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朵奇葩——略论“反侦探小说”
博尔赫斯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风一中 楼主
任翔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mnism)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已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之一的“反侦探小说”便是这一景观中的一道风景,它早已在世界文坛上存在并被西方读者所认可。囿于仍将这类小说归于“俗文学”的传统二分法文学观,它在中国尚未引起应有的注意。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这一次文类(subgenre)在西方和中国的演变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反侦探小说基本上以传统侦探小说形式出现,却又在颠覆与反叛其原有的叙事模式上获得了质的升华——即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之一的本体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反侦探小说;模式转换;叙述话语
2011年03月09日 05点03分 1
level 12
风一中 楼主
引言
     当历史的脚步在20世纪50年代末超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文化时,众多西方学者和理论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领域所及,选取了自己的观察视角并建构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有殊途同归的倾向。例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论述符号系统时都曾采用过一个可通俗地称之为“诱惑”(seduction)的比喻,借以说明符号学不啻是教人如何接受“诱惑”的学问。故事可算是一种诱惑,因为人人都喜欢读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在小说叙事艺术高度精湛的今日,故事已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落入俗套。每个作者自以为匠心独具的故事都在某一方面于读者眼里显得似曾相识,都与另一或若干故事呈“互文性”(intertextulity:一个文本不免会与别的文本发生某种关联,没有哪一个文本能完全脱离在它之前或它同时代的其他文本的影响)。随着文学研究的日趋细致、复杂,理论家批评家们将文学分门别类,按照不同时期、特征、流派贴上五花八门的标签,但仍改变不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在当今工业化、后工业化社会里,所谓“严肃文学”的功用受到质疑,读者日益减少。与此同时,通俗文学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报刊、广播)而风头日盛,从严肃文学那里夺走了众多读者。总之,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起到制约作用的两大因素已不再是官方话语和宣传机构的权威性,而是市场经济和文化符码的可塑性。然而文学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可塑性,它的属于内容与形式范畴的要素可以用无数方案进行排列组合,而一个受人欢迎的形式总是拥有广泛读者的。被认作亚文学(sub-literary)的“反侦探小说”便是这种受人欢迎的形式之一。
     “反侦探小说”亦可称“形而上侦探小说”(metaphysical detective fiction),或“反常规的侦探小说”(antidetective fiction),为了接受上的便利将其称为“反侦探小说”或许更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其实,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之一的反侦探小说早已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在中国尚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为此,本文将对这一次文类在中西的演变过程作一些探讨,以寄望反侦探小说能在中国的土壤里更好地生长。
一、颠覆与反叛:“反侦探小说”的**
     虽说侦探小说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因为解迷、惩罚是人类所固有的天性,但侦探小说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久。严格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始于1841年,侦探小说鼻祖埃德加·爱伦·坡(Edagar Allan Poe)的《莫格街谋杀案》首次塑造了杜宾这样一位私家侦探。后经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阿茄莎·克里斯蒂(Agatha Cristie)、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但舍尔·哈密特(Dashiell Hammett)等人不断创新、发展,在20世纪20—30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时至21世纪初的今日,传统侦探小说以及它的种种衍生体,如硬汉小说(the hard-boiled)、**小说(the police procedure)、间谍小说(the spy story)等,每年仍占据欧美小说类书籍销售总量的1/4以上。

2011年03月09日 05点03分 2
level 12
风一中 楼主
传统侦探小说是一种诱使读者逃避现实的读物,犹如毒品一样使人上瘾。它采用一种最循规蹈矩的叙事、一种最原始的小说形式,总是一无例外地依赖动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侦探小说在其发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定型的模式建构。英国诗人、批评家W.H.奥登对这一文类(genre)的情节做过总结:“一起凶杀案发生了,多人受到怀疑。除凶手之外,其他人都被排除。结局是凶手被绳之以法。”[1]这类“庸俗的”定义自然使批评家们把侦探小说定位于“不登大雅之堂的”(unpresentable)通俗文学之列。这类小说突出经典叙事(如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等)的三个基本要素,即顺序、悬念和结局。它把一个扑朔迷离的事件按照最容易理解、最吸引读者的顺序排列,设置一个跌宕起伏的悬念。最后的结局是“封闭式”(closed)的——读者无一例外地可以预见到正义的一方必定胜利,他所要做的仅仅是去预测取得胜利的具体形式或手段。在这类小说中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最令人费解的奇案最终也会真相大白。一切细节都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这意义暂时尚不为读者所知,它崇尚理性,试图为读者在一个日益变得疯狂的世界里开拓出一片乐土。“侦探小说颂扬人类的理性,于是‘神秘事件’变为逻辑上的缺陷,世界变得容易理解了。”[2]“反侦探小说”的写作完全建立在对传统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反叛上。它所关注的不再是具体的虚构的外部世界,而是小说写作本身,也即批评家们常说的、具有自我观照性质(self-relfexivenature)的实验。传统侦探小说致力于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考察外部世界,它的情节是为寻觅知识中隐匿、欠缺的那些环节而设置。它要解决的是如何解释世界的问题,具体地说不外乎“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这样”,以及“这是谁干的”这类问题,此相当于英文里的五个“W”。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决意解开疑团的“认知英雄”(cognitive hero)、“探索英雄”(quest hero),如福尔摩斯、波洛。
     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式相一致,“反侦探小说”是一种自我意识小说,它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含蓄地质询虚构的小说世界以及其中人物的存在方式,展示它的多变性、多元性,不论它是真实的、虚构的,或是情理之中的。它试图回答的问题是: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人将在这个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当“反侦探小说”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的认识论结构和主题后,取而代之的便是本体论的结构和主题,也即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的小说形式。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在美国批评家莱斯利·费德勒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概括:两种文学之界限的模糊。[3]现代主义自认为属于严肃文学,对充满流行的情节和粗俗的语言的通俗文学不屑一顾。而后现代主义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向这种等级制度发起猛烈进攻,其武器就是叙述话语。在后现代文本中,充斥着大量日常生活中粗俗词汇,甚至在严肃文学中也不乏这种语句的“拼凑”(pastiche,詹姆逊语),从而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而现在当我们讨论小说时,“后现代”这个术语具体是指“元小说”(metafiction,亦译作“超小说”),而侦探小说中的“元小说”是“反侦探小说”(亦译作“超侦探小说”)。“meta”这个前缀常见于源自希腊文的英文词,表示“在……之后”、“伴随着”、“在……之间”等具体或抽象的位置关系。“反侦探小说”这一次文类迄今为止已有几十年历史。黑克拉夫特(H.Haycraft)在评述切斯特顿(G.K.Chesterton)的侦探小说时首次使用了“metaphysical”这个词。考虑到其渊源,把它译作“反侦探小说”更贴切。

2011年03月09日 05点03分 3
level 5
为什么这种类型的贴吧总是人迹罕至
2011年03月14日 04点03分 11
level 4
好看
2011年03月15日 02点03分 12
level 6
楼主辛苦了.
2011年04月13日 09点04分 13
level 1
值得细读
2014年07月29日 14点07分 14
level 9
有些观点不错。
不过俄狄浦斯那个……还是太牵强了。
毕竟任何文学作品之间都肯定有共通点,说谁是谁的翻版,在理论上都是可以的。
2014年07月29日 19点07分 15
level 7
有意思
2014年08月02日 16点08分 16
level 6
挺有意思的文,虽然我现在才看到,那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居然都要注英文,哈哈
2017年01月17日 11点01分 17
1