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一下】在中国渐渐消失的职业
唐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xiaofqe 楼主
在中国渐渐消失的职业  任何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个过程,在历史中,它可能只是瞬间,而在我们个人的经历之中,却可能是一个深刻的烙印。以下的渐渐退出我们视野的职业,总能勾起我们温暖的回忆。   修钢笔   在解放前,使用的钢 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吃官饭的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顶部有一点点黄金。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师傅是个中年人,把钢笔小心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   补锅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电饭煲了。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   卖凉开水卖凉开水跟卖凉茶不是一回事。在南方,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   要卖凉开水,必须得具备一个先天地利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买卖去租房子的。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有的也放上几条凳子,都使用玻璃杯子,倒好各种饮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   不知什么时候,卖凉开水的摊子也卖起可乐、矿泉水、易拉罐来了,有的干脆全部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卫生纸什么的,凉水摊子搞成杂货铺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杯凉水就能折射环境的变迁。   剃头挑子   剃头匠,俗称“待招”,南方一些城市喊走了调,都一律叫作“带带儿”,剃头匠也不好作解释,讲祖师爷在皇帝头上如何动手的业绩,好汉不提当年勇嘛。   剃头匠只需对着弄堂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动起来了。理发讲缘分,有的剃头匠与某人的头发无缘,理出来的发型与长相很不相配,自然,这人的生意就永远别想了。因而,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匠总是分外小心,力求留下好印象,蓄个长买主。   剃头匠的收费标准,我知道起码有20年没变过。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适应市场经济,一次也不过两三块钱,比起门面光鲜、宰刀锋利的理发店,剃头匠真是太不合时宜了。   缝穷   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   从事缝穷的多是些中老年妇女,劳动力逐渐丧失了,又不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靠着多年来在针线上的修炼,赚点小菜钱而已。到了这个份上,别人给多给少都随便,正因如此,来补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汉,也乐得来这里,有个歇脚抽烟喝茶的时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缝穷已经改叫缝补匠了,她们除极小部分还在山村里,很大部分都到了城市的火车或汽车站里,在里面揽生意……   翻瓦匠   过去,城市里平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 
2006年08月19日 09点08分 1
level 1
xiaofqe,你这楼,我很喜欢,有我很多儿时的记忆
2006年08月19日 15点08分 3
level 1
赞同老烟枪,同喜,同喜!确实难忘啊!不过有些还是没见过,呵呵!
2006年08月19日 15点08分 4
level 9
xiaofqe 楼主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见过一些,只有翻瓦匠没见过,都是自己翻。
2006年08月19日 15点08分 5
level 1
好象时光倒流。。。。
2006年08月19日 17点08分 6
level 1
很多童年的记忆,借此帖怀旧一番!!
2006年08月19日 17点08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