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古城墙的前世今生ZT
品茶论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梅青 楼主
城墙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已是那样的淡漠。据海口市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文化海口的目标,要求全市上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默默无闻的府城古城墙也开始渐渐地跃入我们的视野…… 古城墙 历史名城象征 古城墙的建造,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它的政治原因。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起伏,府城镇自宋开宝年间至清末,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多次修建,逐步形成一座典型的、完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在历史长河中,古城墙为防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通商贸易、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有历史专家说:“在琼山府城镇忠介路和草牙巷的交接处,留下一段历史斑痕累累的古城墙。它是唐宋以后府城作为琼州府所在地的历史印证。” 市博物馆馆长张昆荣介绍,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没有城墙怎成为城,府城古城墙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东西门 此景已成追忆 在府城镇忠介路西门菜市场,9个铺面倚古城墙而建,古墙长约20米;西门菜市场的右边,是府城镇草牙巷,巷口留一段古城墙,但残留的墙体上却建起一座宅院;出西门菜市场右侧临忠介路上,也有一处城墙残迹,残迹上立有“琼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琼山县人民政府,1990年7月”;西门菜市场斜对面,存一段古城墙,依然墙体上建有房屋。 “这就是西门现存的4处残迹。”今年80岁的一林姓老人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西门古城墙还风采依旧,城墙上有大炮,但从1943年左右开始,就有人开始挖城墙,一直挖成现在这个样子。 东门仅有的、依然可见的古城墙只是今东门路一小段城墙,这是当时的东门城门,城门宽约5米左右,墙体厚度约30米。因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段城墙塌陷严重,加上周围居民的搭建,城墙也正面临消失。 另据附近巴伦村的老人回忆,当时东门外有一条护城河,老人带记者察看地形后说,依据古地形图护城河应为现在的美舍河。 “东门、西门的遗迹已是府城古城墙目前仅存的两处了,原古城墙的南门,北门(明代时已拆除)早已不复存在,”张昆荣说。 古墙体 砌法极为独特 据史料记载,唐宋以后,府城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完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城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状,为一丁一由式竖砌石头墙,东墙长约1233.7米,西墙长约833.7米,主城墙总长4134.9米,城墙高8.91米,阔5.94米,雉堞1830个,并在东、南、西三个城门处各置敌楼一座,北方无城门则建一座望海楼。南筑长堤,引南渡江支流为濠沟,四周构筑护城河,河宽15米。 该城址占地面积约1028535.69平方米,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据《琼山县志》载: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另一种说法据广东《院通志》载,唐贞观五年(631)创置,宋元因之,至明、清两代多次修建。 从现存的城墙来看,砌法独特,为全国少有的石头墙。基石高七层,竖砌系一丁一由的砌法,每隔两层用丁式砌法,石间嵌砌大石砖(71厘米×36×18),大石砖砌九天,中石砖(70厘米×32×13)砌四天。拱门用小石砌,整个造型,上端是抛物线形,下面则是马蹄型,造型异常稳固。 东门路 只待繁华重现 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保护、修缮古城墙。承包美舍河古城墙护坡工程的安庆工程公司工程监理说:“按照东门路及东门桥规划图纸,原有的东门要拓宽至9米。但有关部门已通知停止原来的修建计划,并要求对古城门进行加固维护。” 按照此位监理的说法,不日,曾经承载了几多沧海桑田的东门将会重现繁华景象! 对于残存的古城墙遗迹,海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琳有这样的想法,采取以旧补旧的方法,再建一段古城墙或再建一座古城门,并让其永久地保留下来。 李琳认为,府城古城墙的保护应纳入城市市政文化建设系统。从古代建筑的意义上说,以旧补旧,向社会征集散落于民间的古城墙砖,再建一段古城墙或再建一座古城门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 文博专家邱达民说,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首先要强调“保”字,对现有的府城古城墙残迹要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另外对于府城古城墙的保护要有长远规划,抢救、保护是基础,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府城古城墙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功能才是最重要的。
2006年08月17日 07点08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