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昨天在西塘呆了半天,参加网友活动,号称“西塘雅集2004年版”,这明摆着是有点跟柳亚子先生叫板的意思了。今年前后到过几次,都是这样匆匆来去,不过看水喝酒,在镇西的廊棚下听听雨,附庸风雅而已,跟当年乐国酒家那帮人的玩法自然不好相比。柳亚子对西塘的投缘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要说水乡情调,他老先生家乡黎里的风光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何况还有分湖可看,文化渊源也要超出许多。现在西塘人为配合旅游宣传所需,谈家乡历史动辄以千年计,其实那里直到明初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子,正统年间才拥有第一个政府机构,而且还是个短命的。“斜塘镇,在县北二十里。一名西塘,又名平川。县西北诸川皆汇流于此。正统十二年,徙陶庄税课局于斜塘,寻废。”(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徐霞客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二十六日路过此地时,在当天的日记里有“二十六日,过二荡,十五里为西塘,亦大镇也”的记载,估计到那时才初具规模。如果要找原因,这跟它不是运河的主航道恐怕有直接的关系。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2
level 6
傍晚到嘉兴,找了宾馆住下来,出去吃饭时已是满城灯火了。沿修葺一新的运河边散步,上次来时急着要找资料,没顾上好好看,几年不见,没想到这一带已弄成河滨公园的样子了。周围配套设施也很完善,走不动了可以在树下的石椅上坐下来,依依垂柳,喁喁情侣,仿佛身在西湖。古为今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思路不错,就是镶在河堤上每隔数十米有一只的那些彩灯看了刺眼,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嘉兴虽然迟至北宋才开府,但文明史比杭州、宁波等城市要早得多了,可以一直推溯到春秋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古城。杜佑《通典》说它最初时“地名长水。秦为由拳县,汉因之,吴时有嘉禾生,改为禾兴县。后以孙皓父名和,又改为嘉兴。”包括它的运河历史,也是跟夫差、勾践、范蠡、西施这些名字差不多同时就出现的,东汉的《越绝书》里对此有着记载。现在游客到嘉兴玩好像只对南湖感兴趣,这也难怪,名气太大了,尤其是湖边上泊着的那条红船。其实在古代,南湖和西湖一样,充当的都只不过是运河水库的角色,枯时输水,满时蓄水,实在得很。精神文明方面的概念起码是迟至明代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如果讲知名度,那么杉青闸的名气肯定要比它大多了。《太平环宇记》说朱买臣的老婆后来嫁的就是杉青闸吏。那里同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3
level 6
时也是宋孝宗赵眘的出生地,以前读到过一首诗,是晚清的,不知什么地方看来:“天光分照划江淮,争说临安石镜开。烛影漫摇归秀邸,杉青闸又浴香孩”,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4
level 6
去嘉兴画院喝茶,还是上次的那帮朋友,言笑晏晏,谈得痛快。后来还一起去吃了夜宵。回宾馆后又翻出《读史方舆纪要》来看,见有些相关资料不错,乘兴抄之。其一:“运河在城西。由杭州府达崇德、桐乡县界,东流经府西南二十七里之槜李亭。又东流十八里,经学绣塔。又东五里,经白龙潭。又转而北,绕府城下,为月河。与秀水合,乃出杉青闸,受穆溪水,为北漕渠。又北二十五里为王江泾。又东三里为闻家湖。又东北十里接苏州府吴江县界。秀水在城北,即南湖,彪湖之下流也。《志》云:府西南四里有白龙潭。相传有白龙穴此,风涛间作,居人因作三塔以镇之,运河经此,曰三塔湾。”其二:“嘉禾屯在府界。《唐志》:广德中,浙西有三屯,而嘉禾为大。李瀚《嘉兴屯田纪绩颂》有云: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兴在全吴之壤最腴。嘉禾穰,江淮为之康;嘉禾歉,江淮为之俭。”还想再抄,眼皮打架,实在有些撑不住了,只好熄灯睡觉。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5
level 6
早晨起来又去博物馆看船,这次带了相机,方便多了,没想到有规定不能拍,只好脑记手写,还画了两张平底浅船的草图,元明清三朝,这种船是运河漕运的主打型号。“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底阔九尺五寸,深四尺五寸。载米可近两千石。”(明·宋景星《天工开物》)在里面上上下下转了好一阵出来,时间已近中午,打的去王江泾,不过二十来分钟。找了旅馆住下,也顾不上吃饭,兴致勃勃地先去看了长虹桥。此桥也为三孔,全长72.8米,高10.7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费时十一年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为清光绪六年重修。与拱辰桥与永济桥相比,长虹桥筑于浙北平原软基,长度上也超出了前面两座,技术难度可能要更大一些。至此,这段时间来,运河浙江境内的三大名桥算是都有幸饱了眼福。在正午的秋阳下眺望两岸风景,江浙两省一水相隔,想象当年舳舻千里、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悠然神往。但桥侧原来接待乾隆御驾的一宿庵现在翻造得像十七八女儿红牙檀拍唱大江东去,不伦不类,有点恶俗,以至前人诗里那种“柢园半亩访烟霞,一宿高僧今在耶?独树婆娑八百载,忽飞清影落谁家”的意境荡然无存。另外,《梵门绮语录》里记前人游踪有云:“下桥迤逦西北行,清流向尽,止水一湾,曰砦基滨。砦即寨字,相传春秋时,吴越交兵,夫差尝屯兵于此。”这个砦基自然也找不到了。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6
level 6
运河的情况也是这样,平望为浙江境内三条运河交汇之处,这一点《明史》里有着详细的记录:“北由嘉兴城西转而北,出杉青三闸,至王江泾镇,松江运艘自东来会之。北为平望驿,东通莺月豆湖,湖州运艘此,这一带的河堤在全国率先采用坚石砌墙,工价很费,是运河全线质量最好的。在《清史稿》里查到“王江泾讯兵五十六人,快唬船两艘”的档案记录,证明平时还专门派有部队监守。但现在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我睡的长虹宾馆最好的房间也就七十块钱一天,其脏乱难以想象,不大敢让人相信这里靠近嘉兴市区。到运河边去看一看,也休想找到什么赏心悦目的感觉,破破烂烂的几条船,不是运煤装石块就是在修理,还不如一个人坐在旅馆灯下对着地图发呆。今天晚上也没喝多少酒,说话状态自觉有点不对。不写了,牢骚太盛防肠断,呵呵。再说运河的风花雪月本来就属前朝旧事,现在是高速公路和悬浮列车时代,闲坐说玄宗可以,我欲乘风归去就不免有些异想天开了,弄得不好一个跟斗摔下来,那可不好玩,还是老老实实花钱买打折机票保险。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8
level 6
附:清人笔记里两条跟王江泾有关的资料 “吴江水乡本无陆路,唐宪宗朝苏刺史王仲舒始筑堤,以通往来。宋祥符五年,转运使徐置开江营兵一千二百人,专修吴江至嘉兴塘岸百余里,兵即守之。庆历三年,又增修荻塘九十里至湖州,增兵二百人。八年,知县李问又大修之,皆土塘也。治平五年,知县孙觉始垒石岸。绍定五年,郡守吴渊给钱三十万、米千二百石,檄知县李椿添石重修。宋季开江兵废,元初修葺。至正六年,知州那海又大修之。(垒石高一丈,广丈四尺,长一千八十丈。建丁亥庵以处居守,置常稔田以供修葺。立表曰至正石塘。)明永乐九年,赵通政居仁重修。正统五年,周文襄忱再修。嘉靖三十五年,倭平后,曹令一麟议开胜墩塘河坝,重修三塘。万历二十九年,刘侯时俊躬勘崩坏,力倡修筑,自吴江至王江泾,砥如周道,称为刘公塘。”(清·徐崧《百城烟水》)“乾隆中,江浙殷富至多,拥巨万及一二十万者更仆难数,且有不为人所知者,惟至百万则始播于人口。洞庭山富室尤多,席氏居首,而吾禾王江泾陶氏与之埒,两姓皆婚媾。一日,陶至席所,自泊舟处至席屋约二里许,夹道皆设灯棚,夜行不秉炬,至则张乐欢宴累日。席谓陶曰:我所居有未尽善乎?陶曰:无他,惟大厅地砖纵横数尺,类行宫之物。书室窗外池塘欠荷芰耳。席默然。两时许,复邀过水榭,则已荷蕖盈目,送客出,厅事地砖皆易为及尺矣。陶乃大惊服。偶至苏阅绝秀班,优者厌其村老,戏诮曰:尔好观,何不于家中演之?但日需风鱼、火腿方下箸耳。是时戏价需二百金。陶归,遽定一百本,闭之厅事使其自演,无人阅者,一日两餐,舍风鱼、火腿外无他物。十日后,诸伶大窘,乃谢过始罢。”(清·欧阳兆熊《水窗春呓》)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文字柯平 摄影黄才祥 编辑: guolao
2006年06月02日 04点06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