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05 一尘05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1,362 关注贴吧数: 13
[水]凌晨·胡言乱语 适才在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凌晨是这样美丽,或许因为见到的人少,所以才格外美的。 由于个人习惯,倒是看过很多次凌晨的景物。绝非早起,而是彻夜未眠的结果。起因包括看书、打游戏、写东西、等待天文现象等等,但最多的还是画图,用凌晨的寒冷清醒下头脑还是比较与愉快的事情。唯独最近的一次,怀揣优盘骑车飞奔出校门的时候,才突然感受到这一时刻的宁静与生气。 经过一夜的休眠,空无一人的街道沐浴着晨曦,如同重生过后的新鲜洁净,同时又混合着苏醒前不安的悸动——那一刻希望就从心底涌上来,朝气勃发的感觉那样真实,足以扫清长久的疲惫。 第一次看到网络上的奉孝,也是这样的感觉。 这样一个不与俗接、俊逸出尘的天才,似乎只适合出现在这样的时刻。在千百凡俗的普通生命沉睡未醒之时,他悠然穿越未积新尘的街巷,消失在曙光之中。 较之无端的酒色伤身之说,我更愿意相信,天才,也是在旁人不知的时候,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才会使自己的生命不停歇地提早燃尽。夜晚的黑暗中,灵感涌进他的脑海,凝结沉炼;随着朝阳跃上天空,他的灵才也喷薄而出,缠绕着心头的血液,毫无保留的炽烈。 这样的幻想,终归只能和三两好友说笑下。然而离别无可避免,越发喧嚣的外界和越发死寂的内心这样格格不入,干枯的视野中,我不敢确定,是否真的存在过印象中的那个奉孝,或是自己从未有勇气触摸过真实的情形。 是否见到的人多了,幻想就会迅速蒸发掉所有的魅力呢?还有多久,自己也会背上利欲的浊臭,或许再也不敢在凌晨走出蜗居一步。Ps:最近政治背多,不会正常说话了,唉……
徘徊之间——说几句我眼中的嘉于亮 下笔的时候,还是有点犹豫:不熟悉的东西,本来不应该妄加评议,特别是看了很多别人的文章,发现自己对三国实在所知有限,应该更虚心谨慎一些。但最近看多了关于嘉与亮的讨论,越发伤心和郁闷,不由得说上几句。自己看书不多,那种有章有法的论文是写不出来的,这只是一个普通三国爱好者的一点想法。 言归正传。 最初知道三国,是十几年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过书籍和少数的报纸。那是完全不必投票、PK,正统的文字中,三国最闪光的智者自然是诸葛亮,年纪尚幼的我也自然对他的智慧钦佩得五体投地。于是凡与三国有关的报章我都搜集,一本剪报中至少三分之一有关诸葛,当时人们对他的喜爱可见一斑。 认识郭嘉则是稍晚播放三国电视剧的时候,自己很喜爱的大奸雄曹操身边竟有这样一个出众的谋士——电视剧的改编,令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和孔明查不多机智,只是没有借荆州的奸诈和稍嫌虚伪的谦虚(仅针对电视剧),而执著与忠诚无二,更多的好感便倾向了郭嘉。而真实一些的三国志的记载是后来才了解到,“不治行检”等描述,便作为这个最喜欢的人物的瑕疵,接受了下来。缺点众多的自己,对别人更无法求全责备。有一点缺点的郭嘉,似乎比完美的诸葛亮更真实而平易。再加上《银英传》的夭亡美学的影响,对嘉多是喜爱,对亮多是敬重了。 现在脱去幼时对三国的狂热,对嘉与亮也稍多了解了一点,忽然觉得他们的际遇,其实也仿佛同一人生的两种不同状态。(姑且任我胡说下去……) 一是从做事的角度(是我这个大俗人的角度)看。起初二人有一定相似:天生英才,少年得志,尽心竭力报效知遇明主,屡建奇功。在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的过程中,由于寿命的不同出现了分歧,一个半路猝然倒下,一个倒在了理想破灭的终点前。 有学者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剧性的文学作品。刘诸的理想破灭是为悲剧的主线,而嘉的结局,于己于曹公,也是悲剧。他们同是追求理想未果,只是过程的进度不同。且不论结果,单看他们的热诚与执著,我实在难以从历史功过或者阵营门派的角度,褒扬或贬低任何一人,对至今一事无成的自己而言,唯有热切期盼自己能有他们那样全心全意为理想努力的幸福。 倘若一定要比较,我更喜欢从郭嘉的结果幻想,不确定的结局便是希望。猜测或许并没有意义,但那么多以“如果”开头的文章乐此不疲的热情,或许正源于此。 二是从做人的角度看,时下双重性格论似乎很流行,我也学习下一些人好用时髦词汇演绎三国的做法,只是历史早有公论,不须我翻案。亮的谦恭端谨与嘉的“不治行检”,仿若两种共生的处世态度。即便十分克制严肃的人,偶尔也会想率性地放松一下吧(我绝不敢这样揣测武侯,仅对今人),但始终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 年纪越长,读起这位古今第一贤相的《出师表》、《诫子书》,便感触越深。人言读武侯《出师表》不落泪者非忠臣,我没掉下眼泪,但也深感诸葛丞相如此来去明白,如此端正清白,不由自惭形秽。 啰嗦许多,对嘉与亮的感情也终究无法用几个字表达出来。还以上文提到的学者的话结尾:《三国演义》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是一首人才的颂歌。凡欲展宏图的雄主,无不深明使用、尊重、爱护人才,才是发展求存之道。我们不过是历史的普通看客,谈论那些人才之时,至少得有起码的尊重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