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系统价值论(另附关于传统价值理论的批判)『整理版,申精』
马克思主义哲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GHLight 楼主
关于价值理论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分配理论。不同的利益团体有不同的解释,正因为有了这个分歧,我发现建立一个各个阶级都服气的价值理论是比较难的。在这之上我发现价值理论这个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经济学教材中竟然没有踪影。而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最大的差别正是“政治”二字。马克思认为生产费用价值论以及建立在其上的三合一公式,都是“表面的联系”,借以为资产阶级辩护。“庸俗经济学家......,实际上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翻译了受资本主义生产束缚的资本主义生产承担着的观念,动机等等。在这些动机和观念中,资本主义生产仅仅在其外观反映出来。他们把这些动机和观念翻译成学理主义的语言,但是他们是从(社会的)社会的统治部分之资本家的立场出发,因此他们的理论不是朴素和客观的,而是辩护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499页)。
那么马克思为何这么说,他本身又如何呢?我认为他的行为和他所评判的对象无二。只不过一方是资产阶级,一方是无产阶级罢了。下面我会告诉大家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如何的,以及他的唯心本质。还有真正的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以及在其上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批判如下:
1:“从这个观点上看(指三位一体公式——引者),说一方面商品的价格决定工资地租和利润,另一方面,地租工资和利润决定商品的价格,在理论上没什么矛盾,或者说,那也是价格的实际运丵动的矛盾或者循环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55页。)
2:在资本论用语中一般把劳动生产力说成是“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在这里之所以加上“社会”,是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因而人的劳动总是有一个以上并存于一定联系的人们进行的。“和同样数量的个人单干的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或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5-366页)但是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就可以无需报酬而发挥出来,而资本正是把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下。因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耗资本分文,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之前不能发挥出这种生,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好像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内在生产力."(《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6页)
“我们已经知道,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利用自然力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电流作用范围内的指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继续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已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4页。)从协作分工“这些社会形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也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20页)
”至于谈到生产使用价值意义上的资本生产性,那么在斯密李嘉图等人看来,一般来说,在政治经济学家看来,他不过是指过去有用的的产品重新作用的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工人的生活资料。......。但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这个词完全是多余的,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小麦可以使用并不是因为资本而是因为它是小麦,羊毛的使用价值是他作为羊毛固有的,而不是作为资本固有的。......。在实际的劳动中,所有这些物质所以可以提供服务,是因为他们作为使用价值而不是作为交换价值,更不是作为资本,铜价到他们身上的劳动发生关系。他们在这里是生产的,或者更确切的说,劳动生产率是现在作为自己的物质的他们身上,而不是他们作为独立的同工人相对立,同工人向异化的条件,作为体现在资本家身上的活劳动支配者的那种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第290——291册)

2011年04月16日 14点04分 1
level 6
GHLight 楼主

实际上尽管马克思在这里为了**事业唯心且形而上学,违反了自己所信奉的哲学理念。但实际上他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资本不可以独立于劳动而自我增值。在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的社会,我认为这是
正确的
。那么地租呢?劳动本身呢?还有近代新分离出来的要素——管理能力呢?马克思并没有论述。在这里我要设想一个模型,我命名为“生产要素绝对分离模型”。
假设在这么一个社会(资本主义后期出现管理者和所有者分离阶段),生产要素是绝对分离的。有这么几类人:
1:劳动者 拥有自身劳动能力,科学研发能力,与自丵由。其他一无所有。
2:资本家 拥有资金以及处等工具。其他一无所有。
3:管理者 拥有管理能力。其他一无所有。
4:土地所有者 拥有土地(及其产物)。其他一无所有。
(这个模型假设套用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就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所有制。并且按照经济学上绝对的担任其角色,即在生产过程中不拥有其他角色的能力。例如原始社会只有劳动者,但那时候是公有制且生产能力低下,发展出采集农业之类的......而在奴隶社会,会出现奴隶主角色,拥有工具,土地以及奴隶之类的......)
在这时候假设各个角色不互相合作(即生产要素不交流),后果会如何呢?毫无疑问,包括马克思所说的唯一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在内,大家都会死亡,根本无法创造价值。很显然资本家会守着钱和工具饿死。因为他没有生产对象来加工,就算有对象也没有加工能力。管理者和土地所有者也是如此。而工人呢?空有加工研发能力,没工具没对象,也只有饿死的份儿,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
但是我们假设在奴隶社会呢?奴隶主同时拥有拥有工具,土地以及奴隶......集齐了生产要素,满足了生产条件,他不会饿死。(注意......不同时期社会条件不同,生产关系不同,所有制不同。)
所以从上面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只有当生产要素满足了某个具体生产所需要的条件组成一个系统,才会产生新的价值。既然各个要素无法单独的生成价值,那么价值只能是这些生产要素组成的系统生成的。我把这命名为“生产系统价值论”。
                                  生产系统价值论
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N类约束条件,那么生产过程中N类克服生产约束条件的生产要素组成一个系统。那么新生成的价值为这个系统所生成。新生成的价值数值上与亚当斯密发展起来的生产费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一致。生成价值后由于价值为共同创造,难以估量各自的贡献。那么分配理论遵循并扩大亚当斯密的“劳动负效用说”为“生产要素负效用说”,按照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按比例分配。
注解:本理论适用于用于生产要素未完全公有化的社会。即拥有存在价值的生产要素。
【关于价值:
1:有用,就是有实用价值。(可以想一想,没有使用价值的东东,哪个傻瓜会跟你交换,当然交换着要头脑正常,要是你说精神病人用一颗钻石换你随意在地上捡到的一粒沙子,这我也没办法。)
2:可转移所有权。(这不用我说了吧,转移不了所有权交换个啥)
3:被限制的。这里被限制的指的一是当人们取得商品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是只要你增加代价产量会增加),以及所谓的数量有限(你无论如何增加代价数量都不会增加)。(但是你吃苹果需要把苹果拿起来放到嘴里之类的脑残劳动不算。)
前一种有限是指这物品产量增加所产生的阻力,后一种是指供给量的绝对限制。但是一般而言物品共计量远远没达到上限时,忽略了其他因素后他们价值之比等于他们供给时产生的阻力之比。
相关论述详见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在这里我把他的“被限制”由增加劳动改为增加代价,更为广泛。】
1:微观而精确的的考量下,N取决于具体的生产方式,粗略而宏观的考虑N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就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二次大战前生产要素是三个(工资地租利润),二次大战后生产要素为四个,多了个管理。不同的社会条件所有制不同,生产要素归属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生产去分析要素绝对不会错。而社会上不一定每个生产N值相等,而是大概相等,所以只能是粗略的考量。
2:由于要素稀缺性不同,所以把它们抽象为效用后,效用数值不同。所以付出多效用的(补偿成本后)分得的新生价值就大。要素充分流动的社会,稀缺性以社会整体判断,要素流动不充分则以要素流动区域为考量对象。流动性取决于社会信息流通程度,科技水平,人文素质,以及流动成本等多个因素......

2011年04月16日 14点04分 3
level 6
GHLight 楼主
靠......好不容易完成了说两句话......首先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的时候,它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家。这中间政治的因素不可无视。因此我们在读资本论的时候不可以教条主义,要学会自己思考。把经济分析里面藏着的政治分析分离出来,我们才有机会得到正确答案 。关于我是支持马克思还是反对马克思,这点大家可以从文章看出来,我尊敬他,但我更加尊敬真理。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的伟大。
2011年04月16日 14点04分 4
level 6
GHLight 楼主
这是我的最终观点,麻烦吧主把我之前的帖子删了......
2011年04月16日 14点04分 6
level 6
GHLight 楼主
其实本文在三楼就结束了......
2011年04月16日 15点04分 7
level 6
GHLight 楼主
被人们华丽的无视了吗......好歹我组织这篇东西腰酸背痛了很长时间了耶......连个跳出来骂人的人都没有......[扯花]
2011年04月17日 06点04分 8
level 10
我觉得吧,我基本同意楼主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的理论认识。但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
我认为,目前的经济学和许多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仍有很大的问题。
在目前的方法论下,前人希望一劳永逸地找到一种能客观描述一切经济现象的理论(像物理学那样)是十分困难的。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是充满着各种创新和改革的,这不同于物理世界。所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经常被怀疑其科学性,包括经济学。
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存在问题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要说马克思出于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唯心”,个人认为,有失偏颇,不太公平。
如果说,经济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哲学、伦理学或其他什么,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在于对现实描述的精确性,而在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改造或积极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至少帮助了工人和工会更有理据地争取权益,仅凭这点就可以说剩余价值论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经济学是一种理论科学,要追求绝对的精确。那么它就应该像物理学那样把工程学划分出去,就应该把最基础的“运动学”先搞清楚。别急着做宏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这是经济工程学的工作,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
如果说,经济学是一种“工程学”。那么它必然是没有坚实理论根基的空中楼阁,必然悲剧,必然各种补丁。
最要不得的就是,为了迎合“工程学”的要求而改造“物理学”。我想,现在的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

2011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9
level 6
GHLight 楼主
回复:9楼
鲁肃兄,最后的话有些看不懂......
2011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10
level 10
回复:10楼
我的意思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能迁就于充斥着价值判断的应用领域。
制定经济政策、改造经济制度等等,都是应用领域的事情,里边掺杂太多价值判断。
理论研究应当不考虑应用领域,而专注于发现和描述最基本的客观规律。
就像物理学专注于最基本的问题,而工程学则是直接服务于生活。
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某些社会理想或价值理念,急着做“应用经济学”,而没有客观、严谨地做经济学基础研究。这就像没有搞清楚最基本的牛顿定律,就急着造飞机火箭;为了造飞机火箭而去发展一套“物理学”,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定程度上,当下经济学各种补丁、争论和综合都是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论的历史后遗症。
最后一句话表达的不太好,应当是:现在经济学的问题是历史的后遗症,但在尽力改进,而历史上的经济学才是这个毛病的病根(马克思的方法也有这种“病”)。不过,这种说法的前提是经济学(社科)可能成为科学。如果说不能将价值判断驱逐出经济学的研究,那么经济学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不是科学的话,那么这里的观点就没什么意义了,我们就要从别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经济学了。。。
2011年04月17日 10点04分 11
level 6
GHLight 楼主
回复:11楼
赞同,不过社科上有一些前提不可离开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许只能人类共性......
2011年04月20日 07点04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