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城故事 秀城故事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 发帖数: 1,600 关注贴吧数: 5
【开心一刻】------ 童言无忌 单亲爸爸日记 这是一个35岁男人与他五岁儿子之间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年幼无知的小孩是如何与他辛苦的父亲互动的。 -------------------------------------------------------------------------------- PART 1 父:宝贝来,吃饭罗! 孩:喔!爸爸我问你,什麼事会让上面的人愉快,下面的人高兴 父:小孩子怎麼问这种问题,这个……唉呀!以后你结婚就懂了! 孩:有这麼难回答吗?答案就是演唱会啊! 父:演唱会? 孩:对啊!上面的人很开心,下面的人很高兴 父:乱七八糟! 孩:那我再问你,进浴室洗澡时,要先脱衣服还是裤子? 父:先脱衣服啊! 孩:不对! 父:那是怎样?不脱衣服怎麼洗? 孩:应该先关门 父:啊? 孩:你洗澡都不关门喔!哈哈哈哈! 父:这谁教你的啊? 孩:我们学校都在讲啊! 父:以后别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回来! 孩:喔! 父:宝贝,那我问你喔!乌龟有没有牙齿? 孩:你没张开嘴我怎麼知道!哈哈哈哈 父:(撒娇)唉唷!不管啦不管啦!你一定听过了对不对!? 孩:爸爸,你怎麼那麼耍小孩子脾气呢? 父:(继续撒娇)我哪有? 孩:还没有,你讲话好像小孩子! 父:不跟你玩了,吃饭!(吃饭声) 孩:爸爸,你很童心未泯喔!? 父:什麼东西? 孩:童心未泯啦! 父:宝贝你好厉害喔!你会说成语啊! 孩:老师教的 父:你们幼稚园有在教这个喔? 孩:没有 父:那你怎麼会? 孩:我问老师的 父:你怎麼问的? 孩:我在家里捡到一个气球 父:在家里哪里捡到? 孩:你房间 父:我房间哪里有气球? 孩:有啊!我在你房间地板上捡到的,就是那个长长的、油油的,你吹到流口水喔! 父:啊?那个是保险……你把那个拿去学校给老师看?然后呢? 孩:老师好像很害羞,脸都红了 父:我才丢人呢! 孩:对对对!老师也说你很丢人,气球也不收好,还被小孩子捡到,但是我问老师干嘛这麼激动,老师又说没有,他说你童心未泯在吹气球,然后就叫我回去教室。 父:唉唷!宝贝,你害死我了啦!我再也不敢去你们学校接你下课了! 孩:为什麼? 父:还为什麼!因为你把我用过的保……气球拿去学校 孩:那又怎样?老师已经说你童心未泯了啊!你还想要老师怎麼赞美你? 父:闭嘴!给我吃饭! 孩:爸爸,你等一下要不要帮我吹气球? 父:吃----饭!
“霜降”时节话养生   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每当霜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民间常有“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在我国少数民族居集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又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点。其一,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由此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秋、冬)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嘉兴民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作者:《嘉兴市志》旧时丧葬礼仪极为繁琐,封建礼仪、迷信习惯兼而有之,特别是上层人家更为复杂,解放后基本破除。送终、入殓、守灵 死者临终前,子女近亲须随侍在侧,听取临终遗嘱,断气时急速为死者用准备好的“寿衣”更衣,有地位者用礼服,一般百姓也用新制的“寿衣”。死者咽气后,立即移尸中堂,用衾被遮盖,设为灵堂,备香烛供品致祭,点“长明灯”。灵床左右置草栅,子女匍匐哭泣致哀,在其地守灵。此时即筹办葬事,请迷信职业者阴阳先生作“批书”,计算死者所忌及“冲克”,以有所回避,并算出“回煞”之日,同时派人飞速向亲族报丧,或发送讣告。事先已准备好葬地的或有祖坟的,即勘定葬地,未定葬地者,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觅葬地。如一时找不到合适葬地,大户人家也有停灵数年不葬的。死者殁后,遗体前设斋饭,孝子及近亲日夜相伴,称“伴灵”。在短时间近亲赶来以后,即将死者移入棺木,举行入殓仪式盖棺钉实,从此死者与人世相隔,称为“大殓”。大殓时,由子女捧尸入棺,请和尚念经,考究的要请寺庙方丈率十几个和尚诵弥陀经,并由方丈用锡杖推棺盖盖棺。封棺时,由死者子孙用缀彩绸的钉子按次序敲钉钉棺,此钉名“子孙钉”。富家在棺中置锦绣被褥,金银财物和死者生前喜爱之物随葬,置石灰木炭于棺底防潮,有的还放松香。贫者则简朴收殓。入殓后,孝子及亲属仍日夜守灵,并请和尚尼姑日夜诵经,为死者超度。
【嘉兴民俗】----- 住房习俗 住房习俗作者:《嘉兴市志》 民房大多为上栋下宇式的砖木结构。沿海农村有以乱石砌墙的习惯。绍兴一带迁徙来的农民,旧时多住草棚。农民在正屋大门上方都留有一洞,给燕子飞入作窝,如燕子不来做窝,则认为不吉。80年代以来,农村大多平房、草棚改建为二层、三层楼房,讲究的附有水卫设备。城市居民则有五分之二住进4—6层公寓楼,形成新居民住宅区。有特色的房屋建筑有:水阁  又名“吊脚楼”、“暖楼”,城乡均有此建筑。将屋的后半部一直延伸到水面上,凌空、铺地板,用杉木桩或石砌柱脚支撑。其屋下为流水。 过街楼  在城市、集镇多见。将临街部分屋面延伸至街对面,楼下为行人过道。 廊棚  原在城乡集市多见,向沿街屋外延伸,可遮阳蔽风雨,居住、贸易两便。现仅西塘等镇保存旧貌较多。一门三吊闼  是嘉兴历史最久之民居式样,下为平屋,上为楼房。均临街,一门三吊窗(吊窗为木板窗)。据传,南宋时即有此种建筑。 六戗屋  旧时嘉善农村习惯建“六戗屋”。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四壁均用圆木作柱,上有肩梁、平穿、护檐山头等,结构精密。屋脊和屋檐共有六只角向上翘起,故名。 翘角屋  旧时嘉兴、平湖一带的农舍,门前为场地,三开间,屋脊两角对翘,中植万年青或绘有“孵鸡”图案,颇具特色。 鱼簖竹楼  水乡养鱼,防鱼群外流,在河道上设鱼簖,簖旁凌空架设小竹楼,小巧精致,别具一格。
【嘉兴民俗】----- 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作者:《嘉兴市志》主食  以大米为主,面粉制品为辅。大米以粳米为主,籼米次之。建国前,城乡都喜吃冬舂米,它是经加温发酵制成的大米品种。可耐久贮藏,煮成米饭松软易消化。为调节口味,根据时令,有赤豆糯米饭、豌豆饭、咸肉豆瓣饭、咸肉菜饭、猪油菜饭、莴苣叶菜饭、赤豆粥、绿豆粥等主食品。辅食有面条、馒头、面包、馄饨、汤团、饺子等。 餐次  一日三餐。农村平时两餐米饭,早餐为粥,有的晚餐也吃粥。农忙时三餐吃饭,下午加一餐点心,有糕团、粽子等,有的吃午餐剩饭,谓“扒冷饭”。城市居民早餐吃粥或泡饭、油条大饼、豆浆、牛奶、面包、面条等。泡饭是隔夜的冷饭用开水泡或烧一烧,称泡饭粥,城乡皆食用。 民间菜肴烹调  60年代前,城乡炊具均为柴灶,一般为两眼灶,贫苦人家为“行灶”(单眼),大户人家四眼灶。烹调不甚讲究,大多菜肴在饭锅上蒸炖。60年代后,渐讲究家庭烹调,以烧、煸、炒、煎为主,口味偏甜。80年代后,城市液化气灶普及,家庭烹调愈益讲究,注重清炒,少用酱油。清炒多勾芡,有的几可与饭店菜馆媲美,农村受城市影响,从红烧转向清炒油煎,口味偏咸。常用调味品是菜油、猪油、盐、酱油、味精、姜、葱、蒜、黄酒、米醋、胡椒粉、桂皮、茴香、花椒等。旧时,嘉兴家常菜中,正月螺蛳、二月蚬子、腐乳肉、霉菜烧肉、笋烧咸肉、鲈鱼炖蛋、炒虾仁、醉蟹等均脍炙人口。
【历代嘉兴藏书楼】-------- 曝书亭 朱彝尊与曝书亭 清初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朱彝尊曝书亭藏书楼的许多藏书首页上,都印有这样的印章:“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这十二个字的印文,记下了朱氏收藏图书历尽的辛劳、艰难,表明了他希望子孙后代能珍爱图书的拳拳之心。曝书亭收有图书八万余卷,藏书之富与清初大藏书家徐乾学的传是楼齐名。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出生于官贵之家。其曾祖父朱文恪做过明朝太傅,祖父做过云南楚雄知府,父亲朱茂曙天启间补秀水县学。他自幼就聪明好学。陈廷敬在为其所作《竹坨朱公墓志铭》中说他“少而聪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他小的时候,曾祖父去官归里,祖父为官清廉,家境比较贫苦。11岁那年,浙西大旱,家无食粮,经常吃不上饭,但他依然“守书册自若”,安坐书房读书。17岁上成婚,而也就从这一年开始,他放弃了科场考官的人生途径,转而研究古学,博及群书,学问上名气渐大,许多名门都争相聘请他去做幕僚。从此,他开始了20多年的读书、游历和大力收藏图书的活动。由于其学问博深,名气很大,到康熙十八年(1679),即他50岁那年,以布衣之身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入直南书房。朱氏潜心读书治学、收藏图书60余年,著述等身,撰有《经义考》300卷、《日下旧闻考》42卷、《曝书亭集》800卷、《曝书亭词》7卷,编有《明诗综》100卷,等等。他长于经义考释。诗与王士祯齐名,世称南朱北王两大家;词作风格清丽,为浙西派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朱彝尊的曾祖父有不少藏书,他少年时期读的主要是这些家藏图书。经过明末战乱,祖上遗书大部丢失,所余无几。据朱彝尊自己说,到他十六七岁时,几乎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一次,他在豫章买下了五箱图书,可不久,清政府大兴明史之狱,社会上凡有涉明代内容的书籍,都纷纷被烧毁,他的五箱图书也被毁。此后,他仍不断搜集,使藏书逐渐增多。秀水项笃寿(字子长),明嘉靖末年进士,官兵部郎中,好藏书,家有万卷楼,收藏丰富。是明末秀水有名的藏书家。大约于顺治末、康熙初,项氏万卷楼藏书外散,朱彝尊急忙赶往讨购,最后以20万金的高价买下了万卷楼的全部残藏。项氏旧藏大大地丰富了朱氏藏书,为曝书亭藏书打下了基础。  为了访览古籍,朱彝尊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到河北、山西、内蒙古—带,南到两广、云南,东至山东沿海,江浙诸地自不必说,全都留下过他访书的足迹。所到之处,他遍访城乡、庙寺、墓阙,四处搜求图书及金石铭刻之文。每每外出游历,他都随身带着《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以便在校勘、考证其发现的图书、铭刻文辞时,随手翻检查对。他客居京城时,寓所里堆满了收集来的图书。他的朋友来访,见到满室皆书,深受感动,逢人便说:“客游京城的人,多忙于四处游览,或走访亲朋,或结交权贵,像朱彝尊这样只顾收购图书、一心读书治学的人,真是少见啊!”有几年,他曾经常出入曹溶静惕堂及徐乾学传是楼,从那里借抄了许多图书。其讲学所得,及后来为官之薪俸,除衣食外,全部用以买书。在做了翰林院检讨之后,他不仅在民间藏家中借抄了大量图书,还抄录了许多史馆里的珍贵典籍。他有一个书僮,字写得很漂亮,曾长期留住史馆,在其指导下为之抄书。后来,此事被人告发,朱氏被撤去了翰林检讨之职。为偷抄图书而丢官,朱彝尊却毫不后悔。他曾说:“(因抄书)为院长所弹,去官,而私心不悔也。”(朱彝尊《曝书亭集·鹊华山人诗序》)为此,他还作了一首《书椟铭》“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曝书亭集·书椟铭》)表现了他为收藏图书丢官而不悔,一心藏书治学的精神。
【历代嘉兴藏书楼】-------- 胡惠孚小重山馆 钱天树味萝轩与胡惠孚小重山馆 味萝轩与小重山馆分别是清代藏书家钱天树与其婿胡惠孚的藏书楼名。 钱天树,字子嘉,号萝庐。浙江平湖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国子监生。幼时即资质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下笔千言立就,颇得同邑宿学老儒的看重、赏识。因体弱多病,其母不令其应试,故转而致力于文章书画。有《是耶楼诗稿》传世,其画以墨竹著称。钱家在当时为平湖望族,钱天树为人豪放,嗜酒又好交友,家中常高朋满座,饮酒赋诗连日不断。平生慷慨好施,族中贫困之家多靠他周济度日,故未至50而家道中落。  钱天树一生嗜书如命,自幼至老,未曾一日释卷。由于家道殷实,祖辈即收藏不少书籍字画。钱天树幼年多病,病中不能读书,便以浏览家中藏画消遣度日。后娶同邑陆锡贞为妻,陆氏亦精通文墨,二人相与展阅,评书论画。  钱天树喜藏书,尤精于鉴别,宋元古本与字画,眼到则立判真伪。他收有《却扫编》三卷,宋代书棚本。清初钱谦益曾有过一部宋刻本,后毁于绛云楼之火,这就使得钱天树的这一部身价不菲,成为秘籍。同时期吴县藏书巨擘黄丕烈曾向钱氏借观,赞叹不已,后作六首绝句以赞之。 钱天树盛年之后,家道中落,逐渐无力购藏善本,此时,他的女婿胡惠孚却雅好藏书,钱天树遂成了胡的藏书顾问。胡惠孚,字邃江(一字荻江)。平湖人。家境颇为优裕,钱天树若遇好书,则必介绍给胡惠孚,而胡惠孚购书时也必请岳父大人经眼拍板,钱天树为此甚为得意,称胡虽为富家子弟,但无不良嗜好,一心只求与人秘笈,真是难能可贵。钱天树有子四人,均不能承其业,女婿有志藏书,可以说是钱天树晚年困顿之时的一丝快慰,故钱氏藏书后多归入胡氏的小重山馆。翁婿同为藏书名家,也是中国古代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 钱天树以收藏古籍及金石书画名冠一时,胡惠孚得钱天树之力,藏书以精审著称,据载,共有藏书49柜,其中十之三四为宋元秘籍及清代名人手校本。其中宋本《毛诗要义》可作其镇馆之宝。该书为宋魏了翁作《九经要义》中的一种,曾是曹雪芹祖父江宁织造曹寅藏书,首尾完整,触手如新。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只收得《九经要义》中之《周易》、《仪礼》、《尚书》、《春秋》、《礼记》五种,其余四种无从搜访,可称散佚。清道光十二年(1832),胡惠孚以重金购得,钱天树为之兴奋不已,称之为“稀世之秘笈”。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队攻入浙江,富室士族多遭打击,胡惠孚的藏书也因此流入他人之手,多数为上海郁松年购得,而郁松年藏书后尽归于陆氏皕宋楼,继而又为日本人购去,故味萝轩与小重山馆之藏书,现存于日本静嘉堂。 胡惠孚曾著有《小重山馆书目》6册,见于《光绪平湖县志》,已佚。 钱天树藏书印有:“钱天树印”、“味萝轩”二朱记。胡惠孚藏书印有:“胡惠孚邃江氏珍藏书画之印”、“邃江鉴赏”、“当湖胡邃江珍藏”等。
【历代嘉兴藏书楼】-------- 不远复堂 吕留良与不远复堂 吕留良,初名光轮,字庄生,号用晦,又号晚村,浙江人。生于明崇帧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顺治十年(1653)出就试,为诸生,从此以后就不再应科举,也不再去应朝廷的征辟,隐居不出,以至于后来竞剪发为僧,取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雍正六年(1728),湖南人曾静得到吕留良的遗稿,对其中“夷夏之防”、“井田”及“封建”等学说颇有共鸣,遂著《知新录》一书,对清入主中原大肆攻伐。雍正七年(1729),曾静又劝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不料岳钟琪反向清廷告发,曾静及其弟子张熙和吕留良的儿子吕毅中皆被捕被杀,吕留良则被发棺戮尸,著作也都毁了版,子孙也都发配到了宁古塔为奴——是为清代文字狱中最为有名的—桩。 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吾闻澹生堂书之初出也,其启争端多矣。初,南雷黄公讲学于石门,其时用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已而以三千金求购澹生堂书,南雷亦以束修之入参焉。交易既毕,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卫湜《礼记集说》、王偁《东都事略》以去,则用晦所授意也。南雷大怒,绝其通门之籍。用晦亦遂反而操戈,而妄自托于建安之徒,力攻新建,并削去蕺山学案私淑,为南雷也。”这是由争夺藏书而引起的友朋间的不快的一例。 吕留良有七子,其子葆中(字无党)亦能绍承父业,手抄书多有传世。但发生了那件文字狱后,他的藏书,就像金农在《冬心先生随笔》中所说:“《会稽三赋》,宋王龟龄所作,计书三十八页,一卷。御儿吕氏所藏,亦宋时刻本。吕氏破残,巢无完卵,其书不知归谁何插架矣。” 吕留良室名有“天盖楼”、“耻斋”、“不远复堂”、“讲习堂”、“风雨庵”等,藏书印则有:“吕氏藏书”、“耻斋”、“不远复堂”、“难得几世好书人”、“御儿吕氏讲习堂”、“御儿吕氏讲习堂经籍图书”。
【历代嘉兴藏书楼】-------- 樊榭山房 厉鹗与樊榭山房   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少孤贫。僦居于东园,读书不辍,学问淹博。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将入都,道经天津,查为仁留之于水西庄中,因同撰周密《绝妙好词笺》而未赴京谒选。乾隆初年,举博学鸿词不中,南归后即与乡闾诸老相酬唱。  他工诗词,熟悉两宋朝章典故,诗词标榜宋人,善写山水难状之景。与沈德潜、杭世骏、金农、全祖望、 查为仁等相友善,名重一时。 客居扬州时,他又与马曰琯、马曰璐二人合作,纂《宋诗纪事》一百卷。马氏二人为乾隆时扬州的著名藏书家,其小玲珑山馆藏书之富,著于东南。《四库全书》馆开的时候,马氏献书有776种之多。为辑《宋诗纪事》,厉鹗花了20年的时间进行钩稽发掘,马曰琯、马曰璐昆季也参与了卷一至十、卷十一至卷二十的裒辑工作,对所收作品的版本和出处作了一些考订。这是著作家和藏书家一次非常成功合作的典范之作。  所撰《辽史拾遗》一书,采庶群书至三百余种,在当时最称博洽。  厉鹗著有《樊榭山房集》、《南宋院画录》、《玉台书史》、《东城杂记》、《增修云林寺志》等。藏书印有:“樊榭山房”、“香雪”、“厉鹗”、“太鸿厉鹗之印”等。
【历代嘉兴藏书楼】-------- 海日楼 沈曾植与海日楼 海日楼是清末学者沈曾植的藏书楼。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庵,晚年又号寐叟。浙江嘉兴人。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民国十一年(1922)。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土,任刑部主事、郎中等职,在刑部任职18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丁忧离职,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在两湖书院主讲史学。此后又历任安徽提学使、布政使、巡抚等职。宣统二年(1910),因病退休。沈曾植在政治上属于洋务派,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安徽任上时,大力兴办实业,开设工厂。他支持康梁变法,但又认为其措施过于激进,结果招致维新派和顽固派的双方排斥,其仕途并不得意。清帝退位后,沈曾植一直以遗民自居。奉宣统年号,张勋复辟时,欣然就任“学部尚书”,失败后,闲居上海。  沈曾植是清末民初知名学者兼藏书家。他的祖父为清道光朝工部侍郎沈维鐈。据称沈维鐈一生除积书外无他嗜好。斗室之内“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令人写了一副对联,即当年阮元为苏州藏书大家汪士钟书写的“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挂于书室之内。沈维鐈还立下规训:子孙不可一日不读书,且读书行善不可偏废。沈曾植是沈维繑长子沈宗涵的第二个儿子。沈曾植出生后不久,祖父即去世,8岁时父亲亦辞世,家境日渐贫困,沈曾植兄弟4人因无力聘请塾师,遂由母亲韩夫人启蒙读书。  沈曾植藏书是在他30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后。起初由于家境较贫,加之官俸微薄,虽嗜求古书,但常常囊中差涩,丛书巨帙,善本名画,多不敢问津,只是在价格较低廉的书画中披沙拣金。他任京官时,是琉璃厂书肆的常客,书肆中有专卖拓片的澄清阁,经常来光顾的除沈外,还有王廉生、李三老等人。王廉生较富,阁主每得好的拓片,都大致分作两份,价昂者归王廉生,价廉者归沈曾植。久而久之,成为规矩。一日,书肆中传言澄清阁将一宋拓礼器碑贱卖给沈曾植,王廉生便责怪澄清阁阁主,阁主急辩是明拓而非宋拓,王廉生不信,赴沈曾植处索观,果然是明拓,方才罢休。此后数十年,沈曾植一直节衣缩食,购买他所喜爱的图籍书画。1912年沈曾植旅居上海时,从缪荃孙处惜得一部明嘉靖本《山谷集》,喜爱之至,遂以百元买下,但囊中为之一空,生活困顿累日。经过多年的艰辛搜罗,加之鉴别精当,与其他藏书大家相比,虽藏品不能以万计,但精品亦琳琅满目。 沈曾植的收藏可分为碑帖、书画和书籍三个部分。碑帖的收藏时间较早,在京为官时即有所收获。据《海日楼题跋》所录,宋拓本有20余种,明拓本、名人题跋本也较多。最著名的有宋拓《淳化阁帖》,宋拓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书《洛神赋》等,均为传世名帖。《淳化阁帖》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将秘阁所藏历代法书临摹刻石,然后拓成的法帖,共10卷,多为晋唐名家遗墨。清康熙时,刑部尚书、书画家张照就收藏有宋拓《淳化阁帖》,此帖在清末时被工部尚书吕海寰以600元购藏,时称宋拓第一。沈曾植藏的宋拓本与此帖同石,且拓的时间尚在张照藏本之前,可见沈曾植帖学之精。  沈曾植对书画的收藏始于光绪末年,其中多明清著名书画家作品,如文徵明、董其昌、唐寅、陈洪绶、刘塘等。1916年,沈曾植67岁,谷雨前一日购得董其昌书诗卷,董其昌作此诗卷时也是67岁,且诗中称“昨日正逢谷雨”。这二人真可谓是隔世之知己。沈曾植对于书画鉴赏较有个性,他十分强调书画家对前代的继承,取其“存古法者”收藏,而对于展示书画家个性的作品,却颇不以为然。  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是沈曾植购置善本古籍最多的年份。据《海日楼题跋》收录书目,宋刻本4种,元刻本5种,此外明刻本、影宋本、名人题跋本也较多。沈曾植于诗尤其喜爱黄庭坚。晚年客居上海时,数年即收有黄庭坚诗文集9个版本,其中3个是宋刻本,1个元刻本,4个明刻本和1个日本活字印本,均为世间罕传的珍本,其中一些是清代翻刻的祖本,学术价值很高。沈曾植晚年官场失意,故转而埋头于故纸堆中,潜心于校勘考证,与当时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傅增湘、缪荃孙、张钧衡等过从甚密,每有好书及学术心得,则互相交流。傅增湘有一次在上海书肆中发现一部沈曾植旧藏《后山诗集》,旋即买下送归沈家。此书沈曾植购于光绪七年(1881),后被贼盗去,面对30年前旧物,沈曾植感慨万分。  沈曾植生前未将自己的全部藏书编写成书目,只是把为善本书、名画、名帖撰写的题跋辑成《海日楼题跋》行世。  沈曾植在学术方面,研究西北史地,尤以蒙古史、元史成果卓著。著有《蒙古源流笺注》、《元秘史补注》等。在文学方面,沈曾植是同光派的主要诗人,被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肯定,著有《海日楼诗》、《逊斋诗钞》等。在艺术方面,沈曾植于书法颇有造诣。喜作草书篆书,古奥遒丽,自成风格,时称书中豪杰。  沈曾植的字号极多,据《清人室名别号索引》统计,有61个之多,其印章也多如牛毛,常用的有:“乙庵”、“寐翁”、“寐叟”、“东轩”等。  沈曾植属于清末的学者型藏书家,其治学藏书相互辅佐,颇重视书的资料价值,而无意于插架好看。故而虽藏书量不能以万计,宋元本不过数部,但于书籍勘订鉴别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历代嘉兴藏书楼】-------- 静惕堂 曹溶与静惕堂 在嘉兴南湖之滨有一座废弃的园林名叫倦圃,据说是岳飞之孙岳坷的金陀坊旧地。清初的曹溶对它重加修治,因岳珂号为倦翁,因名之为倦圃,并建藏书楼 静惕堂于其中。 曹溶、字洁躬,又字秋岳,号倦圃。秀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官至御史。入清后仍服原官;后任顺天学政。因所举充贡监生有的曾于明末袭世职及中武举,属失察而被降级调用,不久又以选拔贡生超额被革职回籍。顺治十年(1653)起复原官,后又以“才优经济者改外用”,被授广东布政使。 康熙三年(1664),他在山西阳和道任上,奉山西巡抚白如梅之命,庆贺万寿节至京,具屯田、沿边设墩军之策陈上,为康熙所赏识。不久回归故里,以著述和藏书为乐。 曹溶好收宋元人文集。他认为古人之诗文集甚多,然而原本首尾完善而流行后世的,亦不过十之二三。特别是宋元人集至清初已佚亡颇多,若不加搜罗。将随时间而灭没,这是十分可惜的事。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记载,他曾见曹溶的《静惕堂书目》,其中宋人文集有180家之多、元人文集有115家之多。现存的《观古堂书目丛刻》中的《静惕堂书目》、宋人文集有196家,元人文集有139家。这多出的40家,当是他在其后陆续抄购入藏的。据近人叶德辉统计,后来修《四库全书》时,此目所载宋元文集十分之九被收录了进去,因此称其为“两朝文人精爽之所凭依”(叶德辉《静惕堂书目序》)。   曹溶藏书印有:“曹溶私印”、“檇李曹氏藏书印”、“檇李曹氏收藏图书记”、“两河使者”、“鉏菜翁”等。  曹溶与著名藏书家钱谦益交谊甚深,他目睹绛云楼为火所焚,许多珍籍不复见于人世。而这些著作的失传,很大的—个原因还在于钱氏平日“好自矜啬,傲他氏以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辞》),因此,他大力提倡藏书家之间互通有无,互为借抄。他不但与一些志同道合的藏书家订立了抄书之约,而且还写了《流通古书约》一文,在文中他认为“古人竭一生心力,辛苦成书”,大不易事。而历经千百岁、经过无数次天灾人祸得以保存下来,“可称至幸”,若不将其广为流传,反而秘不示人,一旦不慎,遂使此著作“形踪永绝”,“自非与古人深仇重怨,不应若尔”。接着,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个较好的互相抄借的方法,并号召财力宽裕者将未经刊布之书寿之枣梨,以广其传。这篇文章是中国藏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此后藏书楼的发展作用重大。  曹溶除了编写《静惕堂书目》及《流通古书约》外,尚有《刘豫事迹》、《崇帧五十宰相传》、《金石表》、《倦圃莳植记》、《粤游草》、《静惕堂诗集》等著作。
【历代嘉兴藏书楼】-------- 淡泉书屋、独寤园 郑晓与淡泉书屋、独寤园 淡泉书屋、独寤园均为明代浙江海盐人郑晓的藏书楼。 郑晓,字室甫,号淡泉。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职方主事,历吏部考功郎中。忤严嵩,谪为和州同知,历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旋改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因抗倭有功。召为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寻拜刑部尚书。又为严嵩所恶,落职归。隆庆初赠太子太保,卒谥端肃。 郑晓博览群籍,谙熟典故,性喜收藏,故淡泉书屋、独寤园之内。所藏图籍颇为丰富。已知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司礼监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130册,卷内有“淡泉”等藏书印。可知原为郑晓所藏之物。另北京图书馆所藏《西域行程记》、《北虏事迹》、《西番事迹》之书,都是郑晓“独寤园”抄本,这些抄本下书口亦刻有“淡泉书屋”四字。由此可知,郑晓所藏书中,自抄本占有一定的比重。 郑晓博学多才,勤于著述。所撰有《禹贡图说》、《吾学编》、《古言》、《今言》、《端简郑公文集》、《九边图志》等,并曾校定《皇明名臣言行录后集》,参订贺钦所撰《医闾先生集》等。郑晓的著作大都传世,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许多原刻本均流散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郑晓的藏书印有“浙西郑晓图书印”、“淡泉”、“大司寇章。” 郑晓之子郑履准,字叔平,有藏书楼曰凝云楼。因子承父志,故郑氏许多藏书中,先后钤有淡泉及凝云楼的藏书印记。
【历代嘉兴藏书楼】-------- 泽存楼、二田斋 计光炘与泽存楼、二田斋   泽存楼,是清代书画家计光炘的藏书楼。计光炘父亲计慕云生前好藏书,去世后其藏书由计光炘继承,以泽存楼命名,有永保先人手泽之意。二田斋是计光炘的藏画室,二田指明代画家沈周(号石田)、清代画家恽寿平(号南田)。计光炘十分欣赏二人的画风和人品,收藏二人真迹较多,故以“二田”自号,并以之命名藏画室。据称二田斋室内墙上悬挂着二田的画像,四周贮满了名人的书画真迹,以至人坐处宽仅容膝。  计光炘,字曦伯,号二田。浙江嘉兴人。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咸丰十年(1860)。父亲早逝,由母亲沈氏抚养成人。计光炘性格高洁,厌恶科举为官,一生在家中读书作画,侍奉母亲。计光炘对母亲十分孝顺,为了讨母亲欢心、常陪母亲玩牌,以至捉迷藏取乐。 计光炘自幼酷爱读书,亦好收藏。泽存楼虽有父亲遗留下的藏书若干部,但仍节衣缩食,从书商手中购买善本书画,还经常至桐乡藏书名家鲍廷博处借书抄录,以省书资。但如听说有自己渴求的秘笈精本,便不惜巨资,辗转购求。平日里则深居简出,闭门读书,不闻外事。道光十四年(1834)时,已聚书6000余种62000余卷,内多宋元精品。咸丰十年(1860)去世,死后不到三月,太平军攻占嘉兴,房舍书籍俱焚于战火之中。 计光炘是清代晚期知名书画家,工山水花卉,作品清逸洒落、不拘一格。其叔父计楠以专画红梅著名,时称计红梅。计光炘身为画家嗜书更嗜画,藏品中以二田即沈周、恽寿平二人真迹为冠。曾著有《二田斋读画绝句》一书,就所藏当代未见史传的名家画秩及朋友遗墨逐一题诗一首。共计有130余家。大都是乾隆至道光年间著名书画家,如张庚、王宸、罗聘、奚冈、翟大坤、潘恭寿、陆鼎、翁广平等。其他所藏见于史传的及在世的均未收录,可见二田斋藏画相当丰富。 史称计光炘诗画双绝,为人风雅和善。读书之暇,和朋友结社燕游,吟诗作画,名冠一时。所著有《二田斋笔记》、《守甓斋诗集文集》、《苕雪居吟稿》、《二田斋读画绝句》、《史论》等。现只有《守甓斋诗集》、《二田斋读画绝句》二种得以传世,其他全部散佚。 计光炘平生尚致力于收集同里前辈撰述,为之编印文集。其族祖计东曾有诗文全集,清初时刻印行世,但道光年间已散佚失传,计光炘遍访旧家,搜罗断简残编,积数十年得诗文杂著十余卷,重编付梓,一时为人称道。  计光炘的藏印有:“计光炘”、“曦伯所藏”、“计氏曦伯”、“光炘私印”、“古射襄城计光炘曦伯之章”。
【历代嘉兴藏书楼】-------- 好古堂 胡震亨与好古堂   好古堂是明末浙江一所著名的藏书楼。其主人是胡震亨。  胡震亨,字孝辕,号遯叟,又号赤诚山人。浙江海盐人。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  万历二十五年(1597),胡震亨中了举人,历任固城教谕、合肥知县、德州知州等。胡氏一生爱读书,不喜俗务。据记载,德州州吏持牍来迎时,他在牍尾写了一首诗,有“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之句,表示不愿做官,要以著书自娱。因此未赴德州知州之任。以后他又因人举荐任定州知州,并短期任兵部职方员外郎之职。他在任地方官期间,颇有政绩。  胡震亨家里原有好古堂藏书楼,是他父亲胡彭述留下的。经过他继续收藏,藏书达万卷以上,而且多秘册异书。他的朋友姚士粦和舅父刘世教也是藏书家。姚士粦搜罗秦汉以来遗文甚多,曾助冯梦祯校刊南北诸史。胡震亨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见识自然很广。近代著名出版家张三洛先生曾称他是“吾邑第一读书种子”。他本人也在《读书杂录》中说过:“余自幼好读书,老而念岁月无几,嗜读尤勤。每披卷,惟恐客至,妨吾事也。”   胡震亨是位藏书家又是位学者,他的著作有:《靖康资鉴录》、《读书杂录》、《秘册汇函》、《续文选》、《唐音统签》、《统考纂》、《李诗通》、《杜诗通》及《赤城山人稿》等。其中《秘册汇函》和《唐音统签》是两部巨著。《秘册汇函》是一部类书,是和江苏著名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共同校刊的。后来毛晋刻的《津逮秘书》,即取《秘册汇函》的残版增订而成的。毛晋的汲古阁以刻书著称天下,多得胡震亨的帮助。《海盐县志》说:“凡海虞毛氏书,多震亨所编定也。”《津逮秘书》、《宋六十名家词》等汲古阁刊印的大部头著作,都有胡震亨的题跋,就足以证明。作为藏书家的胡震亨还收藏有大批唐人诗集。作为学者,他又毕生治唐诗,人们认为他对唐诗的研究成就远远超过杨慎、王世贞和胡应麟。他编撰的《唐音统签》1033卷,是一部汇集唐诗和唐诗诗话的书。清代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是迄今为止收唐诗最全的本子,共收诗近五万首。但《全唐诗》之得以成集,首先应归功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得十分明白“诗莫备于唐。然自北宋以来,但有选录之总集,而无辑一代之诗共为一集者。明海盐胡震亨《唐音统签》姑搜罗成帙,粗见规模。……是编禀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由此可见,没有胡震亨的底本,我们今天就见不到巨著《全唐诗》。  胡震亨又是一位著名的刻书家。他刊刻的图书有《秘册汇函》22种141卷、《道德指归图》、《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等。
【嘉兴记忆】------馄 饨 担 馄 饨 担   馄饨担,小说家陆文夫、汪曾祺都有精到的描述。汪氏《晚饭花》里头写到他家乡高邮的馄饨担:"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象一个罗锅桥。"陆文夫《小贩世家》里头的馄饨担大致也一样。馄饨担琐屑,形诸笔墨颇不容易,我引了汪文,自觉省力很多。三四十年前,嘉兴的馄饨担和高邮无大差别。不过,嘉兴馄饨担为竹制,操此业的多为江西老表。我小时,城里出名的馄饨担有"卖馄饨阿五"、"相大人"。他们都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卖馄饨养家活口,做梦都不能梦着发财。阿五的馄饨担烟熏加汗渍,竹筠已成古铜色。可以毫不夸张说,阿五的馄饨担挑到哪里都是全城独一!他卖的馄饨,皮子薄,肉馅新鲜;作料也好,红辣椒丝和紫菜,漂浮在馄饨上,大寒天啜一口,火辣辣,热轰轰。阿五的馄饨生意每天都要做到夜深,其间没有生意时,他袖着手弓着腰很诚敬地守在担子前。若灶里的火快要熄了,阿五便拿起一支小小的吹火筒对着灶口"噗"的一吹,那灶火在黑夜里迸散出飞舞的火星,不一会,那火又"轰"的旺了。最后一场影戏散了,阿五该回家了,他挑着馄饨担摸索着走进黑洞洞的下塘街,这时灶膛里的余烬一闪闪的,在黑沉沉的石板路上咉出一个圆圆的橘黄色的光晕,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正好帮辛劳了大半夜的阿五照明。阿五后来因劳瘁病死,这付馄饨担便由相大人挑。相大人之后,是很长段一空白。  近年,街头又多有馄饨担,准确说是"摊",不是阿五或相大人的"担"。只有一次,我去外月河走走,无意中发现两个年轻人挑着馄饨担沿河走走停停,喊卖馄饨的声气是当年的阿五或相大人的。外月河是嘉兴的"清明上河图",挑了一付馄饨担真是很妙的点缀;只可惜那馄饨担的竹骨支离了,柜和扁担两头扎了好些铁丝,象一个重上征途的"伤残老兵"。 《嘉兴记忆》作者:陆明先生
【嘉兴记忆】------夏 天 的 瓜 夏 天 的 瓜   夏天西瓜最解渴热,西瓜又名寒瓜,原产非洲,西汉时传入我国。我乡西瓜品种甚多,有麦杆黄、马铃、大红、新澄1号,平优1号等。麦杆黄、马铃大约十多年前还有。马铃西瓜出平湖,形长圆,售不论斤,以个计值。另有"三白",白皮、白瓤、白籽,蜜甜胜麦杆黄,为异品。夏天吃西瓜若剜瓤不剖,可在瓜皮上镂刻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即成西瓜灯,燃烛其中,翠色明丽,为小儿女所喜。平湖以产西瓜著名,民间文学记述瓜事多多,中有俚歌云:  懒阿叔,懒踏车,  懒婶妈,懒削花。  夫妻两个种西瓜,  夏至勿开花,  小暑勿见瓜,  大的生来像枇杷,  小的生来像芝麻。  一个铜钿抓两把。  西瓜皮可入馔,腌吃、切片炒食外,刨丝晒干,以麻油酱油糖醋嫩姜葱伴食,味近海蜇皮。  瓜类中除南瓜、北瓜、冬瓜尚有"小瓜",品种亦多。有一俗称"老太婆瓜"的,瓤略甜而皮肉酥烂,吃了很耐饥。又金鹅蛋、青皮绿玉、小白娘,均为小瓜佳品,今已不多见。  儿时吃瓜有二事可记。  一:天大热,嬉水河中,遇瓜船过与群童攀舷而上,"抢"瓜得手,大嚼一通。  二:纳凉至夜半,潜入某家瓜田,不顾生熟,尽饱而归。  两事都是"赤卵盗贼"所为,童心可爱,记之亦无伤大雅吧。 《嘉兴记忆》作者:陆明先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