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5
♂雷少
楼主
清明插柳,是追念前贤;折柳赠别,则是离情难舍。两者完全不同,但都隐含着忧思的成分。前者是忧思亲人已逝,难忘恩情;后者是忧思远行亲友,留恋不舍。
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一直追随其左右,献计献策帮助重耳回到晋国并登上王位,立为晋文公。他大封功臣时,唯独不见介子推,事后才知介子推与其老母已隐居绵山。晋文公即命大批官兵赴绵山寻觅,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晋文公命官兵火烧绵山,希望能将介子推逼出来受封,但事与愿违,介子推与其老母死死抱着一棵柳树,宁愿烧死也不出来。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哀伤至极,命全国举哀,家家“埋火封灶”,不得煮食,只能吃冷饭冷菜(即寒食)。而介子推烧死绵山的这天正是清明节,故将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文武官员去绵山祭奠介子推,竟发现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随手折下柳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文武百官见了群起效尤,由此又演变成清明插柳的习俗。直到今日,民间还有“��明插柳于门口”和“儿童戴柳为冠”的古风旧俗,更显弥足珍贵。
2011年03月30日 11点03分
1
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一直追随其左右,献计献策帮助重耳回到晋国并登上王位,立为晋文公。他大封功臣时,唯独不见介子推,事后才知介子推与其老母已隐居绵山。晋文公即命大批官兵赴绵山寻觅,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晋文公命官兵火烧绵山,希望能将介子推逼出来受封,但事与愿违,介子推与其老母死死抱着一棵柳树,宁愿烧死也不出来。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哀伤至极,命全国举哀,家家“埋火封灶”,不得煮食,只能吃冷饭冷菜(即寒食)。而介子推烧死绵山的这天正是清明节,故将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文武官员去绵山祭奠介子推,竟发现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随手折下柳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文武百官见了群起效尤,由此又演变成清明插柳的习俗。直到今日,民间还有“��明插柳于门口”和“儿童戴柳为冠”的古风旧俗,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