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李王
孔墨李王
无款无官一闲人,韶华荏苒绿雨林。才情难遇伯乐赏,郁郁忧思渺烟云。
关注数: 21
粉丝数: 46
发帖数: 2,484
关注贴吧数: 9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音降)。祥即灾异、不详。生不可贪求,益之反招灾。人降生即可呼吸而有生气,乃自然。心使气,即用欲念驱使气息,是生气,气大伤肝。强,强逆、强硬。
仅靠认知读不懂老子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识,是认知,认知是需要智力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无穷尽。当世人把智慧简单地理解为智力的时候,便失去慧心了。没有慧心便没有悟性,仅靠认知学识,有些东西是不会懂得的。恰如: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子五千言,如果仅靠认知学习便能获得老子本义,也就不玄妙精深了,其影响力恐怕也不会遍及世界。因此,没有慧心没有悟性,是读不懂老子的。
绝学无忧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 真正的儒是做学问的人,与儒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与道是对立统一的,并非绝对对立。学无止境,学则忧,学识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要减少,因为知识会更新,学问会达到使人谋生的程度,一种技能就能使人生活一辈子(执一以为天下牧),故绝学无忧。
浅析《老子》的篇章结构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严遵本七十二章,通行本八十一章。十五、七十二、八十一之数,皆属数术,含有河洛图书之理,用于《老子》分章附会的成份比较多。《老子》分章依文义分析不会有七十二、八十一章之多。 帛书甲本具十九个分章圆点,但并非分二十章,有的圆点可能标注的是错乱的章句。 据此推理,《老子》分上下篇确切无疑,分十五章比较合理些。
知足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群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卅辐同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法物滋章,盗贼多有 法律繁多,受限制的人必多,会使众多的人触犯法律,从而为盗(反贼)。 物欲横流,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必多,会使众多的人为了物质利益而不惜冒险,从而为贼。
通行本第三十四章之校勘 比较通行本与帛书本,第三十四章不甚通顺,比较乱。参照蒋锡昌、陈鼓应、饶尚宽之说,勘正如下:
苏格拉底说 苏格拉底说:娶一个温柔的妻子,你会幸福一生;娶一个泼妇,你会成为哲学家。
北纬30°线上的历史之谜 亚特兰蒂斯之谜、古格王朝的神秘失踪、摩亨·佐达罗的“核战争”遗址······ 自古至今诸多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战役的发生地,中国的渡江战役发生过多次,从古埃及与赫梯帝国的卡叠石大战到现代的中东战争、巴以冲突与叙利亚内战,印巴战争与克什米尔冲突,从希波战争到现代西土战争及塞浦路斯问题,从奥斯曼土耳其与西拔牙的勒班多海战到美日冲绳战役,十字军东侵,亚历山大大帝征战,等等,不胜枚数。
有趣的相反地名 河南的开封与广东的封开(县) 请诸位吧友列举
老子之道与儒家之道的区别 老子之道本身是动态的,就像太极图,好坏在相互转化着。他不划分“有道、无道”,一切皆是道;而儒家思想更针对于社会,则划分。 儒家之道专指社会人道。老子之道其实并无专指,而是泛指自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之道和宇宙本源,“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天下有道···,天下无道···”之句式在《老子》《论语》中皆有,《老子》中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及“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有后世儒家学者注解之语窜入的嫌疑。
咏汉名将二首 咏李广 铁马金戈大漠寒, 誓平胡虏报捷还。 封侯不称英雄意, 飞将美名青史传。 咏霍去病 祁连山下霍家仆, 壮志凌云盖董儒。 天赐汉皇悲命短, 战神霹雳胜匈奴!
关于北纬30度之谜的探讨 北纬30度之谜可以算是地球上最大的谜。在此纬线神秘之处有很多,诸如: 诸多大河的入海口位于此线附近,有长江、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印度河、两河等。 许多著名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黄山、庐山、九华山、普陀山、梵净山、贡嘎山、圣殿山······ 著名的奇观:钱塘江大潮、长江三峡、虎跳峡、雅鲁藏布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
人类历史的规律 文明与野蛮共存,战争与和平同在,前进与倒退同步,这就是人类历史的规律。 马克思的历史观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历史的规律更像人的DNA结构或太极图。
《德道经》德篇末章 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详解: “报怨以德”原在通行本第六十三章,与上下文不通。“右介”即崇尚中正。“介”为中正之意,蒋中正,字介石,即由此来。“彻”,周代税法,在此可以理解为税收、契约、票据。“恒”在通行本全书中皆为“常”,是因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而改。此章末句为承上启下之语,其含义是“天道赐予善良之人”。 译文: 以良德回报怨恨,调和了大的怨恨,一定还有余怨未消,哪里算是做善事了呢?因此圣人崇尚中正,而不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有德之人把握中正,无德之人掌管契约。天道对人没有偏爱,常常给予善良之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闻,通行本作“言”,其实二者是对应的,有言有闻。 穷,《说文》:“极也”,《小尔雅·广诂》:“竟也”,意为推究到极点。也就成为今意“无穷尽”了。 数(非速音),天数、天道。“昔之得一者,···故致数欤?无欤!”(欤,非誉)致数即得道。数,代指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云:“多闻数穷”(暗含“专一”之意)。 守于中,持守中道。“去奢,去甚,去太”(去除极端),“至虚,恒也,守中,笃也”,“执一以为天下牧”。 解: 认知见闻是无穷尽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前识会阻碍后识并被后识否定,所以“道可道,非恒道。”这也是认知的规律及其局限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因此人不能一味地追求智识,还要守住慧根。做事要专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要持守中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引文据楚简、帛书校正)
动静即精神 苏轼语:精出为动,神守为静,动静即精神也。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据李存山本与楚简)
社会中的精神与物质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如果在思想上是物质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追逐物质,那么人们的精神便会受控于物质。“今天挣了多少?买了什么?给谁谁出了份礼。”这些就充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用物质来衡量,至于“仁义”什么的——拿物质交换。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如果是精神控制物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交流还有精神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私人关系,还有公共关系。这一点是有界线的:国为公,家为私。这是最基本的界线。精神与物质是可以相互作用的,社会的治平与混乱,关键是看以哪一个为基准点的。
社会中的精神与物质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如果在思想上是物质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追逐物质,那么人们的精神便会受控于物质。“今天挣了多少?买了什么?给谁谁出了份礼。”这些就充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用物质来衡量,至于“仁义”什么的——拿物质交换。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如果是精神控制物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交流还有精神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私人关系,还有公共关系。这一点是有界线的:国为公,家为私。这是最基本的界线。精神与物质是可以相互作用的,社会的治平与混乱,关键是看以哪一个为基准点的。
《老子》节选(据楚简校勘)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
没人再提“七七事变”了吗? 七十五年过去了,那一事件发人深思。对于日本人来说,或许最后悔的事就是发动“七七事变”。而对于国人来说呢?许多人早已忘记了(原因是与己无关)······悲哀!
风尘杂感 莫衷一是便纷纭, 众口难调世上人。 名利追逐无止境, 不堪愚陋笑风尘。
易中天语 易中天语: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荀得自强,读韩得直面。 此言甚是。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 对照楚简来看通行本,才会发现老子本义。
有谁见过北大藏西汉竹简《老子》? 据说其完整度达到98%。
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 诸传本“绝学无忧”句为第二十章首句,在“唯之与阿”前,但这两句义不相属,注家多谓此句乃分章之误。还有学者认为此句属第十九章末句,前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虽然语义接近,但仍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楚简“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相连,下接“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视素抱朴,少私寡欲”后则为章号。 “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两句相连,从语义上看也是相符的。这两句前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为学”是有忧虑的,只有“绝学”才能“为道”,而“为道者日损”。因此这几句很有连贯性。
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 诸传本“绝学无忧”句为第二十章首句,在“唯之与阿”前,但这两句义不相属,注家多谓此句乃分章之误。还有学者认为此句属第十九章末句,前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虽然语义接近,但仍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楚简“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相连,下接“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视素抱朴,少私寡欲”后则为章号。 “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两句相连,从语义上看也是相符的。这两句前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为学”是有忧虑的,只有“绝学”才能“为道”,而“为道者日损”。因此这几句很有连贯性。
河东狮 河东狮子惹人厌, 狮体如猪狮吼颤。 只会当初贪色白, 不日离异心头盼。
《老子》原书推理——《德道经》第三章 上士闻道,尽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颣,进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健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慢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始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盛若绌,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老子》原书推理——《德道经》第三章 上士闻道,尽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颣,进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健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慢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始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盛若绌,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 《老子》通行本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据楚简,应为: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德道经》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注:1、上德,即孔德,上德顺其自然,不讲究外在表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韩非子·解老》)二者有相通之处。2、道、德、仁、义、礼,前二者合乎客观自然,后三者属于主观人为。3、诸传本“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后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帛书本和《韩非子·解老》无此句,且此句与原文排比句式不符,故删去。4、莫之应,无人响应。5、攘臂而扔之,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去硬拉着别人实行。6、前识者,先前认识到的(表象)。《韩非子·解老》作“无缘而妄意度”解,实则不然,在此为本义。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限的。7、华,指表象浮华。 译:上德之人不自以为有德,因此实际上有德;下德之人自以为不失去德,因此实际上没有德。上德之人因循自然,不有意施为;上仁之人有所施为,但不自以为有所作为;上义之人有所施为,而且自以为有所作为;上礼之人有意施为却没有人响应,就捋起袖子伸出胳膊硬拉着别人去实行礼。因此,失去道然后才讲德,失去德然后才讲仁,失去仁然后才讲义,失去义然后才讲礼。礼,是忠信的浅薄,并且是祸乱的开端。先前认识到的东西,是道的浮华表象,从而是愚昧的初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世居于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居于朴实,而不居于浮华。所以要去除浅薄和浮华,而择取敦厚和朴实。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例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曾被物理学界奉为经典,直至20世纪初还有科学家说“现在科学界的任务是完善万有引力定律”,此时经典力学已经受到来自微观(电磁学)和宏观(天文学)世界的挑战,直至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把人们曾经认为没有关联的质量与能量、时间与空间都有了关联。这就是认识的局限与拓展,也说明了知识的无限性。
《德道经》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注:1、上德,即孔德,上德顺其自然,不讲究外在表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韩非子·解老》)二者有相通之处。2、道、德、仁、义、礼,前二者合乎客观自然,后三者属于主观人为。3、诸传本“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后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帛书本和《韩非子·解老》无此句,且此句与原文排比句式不符,故删去。4、莫之应,无人响应。5、攘臂而扔之,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去硬拉着别人实行。6、前识者,先前认识到的(表象)。《韩非子·解老》作“无缘而妄意度”解,实则不然,在此为本义。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限的。7、华,指表象浮华。 译:上德之人不自以为有德,因此实际上有德;下德之人自以为不失去德,因此实际上没有德。上德之人因循自然,不有意施为;上仁之人有所施为,但不自以为有所作为;上义之人有所施为,而且自以为有所作为;上礼之人有意施为却没有人响应,就捋起袖子伸出胳膊硬拉着别人去实行礼。因此,失去道然后才讲德,失去德然后才讲仁,失去仁然后才讲义,失去义然后才讲礼。礼,是忠信的浅薄,并且是祸乱的开端。先前认识到的东西,是道的浮华表象,从而是愚昧的初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世居于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居于朴实,而不居于浮华。所以要去除浅薄和浮华,而择取敦厚和朴实。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例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曾被物理学界奉为经典,直至20世纪初还有科学家说“现在科学界的任务是完善万有引力定律”,此时经典力学已经受到来自微观(电磁学)和宏观(天文学)世界的挑战,直至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把人们曾经认为没有关联的质量与能量、时间与空间都有了关联。这就是认识的局限与拓展,也说明了知识的无限性。
最接近老子思想的西方哲学家
有道与无道之辩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此句在帛书甲本中前后皆有分章点,此句不似老子之语。“道者,万物之主也。”“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怎能说“有道”“无道”?很显然,此句是针对社会状况而讲的,但是老子“圣人之治”的内容里却没有此种说法。 此句明显带有儒家的色彩。孔子是喜好议论社会与政治的,在《论语·泰伯篇》有一则,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两句相比较很有意思,如果将前者插入后者“天下”之前,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问题是此句出现在《老子》书中,又该如何解释呢?“错简误入”是很难成立的。 众所周知,“孔子师事老子”,孔子亦著书,亦整理古籍,《周易》的许多文字就是他添加的。那么,孔子对《老子》做过注解吗?此事尚需考证。不过《老子》中确实存在“后人注释窜入正文”之问题。如“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通行本第三十章)竹简本无此句,前后之文字相衔接。因此,此句也有这个可能,只是尚需进一步考证。
解读《老子》第七十二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通行本此章作知难章第七十,理解为老子的自许和感叹。 实则不然。此章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可以理解为老子的感慨,后部分则不是了。 许多译者将文中“我” ,直译成“我”,指老子本人,谬矣!纵观《老子》全文,第一人称有“吾”与“我”。“吾”译成“我”,如:“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而“我”代指道、得道之人或圣人。如:“众人皆有以余,我独遗”指得道之人,“我无为,而民自化”指圣人。 此处之“我”代指道。“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译为:正因为人们的无知,所以不知“道”,知道的人少,“道”就可贵了。倘若将此句理解成是老子本人,在那个时代他何曾可贵呢?
正与奇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这里面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然而祸福的极限在哪里?无极!正与奇是对立面,“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因此两者是相互转换的。 以此来看历史,可以说治世与战争是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循环交替,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
关于现行《老子》之谬纠 首先,最大之谬误是通行本皆为《道德经》。帛书甲乙本均为《德道经》,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也是德前道后。德,通得,“德者,内也;得者,外也。”故而有“得道”之说。《德道经》含有“得道经”之意。
韩非子的误解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 《韩非子·解老》:“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此句应按本义理解。先前认识到的东西,是道的浮华显现,却是愚昧的开端。
《德道经》德篇末章 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注:1、报怨以德,原在通行本第六十三章,今从马叙伦、严灵峰等学者观点,为错简误窜。2、介,中正,从本义。右介,崇尚中正。3、彻,周代田税法,活指税收,引申为剥削。4、亲,偏爱。5、恒,通行本作常,为避讳汉文帝刘恒而改,帛书本、竹简本皆为恒。 说明:本章依帛书本、竹简本、通行本校注,《老子》帛书本为《德道经》,故从之。此章为德篇与道篇衔接之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是承前启后之语。《德道经》还有一层涵义“得道”。“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二者有相通之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