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3
《百度诗人群观》
——诗歌改变人的处境
这是一篇给自己还账的文章。2006年,我在百度诗歌类贴吧活动了几个月,其间读了不少诗,认识了不少诗人,我当时有感于他们(可能也包括我自己)的热情,想写一篇文章,(说的不知羞点,)有为他们立传之意。准备了不少材料,有了提纲,也写完了开头,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完成。前几天偶然看到了几个当时的帖子,有所触动,打算把这篇文章写完,为了纪念他们,也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但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很多想法极不成熟,对诗人们的定位也失之偏颇,但为了写作方便,整体框架未作改动。但即使如此,此文最后的模样也已与我最初的设想相差万里了。必须指出的是,我只是选取了一小部分诗人,很多非常优秀的作者(包括一些熟识的)没有入选,这主要是限于精力和笔力。另外这些收入此文的诗作,很多并非他们最好的作品,为的是便于进行讨论,特此说明。以下是正文:
时间很快,21世纪一晃十年过去了, 中国发展很快,但问题更多,人们的处境非常值得关注。面对这些现实,严肃或者说精英文学界却几近失语,至少在市场上完全让位于主流商业文学。甚至是商业文学,在图书市场上的份额也受到养生学、成功学之类的挤压。
但我从不认为文学死了。而且指的不是“文学元素”在生活各方面(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渗透。因为这些所谓的“文学元素”根本无法起到严肃文学对于一个社会的作用。这不是喊口号唱高调,因为当一个社会仍然需要某事物对其发生影响起作用的时候,这个事物就没法不继续存在。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必要条件。但我想写的不是文学的全部,而是它最本源的一部分,诗歌。但我也不是要写精英诗坛,而是最最民间的诗人和诗歌。两个原因,一是我和前者不熟,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二是我认为民间诗歌在当代社会可能会是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诗歌的生命力永远在民间。民间有最鲜活的思想、最真实的生活、最生动的语言,而且几乎所有的精英诗人都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诗歌离不开生活,所以也就离不开民间。当然,民间诗歌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引导,自律性不强。这是事实,清醒的认识是必要的。
网络诗歌,作为民间诗歌的一块主要阵地,好处显而易见:自由。谁都可以来写、来贴。没有什么严格的准入和考查机制。这其实最符合文学的本质,也最适宜出优秀甚至是伟大的作品。但这也是网络诗歌的一个缺陷。文学的准入考查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造,可也对出版物有了一个基本的水准上的要求。完全的自由往往会陷入混乱。泥沙俱下,大量的低水平作品淹没了那些本就不多的有价值的作品。人们不禁感慨:好诗少了。
记得一个网友说过:好诗得淘。我十分赞同。在百度的诗歌类帖吧呆了几个月,我就淘出了一些十分不错的民间诗人。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风格也大相径庭,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值得学习和探讨。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们的执着和坚持,这应该是每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必需的。
于是我把他们的作品做了一个小小的搜集,大致上通读了一遍,获得了一点朴素的心得,同时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流于表面的思考。在下面的文字里,我就把我的心得和思考结合他们的诗歌一同写下来,互为参照。大家读了若是能有点感触,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再说一句,我承认百度确实是个**地方,但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发在上面的诗并不会也变得**。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1
level 3
一、“上了年纪的人” :理想与现实
我选择呐喊 :跑滩的菜蟹
水中流泪说:菜蟹,理智,而且有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诗歌多于陈述现实的苦难,又并非简单地描述。他没有躺在苦难上等待同情和拯救,他有对苦难的根源的挖掘,还有深刻的解剖。指正这个时代的勇气和信息,作品是他生命的标识。
我十分认同水中的观点,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他的诗吧:
《七夕过后才敢贴的文字》
亲爱的..你..
别再为我..哭泣..
悲伤的眼泪..
不适合..流在..
七夕..的..夜里..
原谅那匆匆而过的..车流..
想必车上的..玫瑰..
比车速..还要急促..
也..不要责怪..
他们没有下车..观顾..
我..瘦瘪的..身体..
怎么会让..辗过去的..车轮..
跳动得过..赶赴..约会的心律..
所以..亲爱的..你..
真的..别再..哭泣..
这..一路的..乞食..流浪..
有你相伴..相依..
我已满心欢喜..
我们的爱..不需要..
人类..的..言语..
但是..亲爱的!趁我最后一口气请允许我用红色的眼泪为你哭泣今后你孤单的日子里千万别再到人来车往的危险之地饿一天也就一天重要的是把自己漉塌的样子整理干净说不定遇上哪个好心人把你当作宠物抱在怀里!!.
.!!...!...!......!......!........!..........!............
......
亲爱的..我们..都..
别再..哭泣..
我们..也..应该惭愧..
给..他们..浪漫的..
情人节..冲淡了..氛围..
亲爱的..你..走吧..
我..已经..快乐..地..
死去..
快乐..是..因为..
我..们..也可以..
相约..
明..年..七..夕..
............
这首诗有个由头:“夕当天,下午六点刚过,在福州市晋安区长安大街,一对流浪狗在马路上乞食时,母狗被一辆小车撞死。车上的人没有停车,扬长而去。而后,又有几辆车从死狗身上陆续辗过。幸存的公狗一直在旁哀号,并试图把母狗的尸体拖离路面,然而体弱无力,几次不能成功。它转而咬住路过的行人的裤脚,乞求帮忙!这一幕,被一位路人拍了三张照片,报料给《东南快报》,获稿费80元。 ”
诗人上来有点泣不成声,用省略号把死去的母狗对爱人的话串起来显然是在语气口吻上用力。内容上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爱,一个是控诉。诗人的情绪很不平静,这种感情摁在了诗里,诗人也就由此进入了整首诗歌,诗人自己也说“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那只在七夕之夜死去的母狗!”。这首诗以情动人,给人带来震撼。
我们知道,一个诗人进入一首诗歌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从形式进入,有的是从节奏,有的是思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等等。从情感进入是不少人爱用的方式,很多人也提倡这种方式,“言为心声”,认为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我在这里当然不想反驳这种观点,不过我想说从情感切入,有时是值得警惕的。应该对自己所抒之情有一个自觉。通过内省达到提炼和升华。尽量不要抒空洞苍白的滑稽的不真实的情。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2
level 3
但自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打破了这种几千年自给自足的(社会)文化。几经曲折,现在的中国文化我个人认为是处于一种极度畸形的状态(暂不展开)。就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既希望人们遵从传统的社会道德(虽然支撑这种道德的社会基础正在加速瓦解),又鼓励人们学习西方(的某些方面)、攫取利益(虽然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表现出水土不服并将加剧畸形)。(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我Dang,因为东西方文化的整合确实是复杂而艰苦的。这其中又涉及现代化和西化的问题,请允许我在此不作展开。)
这样不系统的、畸形的社会势必发生断裂,断裂势必产生歑隙,完全涵化也就势必无法实现。所谓格格不入,就产生未涵化者。未涵化者与主流文化构成一种交流、对立,甚至对抗的(紧张)关系。这未尝不是社会的推动力量。【有人把未(完全)涵化者称为“脱序者”,我认为那是只看到了其与主流文化对抗、分离的一面,不尽准确。此外,未涵化未必脱序,在这后极权社会,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传说中的“和谐”,主要就是要尽量避免冲突,消解紧张。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4
level 3
我认为在当下社会,好的诗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未(完全)涵化者,甚至是个脱序者。他们不应慑服于畸形的主流文化,他们必须要有改造社会、对抗体制的大胸怀。惟其如此,他们才能真正做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否则便是无病呻吟,(严重点)甚至是反动。采菊东篱大抒其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折柳歧路大抒其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醉酒花间大抒其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再作那种前现代的抒情,难道不是空洞滑稽的么?
当然,话说回来,不是说当代诗人就完全不能写采菊东篱、折柳歧路或者醉酒花间。原因在两方面:其一,当代人写采菊时,可以赋予新的内容,可以让此采菊不同于彼采菊。当然这并不容易,所以有了前文的建议;其二,文化的极度畸形,体现出多重断裂的复杂局面,实难把握。这导致不同诗人对主流(社会)文化的认知不同,进而导致以反拨主流进而改变局面的角度不同。比如说,有人认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过于严重,于是他们就极力倡导国学。又有人认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意识形态极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于是他们极度仇视传统文化。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自然导致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截然对立的审美取向。从这个角度说,还在写采菊的诗人也许仍有他的道理。虽然我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5
level 3
希望读者没有被我的冗长和琐碎绕晕,让我们回到这首诗。为什么我对此诗持一种较高的评价,因为有一样东西极其重要,那就是:道德。但我十分不希望此处的道德被作狭隘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理解。比如好为人师式的旧道德的说教,我指的绝不是这个。我想说的道德,接近一种广义的善良,当然还得加上使命感,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举例子来说,人道主义是道德,悲天悯人是道德,赤子之心是道德,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是道德,爱是道德,反思是道德•••这是我理解并想表达的道德。前文说的诗人必须首先是个脱序者【请允许我以此词替代“未(完全)涵化者”,为行文方便,后文亦如此】。但脱序者不一定是诗人。两者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主要就在于这个道德。脱序者在脱序后可以沉默,可以离开,可以犬儒。但这于改变现状无益。而诗人却通过他们的写作努力改变他人的处境,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处境(广义的)。所以我认为这个道德是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可见,有的诗人可能会是一种主动脱序,即所谓自我放逐。)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认为这首诗在诗艺上或许并不高超,但我仍被打动的原因。这是一种杜甫式的打动。是道德力量直入人心的打动。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6
level 3
那么诗人又是怎么脱序的呢?因为他们的敏感。(普通人往往也具备那些朴素的道德,但由于不够敏感,这种道德往往被意识形态的强大势能所遮蔽,导致其在更多的时候无法对某些问题作出深刻判断。我前面说抒情时要有自觉,就是出于这层考虑。)他们更容易发现一些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准则中的问题、更容易感受到一些被麻木和冷漠所遮蔽了的真情。把这些触动了他们敏感的心的东西表达出来,那就是诗。而表达出来的东西同时又触动了那些原本没有被触动的人,我认为,那就是好诗。(我们总说“一首好诗可以改变一个人”,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写诗的手艺,其实就是前者通向后者的桥梁。而当一首诗不需要手艺就已经是好诗的时候,桥梁也就不必要了。同理,一个不是诗的东西,即使再天花乱坠,也不可能是诗,更不可能是一首好诗。(遗憾的是,我以前也写过一些这样的东西。)所以,探讨手艺的必须首先是诗人,他们已经能写诗了,才开始探讨手艺。反过来,手艺的堆砌不成诗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7
level 3
这也是我之所以把跑滩的菜蟹放在第一个来写的原因。也许他的手艺不是最高超的,但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通过前文的探讨,我立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敏感使人脱序,道德又使其成为诗人。而这两点,正是菜蟹所最具备的东西。现在请让我们滑动鼠标,再回头看看文章开头水中流泪对菜蟹的概括,细细读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杜甫式的诗人形象:极具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足够敏锐。这是曼海姆理想中的知识分子,是我理想中的诗人。是的,我承认,我理想中的诗人,也许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一词有很多歧义,我本不想用,说明一下,我所说的知识分子,不包括技术官僚之类,是传统意义上曼海姆所谓的“漂浮无根的”有超越性的这样一种人,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士”。)
再引一段依依的月亮的话来验证我的看法:“我说过了,无病呻吟的字句与他无关 •••
尽管•••粗粗读来感觉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有振聋发聩之效果!当你安静下来仔细回味•••的时候,或许你还会有触目惊心的心惊肉跳的感觉呀(呢?)——因为他说出了你很多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的话来了。”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8
level 3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对我的诗观稍微产生一些误解,以为我只强调宏大叙事,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其实不是。所谓的道德只是大方向,在具体的操作上,当然应该从个人出发。因为脱离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不存在的,空洞的概念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打动人。菜蟹自己说过:诗眼,长于足下!
《上海,几个地点的片断》
1、
宛平南路的那栋灰房子
总是在傍晚 开始
有些忧郁
市场上 那个
卖酱驴肉的安徽女孩
给初上的月 带来点醉意
直到凌晨三点二十
被楼下的疯子吵醒
(他用脏话把个别政治人物骂了几句)
接下来的梦
有些压抑
还好 七点三十一
隔壁张老师准时煮起了咖啡
宛平南路的那栋灰房子
在咖啡的香味中 醒了
2、
西康路的白玉兰开了
隔着车窗 我就能闻到
梦了三年的香气
可是
铁轨并不从你的树下穿过
我只能从终点调头
这时 西康路的白玉兰开始凋落
3、
2003年春节前的
几片雪花
羞答答地飘落 在
上钢三村一个寂寞的小院里
除夕夜乐开了花的爆竹屑
我把它堆成
一座俗气的小山
大年初一 思维还在床上伸展
是去串门?
还是去周庄?
4、
莘庄的民工兄弟呵
你一年的盘缠
就在美罗球体内
哈根达斯的专柜上摆着
所以 你爬上金贸要钱
大家都说:“瓦塌啦!”
5、
打浦路的隧道总是挤满车
车里总是挤满人
人总是挤满各种机会
这个时候 上海的早晨
挤出了一天的繁荣
2011年04月07日 00点04分
9
level 8
2004年——2006年,是我在百度诗歌类贴吧较为活跃的时期,期间结识了许多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混迹于他们中间,往往让我重新燃烧起青春的激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大家逐渐离散,淡了联系。隔了五、六年后,当我读到麦麦的这篇文章,读到这些熟悉名字,心头不禁一股暖流涌起!
我赞同‘麦麦’“文中提到了脱序者这个概念,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纯粹脱序,更多的是必须在体制内生活,只是“未(完全)涵化”,就是说,他既要与这个社会保持一致,又时常会感到格格不入。这是痛苦的,有的人管这种感觉叫分裂,另外还有个文词儿叫做:痛感。当诗人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的时候,它就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我的看法是,共鸣不是为了共鸣而共鸣,它的终极意义是通过共鸣改变人的处境(广义)。”。
2011年04月13日 01点04分
21
level 1
从百度去到豆瓣,这个帖子我转了。麦麦是个有心的人,写东西也很认真很严谨。
2011年05月17日 07点05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