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一尘05
楼主
下笔的时候,还是有点犹豫:不熟悉的东西,本来不应该妄加评议,特别是看了很多别人的文章,发现自己对三国实在所知有限,应该更虚心谨慎一些。但最近看多了关于嘉与亮的讨论,越发伤心和郁闷,不由得说上几句。自己看书不多,那种有章有法的论文是写不出来的,这只是一个普通三国爱好者的一点想法。 言归正传。 最初知道三国,是十几年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过书籍和少数的报纸。那是完全不必投票、PK,正统的文字中,三国最闪光的智者自然是诸葛亮,年纪尚幼的我也自然对他的智慧钦佩得五体投地。于是凡与三国有关的报章我都搜集,一本剪报中至少三分之一有关诸葛,当时人们对他的喜爱可见一斑。 认识郭嘉则是稍晚播放三国电视剧的时候,自己很喜爱的大奸雄曹操身边竟有这样一个出众的谋士——电视剧的改编,令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和孔明查不多机智,只是没有借荆州的奸诈和稍嫌虚伪的谦虚(仅针对电视剧),而执著与忠诚无二,更多的好感便倾向了郭嘉。而真实一些的三国志的记载是后来才了解到,“不治行检”等描述,便作为这个最喜欢的人物的瑕疵,接受了下来。缺点众多的自己,对别人更无法求全责备。有一点缺点的郭嘉,似乎比完美的诸葛亮更真实而平易。再加上《银英传》的夭亡美学的影响,对嘉多是喜爱,对亮多是敬重了。 现在脱去幼时对三国的狂热,对嘉与亮也稍多了解了一点,忽然觉得他们的际遇,其实也仿佛同一人生的两种不同状态。(姑且任我胡说下去……) 一是从做事的角度(是我这个大俗人的角度)看。起初二人有一定相似:天生英才,少年得志,尽心竭力报效知遇明主,屡建奇功。在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的过程中,由于寿命的不同出现了分歧,一个半路猝然倒下,一个倒在了理想破灭的终点前。 有学者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性的文学作品。刘诸的理想破灭是为悲剧的主线,而嘉的结局,于己于曹公,也是悲剧。他们同是追求理想未果,只是过程的进度不同。且不论结果,单看他们的热诚与执著,我实在难以从历史功过或者阵营门派的角度,褒扬或贬低任何一人,对至今一事无成的自己而言,唯有热切期盼自己能有他们那样全心全意为理想努力的幸福。 倘若一定要比较,我更喜欢从郭嘉的结果幻想,不确定的结局便是希望。猜测或许并没有意义,但那么多以“如果”开头的文章乐此不疲的热情,或许正源于此。 二是从做人的角度看,时下双重性格论似乎很流行,我也学习下一些人好用时髦词汇演绎三国的做法,只是历史早有公论,不须我翻案。亮的谦恭端谨与嘉的“不治行检”,仿若两种共生的处世态度。即便十分克制严肃的人,偶尔也会想率性地放松一下吧(我绝不敢这样揣测武侯,仅对今人),但始终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 年纪越长,读起这位古今第一贤相的《出师表》、《诫子书》,便感触越深。人言读武侯《出师表》不落泪者非忠臣,我没掉下眼泪,但也深感诸葛丞相如此来去明白,如此端正清白,不由自惭形秽。 啰嗦许多,对嘉与亮的感情也终究无法用几个字表达出来。还以上文提到的学者的话结尾:《三国演义》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是一首人才的颂歌。凡欲展宏图的雄主,无不深明使用、尊重、爱护人才,才是发展求存之道。我们不过是历史的普通看客,谈论那些人才之时,至少得有起码的尊重吧。
2006年08月14日 04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