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现在谈所谓纯粹的爱情,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太迂腐了、太小儿科了、太理想主义了。在一些人眼中,爱情似乎成了和汉堡等同的洋快餐,被不加咀嚼地消费着。还有些人在经历了很多感情的波波折折、起起落落之后,麻木、倦怠,觉得看透了一切,不再在意,不再珍惜,从此拒绝爱情。 周五晚我会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已故诗人苗强和妻子沈舒忆的纯粹的爱情故事。 苗强是原鲁迅美术学院美学教师,去年5月因第二次脑出血离开人世。其大量的作品是在1999年第一次脑出血后在失写、失读、失语、失忆,右半身瘫痪的的情况下创作的,诗集《沉重的睡眠》获得文学界极高评价。沈舒忆同样是一位有着极高天份的女人,是她赋予了苗强第二次生命,并且用8年的历程诠释着人世间最为真挚的爱情。 周五晚沈舒忆作客《神州夜航》,讲述她与苗强的爱情故事。 相关内容参见:http://www.zhongdian.net/art/default.asp?classid=12
2005年04月14日 02点04分
1
level 1
文学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一次漫长的探险 5月25日,是一个雨天。一位诗人走了,年仅40岁的生命消失在雨中。 苗强,一个北大哲学系毕业的美学研究生,一位鲁美和辽大出色的美学教师。1999年,他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他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连记忆也丧失了。医生对他最乐观的宣判是:恢复个两三年以后,可能会借助手势表达一些简单的意思。但是,在他得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候,他开始了诗歌创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以每周两首的速度写诗,出版了诗集《沉重的睡眠》,这102首十四行诗,让你看到,苗强是个奇迹。写作成了他存在的根本信念,写作的过程就是追问的过程,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过程,可以说是写作挽救了他。但终究,他还是没有逃出死神的掌握…… 逝者如斯夫,读了以下摘自诗人苗强《沉重的睡眠》中三首诗,你会相信,只有透过死亡和病痛,透过荒谬感,人才能抵达存在的深处,对自己有个透彻的认识。 三五 我过去抱憾自己竟没有无所事事的 时候 这说明我并不过得充实 我想象自己是一台加速运转的机器 终有一天齿轮和螺丝被甩出来 弄得满地都是 但是我不想停下来 而且还不断加速 好像我特别期待 让自己报废的那一天 无所事事 只能使我四分五裂 我的抱憾 似乎隐晦地完成了对命运的抵御 但我的声音之微弱就像一个操作工人 在一台巨大的轰轰作响的机器旁的 一声叹息 机器因此运转得更快了 命运的机器因此运转得更快了 而他也十分满意满意于自己的徒劳 七二 有人说我以前的诗像谶语 预言了 我这场灾难 但是我只是满足于 虚构 在诗中创造另一个我 像镜子中的影像 把现实中的我 两相对照 庶几来把自己看清 我以前的诗像谶语 就是现实中的我 中谶 而诗中的另一个我 照例 在虚构的精神生活中沉沦或者上升 根本不受影响 或者换句话说 它可能具有永恒的价值 如果 我有幸看到再过一千年一万年 我的诗还能存留于世间 那么是不是 谶语以及作者是谁 都不重要了 这些诗选中我做它们的作者 纯属偶然 九八 我的生活是一种刑罚 有时采取 幸福的方式 所以幸福看起来 几乎唾手可得 可是看看它已经 毁了多少人 我出于一种本能 像躲避灾难一样躲避它 走着一条 不断使自己惊异的道路 也许 拒绝幸福是一种疾病 至少是一种 阴暗的心理 就像一棵大树的结疤 拒绝美丽 但是 这里面包含着 不幸的价值 包含着尼采式的肯定 这一切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背景 成为打击 我唾弃 我毁灭 我或者反过来说 鼓舞我 激励我 保佑我 甚至给我带来力量的东西 苗强(1964 2004),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曾在辽宁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任教。 上大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星星》等杂志发表诗歌60余首。有作品入选《探索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有诗集《一条路失去两边的风景》(未出版)。并有小说和理论文字发表。 1999年,得了脑出血,患失语症,半身瘫痪。在康复期,完成了诗集《沉重的睡眠》。
2005年04月14日 02点04分
2
level 1
沈舒忆回忆之一 文章序言 这一次,是我主动的选择“痛苦”,我用我的笔和我的心一起,重新经历生命中那些铭心刻骨的日子。每一段回忆都让我麻木,结痂的心再痛一次,再流一次血,也许这样的“自我催残”是命运的安排,我无法逃避。 迎向那刀刃的锋芒,给自己勇气,凝视它,我的生活将化成一片光明。 记得小时候,每当想起岁月悠长,人生无以为寄的时候,总有火车的长鸣,穿过远方的沉寂,给我的心灵以莫名的安慰,今日社会,到处是钢铁的垃圾,建筑工地的日夜咆哮,还有什么能再来安慰我? 与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邂逅,寒喧之后他问:“这些年,你在忙什么?”一时无言以对,稍顷,脱口而出:“忙着受打击,”这话说的是实情。人到中年,没有子嗣,接踵而至的变故,灾难,挫折,打击追逼着我,让我无法喘息。今天把这些过往岁月的故事,感悟整理出来,是我宿命的表达。 这样的午后,把自己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中,笔端流淌出这些文字。太阳以它独步天庭的傲慢,古往今来,抚尉着多少人,给她们光明,希望。今天它又来抚慰我,让我不再感觉孤独,此时,耳边又响起了儿时火车的长鸣…… 和观照内心的自然去对话吧,怀着默许,相信理想,相信奇迹,相信爱。文章之二:同一首歌 在歌声中,她看见一男子,手持春光,他的睿智与潜藏的光芒,被他身边,那女子的眼神照亮…… 一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97年去泰国的飞机上。当飞机徐徐升起,刚刚进入平稳的飞行中,弦窗外,湛蓝的天,洁白的云,远远的云层后面,霞光万顷。这般光景是平日里脚踩大地的人无法得见的,我不禁陶醉在这美梦中,心如兆雪,清澈,透明。这时,播音器里播放起一首歌曲,“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的笑脸都彼此铭刻……”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缓缓打来的记忆,这旋律分明在我脑中萦转多年,歌词也似乎在叙说着我的故事。这首歌与我的心灵有着某种令人心悸的契合。不知不觉,泪水已洒满了胸襟,在这飞往异常国的途中,在那目的地——泰国,我相信我将结束我漫长的心灵苦旅,在人间,梦回天国。 二 两年后,亚运会在泰国举行。 中午,我和丈夫吃过饭,照例打开电视,几个东方式小纸偶在屏幕上翻腾,跳跃,一阵锣鼓铿锵之后,画面定格,有数秒钟意味深长的寂默,缓缓的,渺远处升起“同一首歌”的旋律,这是转播亚运会期间,每天中午必播的节目。那时候唱这首歌的好像是个变声期的男孩子,嗓子直直的,懒洋洋,单纯的旋律。我们俩却特别喜欢听,“好象闻到一股太阳晒在干草上的味。”我说.歌声好象载着那些与青春有关的岁月,我似乎看见兰大校园里的苗强,面孔清瘦,眼神忧伤,越过面前的某一个人才,某一个物,投向遥远的远方。他喝烈性酒,写爱情诗,用拳头发泄心中的热量……那些青柠檬的岁月没能与他一起走过,真遗憾,恨不能坐上时光列车回到从前。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身体的密码互相印入,从前的岁月便一一相携走过了,再把未来的日子深深的凝聚在今天,那些日子,是永恒。 有时,从下午温煦的阳光中醒来,阳光象照亮空气中的尘埃一样照亮我心中那“形而上”的忧虑的时候,我胸闷,气短,慌忙扑进他的怀里,“快给我唱首歌吧”,话音未落,他就扯开嗓子唱开了,唱的总是那支“同一首歌”,于是我的呼吸渐渐均匀了,于是又闻到了那股“太阳晒在干草上的味。” 那时,我的小屋象是一座飘浮在海上的孤岛,岁月和安宁悄悄走过,“幸福,好象到了世界末日。”他说。 那时候的苗子,32岁,眼神深邃,成熟俊美,宛若天神。 三 99年的春天刚过,空气里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3月31日那一天,我生命的大半随着苗子一起进入了坟墓。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苗子于那一天的晚上,轰然倒地。80毫升血在他大脑的中央地带憋了四天四夜,开颅手术后,他失语,失忆,半身瘫痪,象个植物人。这一年,他35岁。
2005年04月14日 02点04分
4
level 1
沈舒忆诗作之一时光从你身上一步跨过去却把我的每一分钟变得如此漫长寂寞从毛孔里泌出汗珠,变成黑色音符静静粉碎我的梦想死神一把就把你拿走从此我的名字叫“孤独”好象肩负着一只巨大秒针,滴滴答答,铿锵作响你把我的每一分钟变得如此漫长没有你的日子,静静抚摸相思花开放没有你的日子,静静体会浪迹天涯的忧伤死神一把就把你拿走从此我的名字叫“孤独”你的种种姿容,成了我心上盛开的伤口记忆像蚁阵在伤口上爬行,我乞求忘却,包扎我这个垂死的伤兵思念把我的心当冶炼厂,打造汉字,也把它变成废墟死神一把就把你拿走从此我的名字叫“孤独” 孤独像一只巨大黑鹰,掀起铺天盖地的翅膀,凶猛的向我俯冲只有笔尖这道美丽光线追逐宿命,象天堂里的玫瑰,涂抹不幸天空的幸福死神一把就把你拿走从此我的名字叫“孤独”
2005年04月14日 02点04分
7
level 1
大胃,你要把东西全贴了,晚上谁还来听你节目啊?建议等节目做完后再把详细内容公布一下,比如昨天晚上,我没听完就睡着了,下面大胃讲了什么都不知道。
2005年04月14日 02点04分
8
level 1
谢谢你的提醒,其实,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我会留在在节目中,这些只是背景文章。今天早晨与小沈的通话,又一次让领略了平淡中的力量!我也希望明天晚上大家能听一听他们的故事,一个一定会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
2005年04月14日 03点04分
9
level 2
天哪!!听了你说的这些我现在真是无话可说了想想自己最近的心情自己的情绪我发现自己竟然“失声了”天哪我那些经历也叫经历吗?/?????
2005年04月14日 03点04分
10
level 0
窗外飘着蒙蒙细雨,牵引着我地视线,梁山伯 祝英台朱丽叶 罗密欧 是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呢?我们看到了人间又一束百合,在静静地开放着纯白地花朵,淡淡地花香.开在生命地悬崖上.只希望她地"种子'洒满山岗来年满眼地纯白,满山地花香, __九维乐__
2005年04月14日 04点04分
11
level 2
12 回复:4月15日(周五)晚《神州夜航》节目预告 大胃搞啥呢,那么多内容,还有没有我们参加的份啊? 作者: 222.77.86.* 2005-4-14 15:55 回复此发言 12楼的朋友,其实,我们只需要用心参加就行了。倾听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和感化吗?
2005年04月14日 08点04分
13
level 6
心底的诗真美啊,带着生命不可亵读的尊严!用心去读,你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2005年04月14日 08点04分
14
level 2
我期待着周五晚上来自于真实的声音,,,,,,,,真实是最感动人的东西!
2005年04月14日 08点04分
15
level 1
他们的爱情让我感动同时也很震撼。生活是平淡的,可有爱的陪伴日子会一路走的舒坦。
2005年04月14日 08点04分
16
level 1
大胃给你推荐一篇文章, 本来是想发给,但是不知道你的邮箱. 至死靡他 -----林清玄 最近在年轻人中流行着一首歌,是罗大伤作的《恋曲一九八○》。这首歌旋律缠绵,被称为台湾的新摇滚乐,但是它歌词里所含的意思是叫人吃惊的,我且抄录几句: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今天的欢乐将是明天伤痛的回忆。” “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或许我们分手,就这样不回头,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借口。”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明天要分离。”、这首歌充满了对爱情虚无、悲观、自来自去的看法,听得令人辛酸,辛酸的是它几乎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八十年代年轻人的爱情观。现实社会里受挫的、离散的、短暂的、悲剧的、感伤的爱情,已经不是电影、电视和小说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只要举目四顾周遭的朋友,就会发现不完整的、片断的爱情是到处都在发生的。当曾经誓结白头,生死与共的伴侣,或者背离了自己,或者自己叛别了他,而分手的原因有时是细小如芝麻,有时是个根本不可能的谜,于是紧接着斩钉截铁“永远的盟誓”的,就是“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的叹息。 我想,对着爱情的永恒性怀疑,是现代人一种普遍的现象,于是年轻人不再像过去那么痴心,那么欲生欲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保持着爱情的距离,不能全心投入,现在最受年轻人向往的爱情,似乎不再是生死与共。休戚相往的情爱世界,而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的偶然。分离得愈是潇洒,愈是令人喝采,分离得愈是痴心,就愈是令人嘲笑。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件,因此不免自问一句:“爱情这东西我们明白了吗?”如果爱情竟如薄纸一张,完全没有信念,也可以分离,也可以不分离,那么爱情义是什么呢?最令人伤心的不是年轻人没有爱情,而是大家对“爱情的永远”普遍的丧失了信。 在中国的古代,祖先曾为我们留下许多光芒四射,可歌可泣的爱情篇章,这些伟大的爱情,或生或死或合或离,尽管结局有喜有悲,但是它之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永远”。他们都相信坚贞的情爱有永远,生时精神可以永远,死后化成比翼鸟、化成连理枝,还是可以永远。 我们时常感叹现代没有伟大的爱情,是不是正因为现代人对永远的观念淡泊的原因呢? 前面提到罗大伤的《恋曲一九八○》,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溯到两千年前,在《诗经•邺风》里有一篇《伯舟》,也是古人咏叹爱情的歌声,原文是: 泛彼柏舟,在彼河中,髯彼两髦,实难我仪,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髯彼两髦,实难我特,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优美的占典诗歌,翻成白话应该是: 正划向河中央的柏木船里, 坐着长发的少年, 正是我心仪的爱侣, 我对他的爱到死也不改变。 母亲呀!天呀! 女儿的心为什么你总看不见? 在河面浮泛的柏木船, 慢慢靠在河的那一边, 划着船桨那个长发少年, 是我真正匹配的爱侣, 我爱他到死也不改变, 母亲呀!天呀! 我的心思为什么你不能体谅? 读着《诗经》里的《柏舟》篇,我们仿佛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站在辽阔的河岸上,看着渐去渐远的小船,暗暗的在河边做着永远的爱情梦想和重重的盟誓,这分爱情,纵使母亲和天意不能知解,不能体谅,她到死也不会改变,是一首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情曲。 这首流过两千年时空的情歌,正是成语“至死靡他”的来源,“至死靡他”一词的直译是“到死也不存二心”。是何等坚决,勇敢的对情爱的咏叹呀! 站在一九八○的时空回思那位古代少女,使我们警觉,我们可以对爱情失望,但不能对爱情的永远绝望。我们或许会面对爱情的变故与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失去心灵深处默默的盟誓。
2005年04月14日 10点04分
17
level 1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小说、传奇里,像《柏舟》这样对爱情至死无悔的故事,几乎俯拾即是,最感动我的是一篇流传在大陆民间的童话《不见黄娥心不死》。这篇童话尚不普遍为人所知,我愿意在这里做一个完整的记录: 以前,在一个乡村里,有一位叫黄娥的漂亮姑娘,她家里生活穷苦,粮食总是不够吃,一到荒春,就得靠野菜过日子,因此,春天的时候,她天天到野外割野菜。 有一天,她正在割野菜的时候,忽然听到河边传来一阵优美的笛声,笛声太美了,使她听得出神,她停止割菜,慢慢顺着笛声向河边走去,走到河边一看,原来是一个放牛的孩子在吹横笛;她怕他看见,急忙钻到芦苇丛中偷听,一直到牧童走了,她才回家。 牧童常到这里来放牛,黄娥常来这里割菜,牧童爱吹笛,黄娥爱听那笛声,日子一长久,他们认识了,他们相爱了。于是,每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牧童已经帮黄娥一块儿割满一篮野菜,两人就坐在河边的青草地上,看着清清的流水,让牛在一颠吃草,牧童就吹起横笛来。 后来他们的事情传开了,也传到黄娥父母的耳朵里,黄娥的父母恼怒非常,把黄娥关在家里,永远不让她出门了。这时候,附近有个老财主,要讨二房,知道黄娥是有名的漂亮姑娘,就托人到她家提亲。黄娥的父母虽有些不愿意,但想到她败坏门风,要把她早些送出门去,就答应了。 牧童自从失去黄娥,就好像丢了魂一样。虽说他知道黄娥被关在家里,他还是天天吹起他的横笛,到处找,再也找不到黄娥的踪影了,他慢慢害了心病,不久,就死掉了。 牧童因为是个孤苦无靠的穷孩子,死时自己倒在野地里,就没人问了。他的尸首被狼来拉,狗来啃,到最后,只剩下一颗心了,因为太硬,没有东西能毁坏它。 这样,过了不少日子,这颗心在野地里经过风吹雪打日晒雨淋,变得越发像一块油漆木头,又红又亮了。 有一天,一个木匠走过,以为是一块木纹很细的木头,就拾起来,回到家里把它刻成一个酒杯。 当木匠倒上酒的时候,从酒杯发出了一种很好听的笛声,木匠一惊,以为得到一件宝贝,很小心地把它收藏起来。 这个木匠,手艺很有名。有一次,一个老财主请他去喝喜酒,这个老财主正好是黄娥被逼嫁的财主。老财主摆的酒席,碗碟,器具都格外讲究。 木匠说:“这屋里的东西没有一件比我的木头酒杯好。” 老财主说:“那么,把你的酒杯拿出来看看吧!我不信会比我这古瓷的杯子好。” 木匠从怀里掏出酒杯,倒上了酒,清脆嘹亮的笛声就从里面响出来,所有的客人都听呆了。 这时,坐在新房里的黄娥,正又愁又恨的落泪。忽然,听到了笛声,那笛声和牧童的横笛声一模一样,一时又惊又喜,心都要跳到胸口来了。 趁人没看见,黄娥不由自主地往房外走,偷偷溜到二门口,笛声更好听了。她又走到客厅门口,笛声越加动听,竟完全是她的河边情人吹的笛声。这时候,她不顾客厅有多少客人,忍不住把头伸了进去。说也奇怪,黄娥往里一伸头,笛声就停住不响了。 我之所以花费这么长的篇幅抄录这个童话故事,实在是我每肺想起它,心中就震动不已。它的文字简朴,故事单纯,但它的力量却不亚于任何一个不朽的爱情故事。 它使我们感动,实在是由于它的象征意义:一个受命运摆弄的牧童,因为失去他的爱侣而死在荒野中,但是他的爱不死,他的心不死,被野狗啃过,被野狼吃过,一颗还活着的心却不化,最后被木匠刻成酒杯,用笛声来寻找他的爱人,只为了见爱人的最后一面。当然,牧童并没有能和黄娥有完满的结局,酒杯在笛声戛然而止的那一刻是一个悲剧,但是“牧童的心”以悲剧证明了情爱的伟大,它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灵不朽。 在中国广阔的大地里,说给儿童听的童话,竟有许多是这一类鼓励、启示永不要对爱失去信心,永远不在挫折中绝望的故事,它们歌颂着对爱情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至死靡他”的精神。 当我们听到“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的歌声时,是不是也能发出“永远这东西我明白”像一个平凡牧童的心一样肯定的答案呢?
2005年04月14日 10点04分
18
level 1
文章太长,这是林清玄1982年写的.我觉得不错.因该有首歌叫<永远有多远>吧
2005年04月14日 10点04分
19
level 1
爱情的声音 哎哎哎哎!!心碎就是爱情最没的样子!也许一个故事要有点遗憾才有另人感动的美丽把总之 我准备遗忘 爱情
2005年04月14日 10点04分
20
level 0
谁说世间没有真情在,那些拒绝爱情的人完全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而找的借口!
2005年04月14日 12点04分
21
level 0
大尉,您能在这期节目中谈谈您自己感情生活和您所经历的爱情么?我听您的节目,觉得您一定是一个感情细腻、真挚的人,您的故事也会打动我们的是么?祝您幸福!好人一生平安!明晚我一定守候夜航
2005年04月14日 13点04分
22
level 1
等我看完,我想我也睡觉了平淡就是美,不是人生哲理吗?我想爱并痛和快乐着,那就更妙不可言,也许我们还无法体会到他们的那种刻骨铭心,但我觉的爱应该是无私的。你觉的呢?大胃
2005年04月14日 13点04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