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1、报怨以德,原在通行本第六十三章,今从马叙伦、严灵峰等学者观点,为错简误窜。2、介,中正,从本义。右介,崇尚中正。3、彻,周代田税法,活指税收,引申为剥削。4、亲,偏爱。5、恒,通行本作常,为避讳汉文帝刘恒而改,帛书本、竹简本皆为恒。
说明:本章依帛书本、竹简本、通行本校注,《老子》帛书本为《德道经》,故从之。此章为德篇与道篇衔接之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是承前启后之语。《德道经》还有一层涵义“得道”。“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二者有相通之处。
2011年08月14日 09点08分
1
level 8
谢,本人正致力于宣传《德道经》,以校正《道德经》之诸多错误
2011年08月14日 14点08分
5
level 1
《道德经》流畅解毒——第八十一章 世界领袖
【原文第81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深仇大恨无论怎样调解,都必然残留恨意。怎么处理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为了不留后患,圣人只是作为中介者,提供便利条件来促使双方充分沟通,让他们自愿达成妥协,而从不根据自己的意志对他们横加指责。
所以,契合“道——德”的人注重沟通协调,而背离“道——德”的人只懂施压制裁,好心也办坏事,以致后患无穷。
自然规律本身没有任何偏好,永远只是惠及善于利用它的人。
2011年08月15日 05点08分
7
level 8
嘿嘿,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歪解。马叙伦的观点很有见解的。
2011年08月16日 13点08分
8
level 1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2011年08月23日 02点08分
9
level 8
看来要校正现今通行本《道德经》之错误挺不容易的。《老子》版本诸多,分为民间系统版本和文人系统版本,现今属于文人系统版本且根据帛书本校勘的版本比较接近《老子》原貌。民间系统版本错误最多,郭店竹简本也有刊行,可作为参考。
2011年08月23日 03点08分
10
level 8
帛书甲乙本皆为德篇前、道篇后,故为《德道经》。现今之版本全是《道德经》,弄反了。
2011年08月23日 03点08分
11
level 8
“报怨以德”在帛书本中已为错简。此句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有一分章点,后为“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故终于无难”。就通行本第六十三章而言,“报怨以德”与其他词句无字词顺承,无意义关联。移动此句至第八十一章,一举两得,第六十三章词句更显通顺,在八十一章中亦有关联词句顺承。
此章凸显出了老子的中正思想,在别处亦有体现。
2011年08月23日 04点08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