关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相关技术和产品,目前四款自动变速箱除了VCT没有研究,其他3款都已经做出样机;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了7种,其中3种已经产业化并替代进口;并且,国有品牌汽车生产线和生产装备70%以上是由我们提供,实实在在地为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认为,每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都能通过学科建设组织攻关,每个学科建设都能为产业链提升提供服务,在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这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所在。作为工科大学的学科,往往是一个学科对应一类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学科建设是定位在服务产业链上;如果没有准确地对应某一产业链,学科建设也往往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只有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结合,才能通过双轮驱动共同发展和提升,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实现协同创新 必须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
实现协同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就是产学研合作。而实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必须构建3个要素:一,合作双方都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利益共享;三,要有合作的平台。3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产学研合作都不会形成协同创新驱动,不会产生创新的效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产学研合作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项目结束了,产学研合作也就中止了,产学研合作像是一锤子买卖。如何围绕3个要素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我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协同的主体是高校,这两个主体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
业有创新的需求,而高校有创新的动力,高校只要把科研定位在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层次上,就能担当协同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主页)强调“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科研理念,就是要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应当是高校激活企业,而不是企业激活学校。而中国现阶段却大量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找不到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是否需要创新也认识模糊;只要经营情况还不错,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就不那么强烈。如果高校有创新的热情和协同意识,并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就有可能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最后形成有机协同实现创新
今年5月,我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几位同志和一批教授去南昌一飞机制造企业就产学研合作进行洽谈,当时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经过沟通,双方就3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磋商,目前,双方合作研发工业机器人等两个合作项目已启动并正在进行。我们的主动对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半年多来,该公司总经理已来校3次,并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类似这种主动到企业沟通洽谈产学研合作的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每年都有上千人次;作为校长,我一年至少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二三十次,而且每次主动出击都有很好的收获。
2012年01月12日 01点01分
1
**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主页)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高校而言,我认为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具有同一性。因为高校内部产生的创新成果,表现形式是自主创新,实现形式是协同创新,就是说自主创新最终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的,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搞好协同创新 必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
作为大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龙头。围绕学科建设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必须服务于创新链、产业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协同创新就没有结合点,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就难以发挥相应效益。近年来,国内汽车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水平,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围绕汽车制造这个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长期与国内相关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汽车设计、新材料应用、 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汽车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方面,如此长的产业链,学校在每一链的环节上准确定位,做到把学科建设与产业链高度对接,并卓有成效地产生了大量创新成果。例如,在与奇瑞合作中,我们通过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汽车设计数字化,将汽车的设计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四年前,学校组织科研人员开始联合攻关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相关技术和产品,目前四款自动变速箱除了VCT没有研究,其他3款都已经做出样机;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了7种,其中3种已经产业化并替代进口;并且,国有品牌汽车生产线和生产装备70%以上是由我们提供,实实在在地为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认为,每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都能通过学科建设组织攻关,每个学科建设都能为产业链提升提供服务,在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这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所在。作为工科大学的学科,往往是一个学科对应一类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学科建设是定位在服务产业链上;如果没有准确地对应某一产业链,学科建设也往往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只有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结合,才能通过双轮驱动共同发展和提升,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实现协同创新 必须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
实现协同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就是产学研合作。而实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必须构建3个要素:一,合作双方都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利益共享;三,要有合作的平台。3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产学研合作都不会形成协同创新驱动,不会产生创新的效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产学研合作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项目结束了,产学研合作也就中止了,产学研合作像是一锤子买卖。如何围绕3个要素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我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协同的主体是高校,这两个主体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
业有创新的需求,而高校有创新的动力,高校只要把科研定位在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层次上,就能担当协同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主页)强调“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科研理念,就是要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应当是高校激活企业,而不是企业激活学校。而中国现阶段却大量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找不到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是否需要创新也认识模糊;只要经营情况还不错,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就不那么强烈。如果高校有创新的热情和协同意识,并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就有可能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最后形成有机协同实现创新
今年5月,我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几位同志和一批教授去南昌一飞机制造企业就产学研合作进行洽谈,当时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经过沟通,双方就3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磋商,目前,双方合作研发工业机器人等两个合作项目已启动并正在进行。我们的主动对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半年多来,该公司总经理已来校3次,并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类似这种主动到企业沟通洽谈产学研合作的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每年都有上千人次;作为校长,我一年至少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二三十次,而且每次主动出击都有很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