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艺术吧-----艺术名人轶事】
建昌艺术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齐白石故事
最重要的友人
1919年,齐白石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卖画治印为生。此时他结识了一生之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位友人——陈师曾。这两人的关系后来被人概括为“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师曾。”陈师曾在当时绘画界新思潮汹涌澎湃时仍坚定地拥护传统,曾著《文人画的价值》一书,此文极有意义。然而也就是这位貌似古板的陈夫子对白石翁进行多次鼓励和指引,在这种精神支持下,齐白石毅然以十年工夫进行衰年变法,从此他的大写意花鸟方始元气淋漓,呈现出为世人所熟知的面貌。
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1929年9月,艺术大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上任后不久,就亲自去拜访齐白石,聘请他来校担任教授。
12月一天的上午,徐悲鸿走进北京西单跨东胡同齐白石那简陋的画室里。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徐悲鸿提出聘请齐白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时,齐白石默默看了一会儿徐悲鸿,婉言谢绝了。
几天后,徐悲鸿重又敲开齐白石的家门,但又遭谢绝。对此,徐悲鸿不气馁,不灰心。他深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最后,齐白石终于被说服,担任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同时也道出心里话:“我不仅没进学堂读过书,而且连小学生也没教过,怎么能教大学生呢?”
徐悲鸿说:“你只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就行了。”
《奔马》与《虾趣》
虽然齐白石的画像徐悲鸿所赞赏的那样:“妙造自然,浑然天成。”但是在当时的美术界,有些人却极力歧视与贬低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次画展,齐白石的作品受到冷落,被挤到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当徐悲鸿在展厅内看到齐白石的作品《虾趣》时,心中暗喜道:“真是一幅妙趣横生的佳作啊!”他立即找来展厅的负责人,把《虾趣》放在展厅中央,与他的作品并列在一起,并将《虾趣》的标价8元改为80元,而自己的那幅 《奔马》标价为70元;他还在《虾趣》下面注明“徐悲鸿标价”字样。此
事引起轰动,齐白石也
由此名扬京城。

2011年11月16日 06点11分 1
level 13
出家当“野”和尚这段纯洁的爱情,曾重重的打击了张大千,一回到上海,立志要出家。他先到松江的禅定寺,主持人逸琳法师为他取法名“大千”。他完全根据佛经的规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当年,佛门中声望最高的是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张大千特地去拜见,和老法师论道多日。可是,临到要烧戒时,张大千迟疑了。张大千和老法师辩论:“佛教原没有烧戒这个规矩,由印度传入中国初期,也不流行烧戒。这个花样是梁武帝创造的。原来,梁武帝信奉佛教后,大赦天下死囚,赦了这些囚犯,又怕他们再犯罪恶,才想出烧戒疤这一套来,以戒代囚。我以为,我信佛,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烧戒?不烧戒也不违释迦的道理。”谛闲老法师说:“你既在中国,就应遵奉中国佛门的规矩。举例说,信徒如野马,烧戒如笼头,上了笼头的野马,才驯成良驹。”张大千问:“有不需笼头的良驹,难道您老人家就不要吗?”老法师笑而不语。辩论了一夜,不得要领。第二天要举行剃度大典,张大千心有不甘,便去投奔西湖灵隐寺。
  在灵隐寺寄住两个月,张大千想到:和尚不能做,尤其是没钱的穷和尚更不能做。同时,不烧戒,永远被看成野和尚。他写信给上海的朋友,诉说苦闷。朋友回信,劝他住到上海附近的庙里,可以经常和朋友谈书论画,并表示已为他找好两处庙宇,约好某月某日在上海火车站北站接他,陪他去庙里。朋友“出卖”了他张大千依约到北站下车,正想找朋友,忽然被二哥抓住,大喝一声:“总算把你捉住了!看你还能往哪里跑!”原来,朋友“出卖”了他,用电报通知他的二哥张善子,从四川赶来,把他抓回尘世,算算作和尚的日子,正好一百天。
  张善子一向管教张大千,给了他一顿骂,当即押他回四川,在母兄命令之下结了婚。那年,张大千二十二岁,娶妻曾庆蓉。完婚之后,张大千决心学画,回到上海,先拜入曾熙门下,学写书法。其后,再拜在李瑞清门下,再学书法。两位老师的风骨和教诲,对三十岁以前的张大千,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张大千在二十五岁时,便扬名上海了。当时,上海的文人雅士集中,最著名的是由湖北人赵半皮老先生召集的“秋英会”。“秋英会”以赏菊吃蟹,当场挥毫,画画题诗为目的。张大千第一次参加,是小老弟。在雅集时,既绘画,又咏诗、题字,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仿石涛愚弄收藏家同时,另一件让张大千闻名的,是他仿石涛,造假画,愚弄了当时的收藏家、鉴赏家。
  那时候,北方最有名的画家兼收藏家陈半丁,对名画之鉴赏有一言九鼎之威,收藏之富,也傲视北方。有一次,陈半丁声称新收集一册石涛画页,视为绝妙精品,为此特宴邀艺林名家到家中欣赏。张大千听说了,虽然未被邀请,却想一睹石涛画册,便不请自到了。陈半丁拿出宝贝画册,洋洋得意的正想展示,张大千突然说:“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知道。”陈半丁反问:“你知道什么啊?”张大千立即朗声回答,第一页画的是什么,第二页是什么,包括题款、用印,都一一道来。陈半丁一一核对,丝毫不误,又惊又气。有人以为,这本石涛画册曾到过张大千之手,不料,张大千竟说:“是我画的!”
  所有的人哗然,陈半丁更尴尬,张大千自知得罪了在场的人,赶紧溜之大吉。后来,张大千曾以一幅仿石涛,换得黄宾虹的一幅真石涛,又以几幅四方的炕头画,骗得罗振玉大宴文友共赏,甚至连张学良也破钞不少。物我两忘游历名山大川大千先生的作品,除了绘画功夫深厚外,还有神似而非形似的特色,让人见了有“物我两忘”的感受。是什么秘诀呢?“也许是多旅游吧!”他以为,“用心体会自然,摄取自然的精神。”
  艺术界人士传说大千先生在名山中,较偏爱黄山。他不很同意:“其实,我国的名山很多,各有其可观之处,说我偏爱黄山,不一定对,但黄山在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我去开发的。”大千先生特别加重“开发”二字的语气:“我在二十八岁、三十一岁、三十六岁这三年,三度游黄山。第一次去时,不但是荒草蔓径,根本无路可行,我带了十几个工人去,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段一段的走,方便了以后游黄山的人。”黄山的特色,全在一个“奇”字。大千先生身入其中后,仔细领略山川灵气,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融会贯通,当胸中有了丘壑后,自然能画出传神的画。

2011年11月16日 06点11分 3
level 13
1941年,大千先生跋涉八千里,到达敦煌。大千先生到达千佛洞那天,天还没亮,他迫不及待的提灯入洞探视。这一看,不得了!比他想象中不知伟大了多少倍,原订计划是到那里观摩三个月的,第一天大概的看了一些洞,他对
太太
和子侄说:“恐怕留下来半年都还不够。”千佛洞的来源,据考证,在秦苻坚建元二年,由乐 和尚开凿,自此由北魏到元代,每代都开凿大小不等的洞窟。
  约在一千五、六百年前,敦煌是东西交通的要道。莫高窟内,层楼叠殿,吸引了无数僧侣、信士、艺术家、凿洞的工匠等。从北朝到元代的八百多年里,从事壁画、塑像,而使得千佛洞成为先人奉献心灵的圣地。大千先生观察千佛洞时发现,千佛洞在坐西面东的山崖上,早晨有阳光射入,再加上气候干燥,毫不潮湿,所以洞内的内藏能长达数百年而不损坏。不过,三百多个洞窟之间,路径却崩坏了,大千先生只好一面探洞观画,一面要修路开道。“老实说,我到敦煌之初,是抱着莫大雄心去的,可是巡视了千佛洞之后,眼见每洞由顶到底,都是鲜明的壁画,瞠目惊叹之余,真是自觉渺小。”在敦煌初期,大千先生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三百多个洞编号。他编号的目的,固然为了便利工作的查考,一方面也是方便后人游览或考查的索引。大千先生编的洞号一共有309洞。
  这一部分的工作,就花了五个月。大千先生为了补充食物、画具,暂时回兰州,待了两个月。浩浩荡荡二进敦煌再到敦煌之前,他先到青海塔几寺,雇用喇嘛。依规定喇嘛是不能离开青海的,大千先生托了关系才以五十银元一月的薪水,雇了昂吉、三知、格朗、晓梧、杜结林远等五人,他们的工作是拼缝画布:“我们缝连,总免不了有针孔线缝,尤其在画布绷张以后,针眼孔更粗,但喇嘛可以作到天衣无缝。”
  同时跟他进敦煌的,物品共有七十八辆驴车之多。二度到敦煌,又开始吃苦。大千先生说:“很多人不了解,临摹敦煌壁画,有相当的困难。”以工具来说,纸绢没有数丈大的,全靠番僧拼缝。最大幅的壁画,有12.6丈之巨,拼缝完毕,钉在木框上,涂抹胶粉三次,再用大石磨七次,画布光滑才能下笔。
  在临摹时,大千先生的原则是要完全一丝不苟的描,绝对不能参加自己的意思。每幅壁画,他都要题记色彩尺度,全部求真。在画的时候,还要雇木工造架,站着临摹,因为千佛洞的空间实在太小了。
  千佛洞大多数的光线都不够,大千先生要一手拿蜡烛,一手拿画笔,还得因地制宜,有时站在梯上,有时蹲着,还有时躺卧在地上,虽然是冬天,勾画不久,都要出汗喘气,头昏目眩。这样辛勤的作画,多数日子是清晨就进洞工作,黄昏才出来,有时候还要开夜工。
  大千先生解释:“壁画色多斑烂,尚须秉灯静观良久,才能依稀看出线条,我主要在观摩揣测上下功夫,往往数十次观研之后才能下笔。为了不浪费材料起见,临摹时先以玻璃依原作勾出初稿,然后把初稿粘在画布上,在极强的阳光照射下,先以木炭勾出影子,再用墨勾。稿定之后,再敷色。凡佛像、人物主要部分,都是我自己动手,其余楼台亭阁不很重要部分,则分别由门人子侄喇嘛分绘,每幅都注明合作者姓名。因此,每幅画的手续都繁复,极力求真,大幅要两个月才能完成,小幅的也要十几天。”就是这样画了276幅画,石青石绿等颜料用了千百斤。如此留在敦煌两年七个月中,大千先生确认:“以前常有人说,中国文化多受西方影响,我研究了敦煌壁画之后,认为此说不足信!敦煌壁画所画的人物,可以考究隋唐之衣服制度,补唐宋五代史书之阙文,我认为历史考证之价值,重于艺术之欣赏。”“至于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这样做,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的大成,敦煌壁画代表北魏到元代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换言之,也可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我们敦煌壁画早于欧洲文艺复兴约有一千年,而现代发现还相当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2011年11月16日 06点11分 4
level 13
李苦禅教子故事
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转载】
2011年11月16日 06点11分 7
level 13
李苦禅原名李英,1899年生于山东高唐县的贫农之家。他自幼爱画画,1918年有幸结识徐悲鸿学炭画,并于1922年考取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为求学,他靠拉洋车谋生,无论严寒酷暑,白天上课,晚上拉车。没钱买学习用具,就捡别人扔掉的铅笔头、炭条头。冬天没钱生炉子,冷得受不了,他就在雪地里打上一套拳活动筋骨。生活困苦丝毫没影响到他对艺术的追求,任何时候他腋下都夹一本速写册子,见什么画什么,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玩命学习。同学们看到他如此清苦而又执著地求学,就赠给他一个艺名“苦禅”。自此,他便以艺名“苦禅”行世。
李苦禅一直希望能够拜师学习国画,1923年的秋天,他贸然前往齐白石家中拜访,一进门就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您能不能收我。现在我是穷学生,没见面礼给您,等我做了事再好好孝敬您老人家吧!”齐白石见他率直质朴,当即答应。就这样,李苦禅成了齐白石第一位拜门弟子,追随老人三四十载。齐白石知道他生活困难,从不收他的学费,有时还留他在家吃饭,给他画画的颜料。齐白石老人每天清晨6点起床开始画画,一直画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中间只有很少时间吃饭和休息。老人一生靠辛勤作画自食其力,从不巴结权势,其高贵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李苦禅。
2011年11月16日 06点11分 8
level 13
雪涛先生是非常重视学习的画家。他在从师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的同时 , 还广泛向前辈名家萧谦中和国外画家克罗多等人学习。同时刻苦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 , 我在雪涛先生画室学画的十余年间 , 发现老师一直孜孜不倦地揣摩、推敲和巧妙借鉴古人的东西。老师画案对面是一面空墙 , 墙上总是张挂着古人佳作 , 画到一 定时期 , 便要更换古人作品 , 到时期再更换 , 如此坚持不断。在挂一幅画的时候 , 老师所画的东西 , 大都与这幅画有关。他不是临摹整幅画 , 而是选取画中部分形象为自己创作服务。这次创作可能借用古画的一些枝干 , 下幅创作可能借用古画的一两块石头 , 再下幅创作又借用了花叶或小鸟 , 是一种古为我用的办法。在老师张挂的古画中 , 记得有林良、陈淳、周之冕、孙枝、张宏、卞文瑜、陈老莲、恽寿平、王武、李寅、石涛、华新罗、邹一桂等人的作品。这些古画 , 有些是雪涛先生自己珍藏的 , 也有些是从朋友或画店借来的。这一时期 , 雪涛先生创作的章法与技法时常变异 , 其原因就在这里。雪涛先生借鉴古人的方式多是局部借鉴 , 或对临 , 或背临 , 或临其大意。看来他临写的过程正是潜心研究古人特点的过程。老师对外出写生也是极为重视的。他强调画什么都不能拿起笔随便画 , 而应该去写生 , 去了解所画物象的结构、特征、色泽等 , 不要画没见过的东西。因为临摹只是画人家见过的 , 写生和创作应该画自己见过的东西。要懂得艺术的提练、概括、夸张和立意。知其然 , 又知其所以然 , 自己再去画 , 再变法 , 才能得心应手、笔到意随、变化自如 , 画成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雪涛先生多次告诫我们要专心学画 , 才能画好画。不能三心二意 , 这山望着那山高。画好画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因为学画没有捷径 , 也没有什么窍门。要说有巧 , 也只是熟中生巧、苦中生巧。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 不要追求过早成名。别认为自己有点进步 , 或偶然画了几幅看得过去的作品 , 或是受了人家几句表扬 , 就以为自己了不起 , 这是最可怕的。最先膨胀起来的人 , 最终会萎缩下去。一旦成名了 , 别人就不好再帮你教你了 , 也不便随时指出你的缺点与不足了 , 再求进步就会比成名前更加困难。齐白石、王梦白等人成名都比较晚 , 他们受到陈师曾的指点 , 才有了晚年的成就。
雪涛先生经常对我说 , 学画要虚心 , 要认真 , 要广泛吸取别人的长处。不要先有成见 , 凡是对自己艺术有益的东西 , 不管是什么人 , 都要主动吸取。画画时 , 不要有几笔没画理想 , 就说画坏了 , 要想方设法去补救 , 去修改。在补救与修改的过程中 , 要花费很大的心思 , 要付出许多智慧。收拾好了 , 收获会更大。所以说 , 没有一开始就画坏的画 , 只有画不完的画。自己刚画完的不合心意的画 , 不要轻意扔掉 , 要动脑筋将画改好。实在没有补救办法时再废弃不迟。学画时不必专找好纸 , 要学会适应各种纸。遇到什么纸都能处理 , 才会符合教画、改画的要求。退一步说 , 能在不好用的纸上画好画 , 再用好用的纸 , 就更没问题了。雪涛先生还说 , 平时画画 , 也要认真 , 切不可马虎敷衍。即使是应酬画 , 也一定动脑筋认真画好。如果单纯搞应酬 , 也不是应酬别人 , 而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传留后世的画 , 只是你不负责任的画 , 后果该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 为了应酬而不动脑子去画 , 天天任意而为 , 不动真感情 , 只能越画越油 , 最后跌入低俗的泥潭之中。
老师还跟我谈过搞集体画展的事 , 说有些人为了争展位 , 为了使自己的画挂在正面显眼的地方 , 争得面红耳赤。实际画不在乎挂在那里 , 而在于画得如何。画得不好 , 越挂在明处 , 越给自己丢丑。好的作品挂在那里 , 都是好作品。那些不认真创作而去争这争那的人 , 只是些无聊无知的俗人 , 千万不可如此。此外 , 雪涛先生自己对卖画的润格一直定得偏低 , 直到70年代 , 他的画还是五元一平尺。我对老师说过 : “您的润格能否提高一些?”记得老师说在润格上争高低没有意思。“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艺术质量和品位方面。即便润格低一些 , 多画点 , 多卖点 , 有什么不好?”直到1982年雪涛先生辞世时 , 他的润格才提到百元一尺。
如今 , 我年愈八十 , 记性大不如前 , 以往许多事情都淡忘了 , 唯独对雪涛先生的教导记忆犹新。我真后悔没能在当年多记一些文字 , 没能请雪涛先生亲笔润改一番 , 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 , 生命只有一次 , 人生不能重复。我只能身体力行 , 以我的实际努力来回报恩师的教导与期望。
1998年4月6日于天津美术学院萧朗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 已退休。
——美术研究 1998 04

2011年11月16日 06点11分 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