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宝海兄的友谊
木兰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宝海兄是省内乃至全国的诗词大家,曾经是丁玲文学奖的获得者,而我则是一个乡村野夫。直至今天,我虽然人住进了小县城,户籍关系仍然在老家的农村,村后还保留着几亩薄田。宝海兄是个纯粹的文人,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就是我们两个,却成了尘世间贴心贴肝的好友。怪哉!
       听说宝海兄的新诗集即将面世了,我不能不说说我俩的友谊,不能不讲讲我俩的故事。
       认识宝海兄也是通过文字,或者说是通过诗词。很早之前我就在省内的诗刊上读过宝海的诗句,但根本没有想到这辈子我俩能够成为好朋友。2004年5月19日,木兰县召开诗词协会成立大会。宝海兄做为贵宾受邀莅临,而那天我也凑巧以一名普通的诗词爱好者被通知与会。就是这次的邂逅,竟让我们彼此打开了友谊的大门,以至今天互为人生知己。
      记得那天宝海兄穿着一件深色的夹克衫,给人的第一种印象就是朴实憨厚。他那略驼的背部,更让我体会到他文风的厚重,一副小小的近视眼镜,突出了几分儒雅。我在台下,静静地注视着他,突然,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良师益友吗?果然,我的第六感官十分灵验,在日后的交往中我们很快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能够与宝海兄为友,当然离不开诗词这个媒介。我们的话题也往往都是诗词创作的心得体会或者对名著的赏析。每次我去哈市办事,都会把最近一个时期创作的诗词习作重新打印,装在包内。一旦有机会拜见宝海兄,我便抓住难得的机会讨教一番。每次宝海兄得知我去哈市,也都力催我与其见面。并约来省内才俊相会,把酒论诗。虽然大多时间我都是在当忠实的听众,但那种氛围,想想都是一种创作的动力。
       到了晚上,曲终人散之时,我就随他或去家中,或去小旅馆谈论我的习作了。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我创作的每首习作,宝海兄都认真的看过,中肯的评论过。
       宝海兄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木兰诗友共同的朋友。几年来,他多次受约来木兰传道并采风。每一次都给木兰诗友留下宝贵的财富,加深纯真的友谊。不仅让向东从中受益,让木兰所有的诗友都有收获。
       2008年5月,我和木兰的诗友潘振华、崔广礼借岁寒之名,集诗为卷。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宝海兄,得到了宝海兄的热情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不仅在百忙之中赐予洋洋大序,还亲自请来徐双山老师精心设计装帧。使三友之拙作得以面世,并在诗友的交流中获得了好评。
       宝海兄这几年真是高产诗人,口语成佳句,箴言化丽章。至于他在诗词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东不敢妄加评判。向东想赞美的就是宝海兄他的诗品,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大海一样诗人的情怀,还有他对基层诗友的关怀、体贴、无私的帮助。。。。。。
      宝海兄的诗集我一本不缺,每本书我都会认认真真的拜读,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把宝海的作品当成范本。这本新诗集的问世,必将为向东和木兰诗友提供更新、更好的样板。
      我们期待着,期待着宝海兄大作的早日面世。

2011年03月26日 08点03分 1
level 11
君子之交淡如水。
2011年03月27日 23点03分 5
level 1
[大拇指][玫瑰]
2014年01月09日 10点01分 6
level 11
树下听雨老师把这篇三年前的旧作翻出来,我很意外,但也要感谢你,让我重温了与宝海兄之深情。
2014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