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2
5.太阳的演化史 氦是氢燃烧后的产物。当原始太阳的表面向宇宙辐射能量的时候,它的内部氢转变为氦。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更多的氢被消耗掉。对于原始太阳模型,我们曾假设它整体都是以氢为主的一些元素组成,但是由于在太阳的中心区域新产生的氦不断增多,使得原来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模型很快就变得不那么准确了。 从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 如果构造一个主序星的模型,就可以知道,在它中心区域的每一点通过氢的聚变能产生多少能量,同时还可以知道,在那里每秒能有多少氦产生。在原始太阳中心,每1千克物质能够在一年时间内新生产出一千万分之一克的氦。如果能计算出经过100万年后在恒星的每一个点可以产生多少氦,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从有氢的聚变开始,经过100万年后的太阳模型的化学组成情况。 现在我们让计算机来计算一个新的恒星模型,这个模型的中心区域化学组成略有变化。在氦的含量变大的区域内,物质特性也随着发生变化。例如辐射透过率相应产生变化,而热核反应也不能像原始太阳那样还有那么多氢作为燃料。这样计算出的恒星模型可以反应出从有热核反应开始,经过100万年以后的太阳的情况。这个模型与原始太阳相比区别很小。因为太阳耗尽它的燃料需要数10亿年,而对于数10亿年来说,100万年是太短了,因此这个模型的表面温度和原始太阳的表面温度几乎相同,而光度略微大一点。虽然在新模型的中心氢略微少一些,但中心的温度还略有升高,并且那里产生的能量比原始太阳略有增多。 新的太阳模型同样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地方会产生能量,以及在那里每秒钟有多少氢转变为氦。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确定再经过100万年以后的新的化学组成。并且可以利用新的化学元素的混合比来计算新的恒星模型。 于是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接一个的太阳模型。由于我们可以得到每一个恒星模型的表面温度和光度,就可以在赫罗图中将一个个的恒星模型用相应的点标出来。用这种方法我们得到了在赫罗图中从原始太阳开始的一系列的点。它们显示了太阳在演化过程中是怎样在赫罗图中运动的。这样我们就了解到了太阳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如图5-1所示。图中的许多地方还标注了自有氢的聚变开始,演化到该处所经历的时间。图中由计算机得到的太阳的演化过程要经过赫罗图中代表今天太阳所在的点。由此可知,正如我们在原始太阳模型那一节中已经指出的,原始太阳的性质和今天的太阳的性质有所不同是由于演化原因造成的。今天的太阳的性质是反映了中心区域内氦的含量变大以后的性质。这使我们有勇气相信,我们对太阳的计算是
正确的
。因而我们也知道了太阳的实际年龄。从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的一系列模型共经历了45亿年,这就是我们的太阳的年龄,也就是它由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所需要的时间。在深入研究它的未来之前,我们将再讨论一下现在的太阳。 借助于计算机构造的太阳,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内部的情况。图5-2(b)给出一个表示现今太阳的模型。可以将它和图4-2(a)所表示的原始太阳相比较。它们相互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两个模型都有外部对流层,而内部的能量是通过辐射方式向外转移的。氢的聚变是通过质子-质子-链进行。与原始太阳不同的地方是,在今天的太阳的中心区域内,由于有新的氦产生而使得氦的含量变大。在它的外层,每1千克物质中只含有270克氦,但在中心,每1千克物质中就含有590克氦。也就是说,从氢的聚变开始以来大约新产生了300克氦。 恒星物质在外部层内不断地被混合着。瞬间内处于表面的每一克物质,在一段时期前曾经停留在这个沸腾层次的底部。那里的温度高达100万度,比表面温度高170倍。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提示,以说明表面对流层确实可以向内延伸到如此高温的区域。 太阳的重氢在何处? 重氢是氢的同位素,它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在恒星里它不是处于十分热稳定的状态。当温度达到 50万度时,它就可以和一个正常的氢原子核聚合为一个氦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只有很少量的重氢存在,例如它存在于星际介质中,而所有恒星都是由星际介质形成。在太阳形成的过程中必定存在重氢,因为在地球上已证明有它的踪迹。通常在海洋的水中,每5000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重氢原子。
2006年08月26日 12点08分
1
level 2
在太阳的大气中没有这种同位素。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计算机模型告诉人们,在太阳的外层内是不可能存在重氢的。这是由于对流而造成的结果。在太阳表面的每一个重氢原子都会因为物质的上升和下降运动迟早被带到对流层的底部。那里的温度达到100万度,因此在它远没有到达底部之前,就和一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为氦了。所以在太阳的演化过程中,所有重氢都遭受破坏。即使今天从宇宙的某一地方有重氢飞到太阳上,只需经过两三年它就被带到下面深层中,并在那里被消灭。 关于锂的问题 我们的计算机模型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如果研究太阳表面的化学组成,便会发现有一种元素的含量比地球上通常的含量少很多。这就是元素锂。锂属于轻元素,它的原子核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它在太阳中是非常稀少的。在每1千克的太阳物质中,如果和地球上的物质相比,或者是和来自宇宙并撞落到地球上的流星物质相比,锂的含量大约只有它们的百分之一,是否这种元素也会在对流层底部的高温下被破坏掉呢? 的确如图5-3所示,锂可以吸收一个氢原子并转变为两个氦原子。但太阳表面的锂原子向内仅可以混合到温度为100万度的层次,这时的锂还不可能被破坏,必须达到更深的层次,当温度达到300万度时才能使锂受到破坏。从原始太阳到今天的太阳之间的所有计算机模型都指出,对流层达不到那么深,因此我们的计算不能解释是否从一开始太阳中的锂就很少。人们相信,太阳、行星以及流星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也就是说它们原始的化学组成是相同的。关于这点,今后在讨论恒星起源的时候,我们还要说明它。那么太阳的锂究竟位于什么地方?我们如何才能从这个困境中解脱出来? 要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追溯到原始太阳以前的演化阶段,即在恒星形成以后和氢尚未开始燃烧之前的这段时间。那时太阳的对流层可以延伸到内部很深、温度超过300万度的区域。这期间太阳外层内的大部分锂被混合到内部而被破坏。在第12章内我们将谈到这点。为此我们需要知道在原始太阳以前的情况。现在我们只研究太阳是怎样变老的过程,而把它的幼年时代放在以后来谈。 直到50年代人们才清楚和太阳类似的恒星在氢燃烧完以后的命运(如图5-1所示)。当时大型电子计算机第一次被应用于恒星的演化计算。在讲述其结果之前,我想先报道一些历史的、部分也与个人有关的事情。 1955年,进军红巨星 在这一年里发表了一篇由两位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撰写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篇幅很大,因而没有在通常的美国《天体物理学报》上刊登,而是在与它平行的增刊中刊登出来。其一位作者是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另一位作者是马丁•史瓦西(Martin Schwarzschild)。当时霍伊尔已经是爱丁顿剑桥大学的教授,并发表了很多重要文章,其中包括关于恒星化学元素起源的论述。同时他还有时间写一些科学幻想小说。他写的《黑云》就被译成很多种文字,甚至有一次在德国广播电台作为广播剧演播。另一位作者马丁•史瓦西,当他的父亲(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我们以后还要讲到他)去世时年仅4岁。正如他后来所说的,他从儿童时代起就对天文感兴趣,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中想成为商人的愿望妨碍了他从事天文事业的决心。后来使他真正成为天文学家的原因,是他缺乏撇开父业,自选另一种职业的独创性才能。1935年他在哥廷根获得博士学位。人们说,史瓦西和罗特席尔德(Rothschild)都是来自法兰克福犹太人聚居的同一条胡同。不过当时对于年轻的天文学家来说,与其生命相关的问题是要尽快地离开第三帝国的德国。他那留在德国的兄弟后来自杀了。马丁•史瓦西从挪威来到美国,并在战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战后史瓦西的普林斯顿学派构造了主序星模型,并试图研究在恒星中心的氢耗尽以后的性质。1955年他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第一次推算出一颗恒星是怎样从主序演化到红巨星的。
2006年08月26日 12点08分
2
level 2
当时计算机已在很大范围内被应用到天体物理中,霍伊尔和史瓦西利用计算机模拟恒星的演化。时隔不久,我也有幸效法了他们的工作。 1957年秋天,斯特凡•特梅斯瓦里(Stefan Temesvary),1915-1984)和我在哥廷根的伯廷根街接连很多夜晚坐在G2.的旁边。G2.就是由海因茨•比林(Heinz Billing)和他的同事在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特制的计算机。在那个时候计算机还不能成套地买到,只能在研究所内自己制造。今天带程序的台式计算器的功能常常和当时由电子管做成的,能够装满一间房子,并使房子加热的计算机的功能相同。当时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所长路德维希•比尔曼(Ludwig Biermann)让我们利用这台计算机,并按照我们自己改善了的计算方法重新做霍伊尔和史瓦西的工作。 如果将我们当时采用的方法和今天的相比,就会知道现在的进步有多么大。当时为了计算恒星模型,需要任意地选取一组光度和表面温度的实验值,再一步一步地向内进行积分,一直积分到中心附近,但发现这个模型一点意义也没有。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中心附近不能满足内部边界条件。于是整个计算又得从头开始,即利用改进的光度和表面温度值重复计算,争取能够较好地满足内部边界条件。要想得到一个合理的模型,需要进行许多次由恒星表面向内的“积分”。当时进行这样一次计算,犹如到恒星去旅行,它需要5个小时,并且还要求计算机在这5个小时内不出毛病,否则又得重新开始。而今天在同一研究所(在此期间这个研究所已迁到了慕尼黑)里的计算机计算一个完整的恒星模型只需要几秒钟。之所以能够这样快,不仅是计算机的功劳,同时也应归功于贝克里(Berkeley)的一个人以及他的同事们。 关于这些我将在下章里报道。现在我们要讨论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在氢燃烧完毕以后的性质,即讨论我们太阳的命运。正如以后将会看到的,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这个行星上的未来。 太阳的未来 今后会怎么样?如果在太阳的中心氢不断地被消耗,氦不断地产生,将会产生些什么?模型计算告诉我们,首先,也就是在以后的50亿年,还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如人们可以由图5-1中看到的那样,太阳在赫罗图中慢慢地沿着它的演化程向上运动。这就是说光度只增大了一些,而表面温度却略微地减小了一点,即稍许变冷一点,此外没有更多的变化。 从原始太阳开始经过100亿年后,光度将比今天太阳的光度大约增大一倍。如果那时还有人类存在的话,早就会遇到困难的气候条件了,并且条件还要更坏。首先太阳球体,就比今天大约增大了一倍。 这期间在恒星内部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心全部氢已经被耗尽。中心区域被一个氦球充满(比较图5-2(c),但那里给出的是一个年龄为120亿岁的模型)。在那里最初没有核燃烧发生,因为全部氢已经耗尽,而温度又远低于能使氦发生聚变的温度。只有在氦球的表面,即在氦与氢两种物质交界的地方,还存在氢的聚变反应。氢在那里被燃烧,同时产生的物质不断并入到质量增大的氦球内。如果说我们的太阳过去一直有一个氢燃烧的中心区域,那么它现在就有一个氢燃烧的壳层。这个壳层还在不断向含氢丰富的外部吞食物质。所以随着时间的增长,中心氦球的质量在不断增大。 在赫罗图中恒星的演化程转向右上方,移动到红巨星区域,如图5-1所示。太阳球体不断地变大,同时稍许变冷。在130亿年后,太阳将变得比今天的太阳大约大100倍,光度增大2000倍,而它的表面温度则明显地变低,只有4000度,比今天的太阳低1800度。 但这还不能拯救我们,地球上的海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蒸发完了。铅也在阳光中熔化了。地球变成了一个大火炉,这里不会再有生命存在。一个能占据大半个天空的巨大的红色太阳球体将照射着早已没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面。最后也许有人很想知道,由计算机预算出来的这一切能否是真的? 我们的观测正确地描述了今天的太阳的一些主要性质。能否根据这点就正确地预言它的未来很可怕呢?为此我们还得到一个直接的证据。如果看一下图2-9中所示的一个球状星团的赫罗图,便可以看到大约在3个太阳光度,即相当于1.3个太阳质量以上的主序部分都是空的。这就是说,这个星团中比较亮的主序星的中心部分的氢已经燃烧完了。等于和大于1.3个太阳质量的恒星都位于一个分支上,这个分支是由主序向右上方伸入到红巨星区域的。这些恒星的演化和我们对太阳的计算完全相同,它们只是在质量上和太阳略有不同。
2006年08月26日 12点08分
3
level 2
因此我们在图5-4中,将这个球状星团的赫罗图中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演化轨迹用黑线画出来。显然,在球状星团中,恒星的演化和我们所期待的太阳的未来相同。图中一颗正好处于向右上方陡峭上升的恒星,和80亿年后的太阳的情况相同。这些恒星是太阳的先行者,现在它们就能告诉我们,将来的太阳会是怎样的。假若在这类星中还有行星围绕着某些恒星转动,并且在这些恒星上面还曾有过生命,那么到那时所有的生命都早已消失。他们的踪迹早就被恒星辐射出的热流所烧毁。可惜我们的观测证实了对太阳的预言是正确的。 太阳的中微子 我们用计算机得到的太阳模型的性质和观测到的现象相一致,球状星团的赫罗图也表明,对太阳未来的预测也是正确的,虽然这个预测对人类来讲并不很乐观。对于天体物理学家来说,好像一切都是正常的。但有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不断被核物理学家所谈论,他们甚至认为对恒星演化的看法可能不完全正确,计算机模型也许是错误的。 产生这种怀疑的态度是由于一种不显眼的基本粒子。这种基本粒子是在氢聚变为氦时附带产生的。它对于太阳并无实际意义。这个怀疑是由在美国南达科他一个被遗弃的金矿里所进行的一项实验所引起。 这种粒子就是中微子。它是呈电中性的,实际上也没有质量,它以光速运动。在描述质子-质子-链时我们已经看到,每当两个氢核发生聚变时,就会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见图3-3的上部分)。正电子很快和一个负电子结合并产生一个光量子,而中微子不和任何其他粒子反应,因而它不被任何物质偏转,它从产生地以光速沿着直线飞出去。周围的太阳物质对于中微子毫无影响。对于一旦形成的粒子来说,可把太阳物质看作不存在。为了躲避一个朝我们飞来的中微子,我们需要躲在一堵墙的后面,这堵墙的厚度若是以公里为单位,那么需要用一个15位的数字来表示。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对中微子进行防护,因为当它们穿过我们时,不会损伤身体的任何一个原子。 因此在太阳中心产生的中微子是以直线朝空间飞出去的,并且也能和地球相碰。无论是白天或是黑夜,它们都可以毫无阻挡地穿过地球。白天是从上面飞来,而夜晚则是从下面飞来。假若存在中微子望远镜可以观测中微子的话,那么就可以看到在日面的中心有一个小的亮斑。这个亮斑是在恒星的中心区域,即有质子-质子-反应发生的地方产生的。用这架望远镜当然也能在晚上看到这个亮斑,只需在太阳
下山
以后,把望远镜指向地平面以下太阳所在的方向,因为地球对于这架望远镜来说是透明的。 但是中微子望远镜是不存在的。因为要造一架这样的望远镜,必须能够用透镜或反射镜将中微子进行偏转,正像在照相机或电子显微镜中可以将光线或电子进行偏转一样,然而中微子却永远是直线飞行的。 不过有几种特殊的原子,它们能对从它们近旁飞过的中微子稍微产生一点阻挡作用。最著名的要算氯的同位素Cl37。如果还能有什么原子可以让中微子停住的话,那么首先会是氯原子。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如果偶然地发生了,氯原子能够将碰撞它的中微子吸收,并从原子核中放出一个电子,余下的就成为一个氩原子(见图5-5)。由此产生的氩原子并不是通常的惰性气体的氩原子,而是它的同位素。大约要经过35天它才会恢复原状。有名的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Davis)的太阳中微子实验,就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这个实验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它使天体物理学家不知所措。但在讲述这个实验之前,我想先指出另一个困难。 氯原子只能和高能量的中微子反应,而质子-质子-反应中产生的中微子的能量比较低,不能和氯原子反应。因此假若在太阳中不存在产生高能量的中微子源的话,我们就可以不考虑太阳中微子的问题了。和质子-质子-链相关连的还有一系列的附加反应。它们对于提供太阳的能量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因而从来也没有提到它们。在这些反应之中,有一种反应发生的几率会随着氦的增加而增大,这个反应在图5-6中表示出来。一个质量数为4的正常氦原子和一个质量数为3的氦的同位素相碰撞,便会产生一个质量数为7的铍原子。如果这个铍原子在发生放射性衰变之前,又与一个氢原子相碰撞,就能产生一个质量数为8的硼的同位素。这个硼原子也是放射性的。经过一定时间后,它将重新变为铍原子。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高能量的中微子。
2006年08月26日 12点08分
4
level 2
因此而生的中微子正好可以和氯原子反应,那么中微子同样可以毫无阻挡地穿过物质,甚至穿过大量由氯组成的物质。氯原子虽然很少和中微子作用,但不时地会发生氯原子与一个从它旁边飞过的中微子进行反应。上面提到的实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雷蒙德•戴维斯的太阳中微子实验 制造一个太阳中微子探测器是可能的。遗憾的是,它只能探测到对于天体物理学家不很重要的、在铍-硼-附加链中所产生的中微子,而对于和太阳(同样也是对我们)生命相关的质子-质子-反应中产生的中微子,它则完全探测不到。但是如果我们的太阳模型是正确的,那么由硼衰变产生的高能量的中微子也应该被证实。 戴维斯想出了下面这样一个实验。为了防止干扰,他将390000升的四氯乙烯灌入在地下1500米深处的一个用很厚的水层包围的池子里。四氯乙烯是清洗工业中一种主要液体,它和四氯化碳是近亲。这种清洗液的每个分子中含有4个氯原子,其中平均有一个是对中微子敏感的同位素Cl37。用这种液体灌入是将大量氯原子集中到一个很小的体积内的最经济和最方便的办法。氯原子在每一瞬间都被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所照射。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什么情况,因为无数个由质子-质子-反应产生的能量较低的中微子可以毫无阻挡地穿过这池子,只有在硼衰变时产生的高能量的中微子才有某种可能被捕获。如果用天体物理学家的太阳模型估算高能量的中微子数目,那么平均每天在这个池子里将有一个氯原子被一个中微子转化为氩原子。 如果等上好几天,就会有很多氩原子形成。但是氩原子经过35天以后又会发生衰变,重新变为氯原子。如果将这种液体长期地置放在能够穿透一切的太阳中微子流中,便很快可以建立起一种平衡:平均来说产生和衰变的氩原子数目是相等的。不过很遗憾,由此得到的氩原子的浓度极低。假如太阳模型是正确的,则整个池子大约只有35个氩原子。 要在610吨液体中找出35个氩原子,这个任务比在干草堆里寻找一根针还要困难得多。仅仅在1立方厘米的体积中氯原子的数量就已多到要用一个22位的数字来表示,而戴维斯的池子里有390000升,即有3亿9000万个立方厘米!然而人们要在这个池子里去寻找35个氩原子!实际上这项任务是可以解决的。首先将氦气注入到液体中,再借助于氦可将氩原子漂洗出来。实验结果证明用这种方法可将池子中95%的氩原子取出来,因为由太阳中微子反应生成的氩原子是放射性的,因此一旦从池子中取出来并发生衰变时,就很容易用计数管测量出来。 清除了氩原子后的液体里又可以形成新的氩原子,过一段时间可以将它们再次取出并进行计数。因此,四氯乙烯池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探测器,在池子里面不断有放射性氩原子产生。我们期待平均每天在池子里会有一个反应发生,但是很遗憾,多年测量结果却表明,平均每4天才有一个反应发生。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每秒来自太阳的高能量的中微子只是我们所期待的四分之一。 天体物理学家一遍又一遍地计算太阳模型。戴维斯不断地寻找着一切可能的误差来源,然而这个矛盾始终存在。是我们在太阳的计算中有错误?还是金矿中的实验不正确? 很难设想,所有用计算机进行的计算都是错误的。我们已经看到,计算的太阳模型在很多方面都与实际太阳相符合。实际上只要将太阳模型中的高能量的中微子流量,用一个很小的改正量相减,就可以消除和实验的矛盾。而这只需将太阳模型的中心温度降低一点就可以达到。但不幸的是,我们找不出任何一个理由来说明太阳模型的中心温度应该比计算得出的值要低一些。 假若中微子的寿命不能任意长的话,那倒是可以找到一条解决矛盾的出路。如果有很多中微子就像其他粒子一样,比如它们在由太阳到地球八分钟路程中已经分裂为其他粒子,那么在氯实验中计数到较少的中微子就不足为怪了。但是物理学家确信,中微子本身是不会衰变的,所以这条出路被堵死了。
2006年08月26日 12点08分
5
level 2
我本人是不相信在计算机模型中会存在重大错误的,但很有可能是计算用的铍-硼-链的反应速率不正确。如果处在这个链开始状态的两个氦核,即一个正常的氦和一个较轻的氦同位素,相互间的反应几率远小于核物理学家所相信的几率(见图5-6),那将会怎样?太阳会发生变化吗?不会,因为太阳的能量是由质子-质子-链提供,所以它不会对太阳有影响。它除了会减小高能量的中微子流量,从而与氯实验相符合以外,太阳内部不会发生其他的变化。因此即使存在与氯实验的矛盾,我也不相信我们必须对太阳内部结构的概念作重大的修正。 镓实验 除了氯以外,还有其他原子能够和中微子发生反应。其中之一是镓的同位素。它的质量数是71,它在吸收一个中微子后变为锗。镓实验和氯实验相比,其本质区别在于,低能量的中微子也可以被计数出来。就是说,在镓实验中计数的是质子-质子-链中产生的中微子。它是真正在太阳能量产生过程中释放出的中微子,而不是产生于不太重要的附加反应中的中微子。 为什么不立即进行镓实验?其困难首先在于怎样计数中微子反应中产生的锗原子。这样就需要先研制出合适的探测器,但正如一切中微子实验所遇到的情况一样,又使人陷入到一种新的困境之中,即中微子被一个原子捕获的现象极为罕见。为了使太阳的中微子流量造成每天至少有一个镓原子变为锗原子,那么就要求在池子中至少有37吨镓。这个数目和全世界纯镓的总储备量相比不是一个小量。镓是制造铝的附产品,目前1吨镓的价格将近100万马克。当然为了进行实验只须借用一下镓,以后还可以还回去。这样能否使价格大为便宜些也还成问题。为了预防战争每一个大国必定有镓的储备,因为电子工业需要镓,所以镓总是有的。 当我写这一段的时候,位于海德堡的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正在制造锗探测器。并且在美国,以色列和联邦德国进行一些谈判,以便暂时得到1吨镓作为进行预备实验的手段。大型的实验迟早也会进行。它能不能证实我们对于太阳内部结构的设想?或者将使天体物理学家知道,我们所相信的有关太阳能量产生的知识是毫无价值? 读者也许会感到奇怪,我们讨论今天的太阳,然而对它的另一些特性却完全置之不理。我们没有讨论太阳黑子以及它的11年周期,也没有讨论日珥和辐射爆发,而这些是在报纸上经常可以读到的。我们忽略这些的原因是为了集中研究太阳的主要性质。太阳的最外表层具有上面列举的一些精细现象,这正像我们地球上的气象一样。人们要想了解地球的历史,并不一定非要关心闪电和打雷的现象。
2006年08月26日 12点08分
6
level 1
这篇文章哪里抄来的? 中微子是有质量的,运动速度小于光速,有neutrino oscillation现象,2001年已经被"SNO"实验证明,一名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为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请不要误导读者.Davis的实验只能测出electron neutrino由于neutrino oscillation, 所以只能测出预期值的三分之一的值,因为有3种不一样的neutrino (electron neutrino,tau neutrino, muon neutrino).
2006年08月27日 00点08分
7
level 2
本想补充的,后来忘了,neutrino拜托说中微子好吗.这书后记不知道哪去了本来有补充的
2006年08月27日 01点08分
8
level 2
有关中微子的补充 以下引自粒子物理吧_中微子发射系列http://post.baidu.com/f?kz=90501967
2006年08月27日 03点08分
9
level 2
这书因为是比较早出版的,因此可能会有些不足的地方,请指出,在"《千亿个太阳》简介及书目 (已修正)[精品] "回复我,或直接回复修正
2006年08月27日 03点08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